APP下载

寻找孟姜女故里

2009-05-28戚天法

文化交流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孟姜女民间文学

戚天法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优美的《孟姜女》小调到处传唱,小调旋律中人们熟悉了孟姜女、范杞梁、秦始皇。孟姜女的忠贞爱情故事,早在国人的记忆中定格,且根深蒂固。

几年前,我在考察西安至玉门那段“蜿蜒跃上千仞间,延绵不绝古长城”时,总抑制不住对“巨龙”和“脊梁”的万千感慨,深为数百万筑城的“范杞梁”所付出的智慧与艰辛而折服。“民之传说,史之影矣”,我的疑云与好奇心陡然而生:孟姜女故事流传了两千余年,她的家乡又在何方何地呢?这不仅是民间文学工作者需要考证的课题,更是舞台剧和电视剧创作者必须获知的人文元素和环境平台。

“众里寻你千百度,却在宁波海隅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宁波民间故事集》和《宁海民间文学集成》两书中发现了孟姜女的故里,它竟在浙江宁海县桑州镇境内。书中一篇题为《孟姜女升天石》的故事中有附言曰:“桑州镇海云寺边有孟家、姜家两村和孟姜女庙。庙址尚存。”

尽管古人左丘明在《春秋左传》中有记述:“陈人城, 板坠而杀人……齐侯归,遇杞梁妻于郊,使吊之。”公孙丑在《孟子·杞梁妻》一书中亦有记载:“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两书明确指点孟姜女的家乡应在齐鲁一带无疑。已故的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在游辽东后有诗赠我:“潮头插剑欲屠龙,碣石峻嶙对峙雄,扈跸求仙旗蔽日,挥鞭作赋马嘶风。秦宫碑断蒿莱草,姜女坟空荆棘丛。却喜两岐歌麦秀,凌云铁塔遍辽东。”诗明白告之孟姜女坟墓和故事发生在辽东。然而资深的民间文学专家贺学君先生在《论四大民间传说的总体特征》一文中说:“我国民间文学大师顾颉刚先生在1927年统计,山东、江苏、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直隶、京兆、奉天等地都有孟姜女的传说在流传,有的被认为是孟姜女的出生地,有的被认为是她的葬身地,有的则认为是她寻夫经过的地点。许多地方还出现了相关的文化建筑,仅孟姜女墓或祠庙或古迹就有20处之多。”

我受此民间信息的诱惑,疑窦与好奇心油然生发。寻思此事:如若不谬,那么孟姜女传说如同梁祝传说、徐福东渡传说一样,又将是一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宁波金名片。为此,我邀请了几位记者驱车前往桑州镇实地调查与采风。

在桑州外冈山西麓的永乐寺东侧,我与记者找到了那座近似尘封的孟姜女庙,以及和孟姜女比肩并坐的范杞梁塑像,大家都感到莫大的惊讶和兴奋。出于崇敬之情,我们在考究庙匾,查找庙碑,摄录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庙砖瓦砾时,显得格外细致和小心翼翼,惟恐错过点滴的佐证实物。在我们寻访当地“三老”、录制“孟姜女小调”的过程中,又意外获知了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日,那些早已远离故土的孟姓、姜姓和范姓的后裔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聚集拢来,使冷落的庙堂顿时呈现祭奠的盛况,情同清明节扫墓一般。据传,此习俗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乡风。

我又翻开桑州镇的历代年谱,它那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却令我不得不信服。史料记载,桑州镇虽然素称浙东的穷乡僻壤,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海隅山沟里,在宋、明、清三个朝代中出现过八名进士、三名举人和一名探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川秀美,百姓勤勉,文化底蕴深厚,堪称人杰地灵。那么人们定会思索: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有谁能反证桑州之地没有出现过“孟姜女和范杞梁”这样的寻常百姓呢?又有谁能否认忠贞炽烈的“孟姜女”甘为远方服役的丈夫送去寒衣呢?作为桑州镇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我蓦然意识到自己创作的戏剧和电视剧《孟姜女》中,不论孟姜女夫妇也好,秦始皇也好,万里长城应当是他们不朽生命的共同背景。孟范的忠贞爱情和凄美传说的社会意义和爱情的文学、史学价值,不应停留在血泪控诉秦皇暴政这一层面上,它应当从人生道德的评判角度来透视普通人对全局利益,即国家命运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标准,藉以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反映出作为具体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应当具有的公民责任感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上来。不过,我认为在孟姜女的爱情内涵里,应当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强烈。当然,也不放弃对秦始皇作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鉴于这一理念,我创作的舞台剧和电视剧《孟姜女》,获得了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孟姜女的家乡在浙东,还是在山东?或在辽东?这虽然无关宏旨,都不重要,然而,我认为孟姜女故里确在宁海桑州镇这片灵秀之地;我也绝对坚信,宁海桑州镇这片灵秀之地,终将成为宁波历史文化旅游的又一处胜境。

猜你喜欢

孟姜女民间文学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