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的研究概况

2009-05-25盛夏冰胡婷丽李俐桦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综合治理

盛夏冰 罗 超 胡婷丽 李俐桦

摘要 美国白蛾作为国际性检疫害虫,其不仅危害农业生产,并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共同制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已将其明确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别从形态学特征、检疫措施、分布及扩展趋势等方面概述了美国白蛾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 美国白蛾;危害;形态特征;综合治理;检疫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42-02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等,属鳞翅目,灯蛾科(Arctiidea),学名为Hyphantria cunea(Drury)。其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范围广[1],对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等阔叶树以及农作物、蔬菜有重大危害,更为严重者将对人类的居住场所和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我国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2003年和2004 年在青岛市发生严重,至今已有多个省市受其危害。在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中已将其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1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白色,虫体中等大小,体长9~17mm,春季出现的蛾子部分个体前翅上有暗色的斑点,头部有单眼。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虫体长9~12mm,翅展25~35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虫体长14~17mm,翅展30~45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幼虫虫体细长,圆筒形,头部黑色,有光泽,体黄绿色至灰褐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各有2条黄线(侧线和气门下线);体复面灰黄色至淡灰色。卵圆球形,直径约15mm,多产于叶片背面。初为淡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覆有鳞毛,表面有小凹坑,单层排列成块。蛹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头前胸及中胸布满小而不规则的皱纹刻点,中胸背面稍凹,后胸及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的凹刻。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 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一般年发生2~3代,个别年份出现不完整的第3代,以滞育蛹越冬[3]。第2年4月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上旬达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6月上旬为野外网幕高峰期[4]。成虫多在在傍晚和黎明活动、交尾,交尾后1~2d在寄主叶背开始产卵,卵排成块状,覆有白色鳞毛。成虫产卵历时2~4d,分2~3次完成,但第1次产下的卵孵化率最高。幼虫孵化主要集中在凌晨2~9时,6~8时为孵化高峰。初孵幼虫有趋光和趋热性,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孵化不久便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5]。1~3龄幼虫群居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呈白膜状。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缀成网膜,5龄以后开始分散取食,且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幼虫较耐饥饿,1龄幼虫可耐饥饿2~3d,2龄2~4d,3龄3~5d,4龄5~8d,5龄5~9d,6龄8~11d,7龄9~13d[4]。

3 综合治理

3.1 化学防治

只要浓度合适、喷洒均匀,常用化学药剂都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带虫的原木可用磷化铝(15g/m)、氯化苦(30g/m)、溴甲烷(20g/m)等熏蒸处理,杀虫效果可达100%。还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500~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30~40mg/kg灭幼脲3号喷杀[6]。

3.2 生物防治

3.2.1 微生物及仿生药剂。早期,我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白蛾发生林地进行了野外应用病毒的防治工作,从试验结果看,在试验地调查的死亡率达78.5%~94.0%。林业科技通讯(1994)报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随着浓度加大而上升。汤金正等,在1991年对苏云金杆菌869进行了分离提纯,对美国白蛾的毒效,与其他Bt的比较,并做了详细的论述[7]。1999年,闫志利等用苏云金杆菌(Bt)-唐海1号分别在室内和室外对美国白蛾进行了毒力测定,其在室内防治美国白蛾施药72h后效果显著;室外试验施药48h调查结果,其死亡率99.4%,中毒率为0.6%[8]。其还做了新型苏云金杆菌(Bt)防治美国白蛾药效试验,筛选出1~2龄时应用浓度为1 000~1 200倍液、3~4龄时为800~1 000倍液、5龄以上为500~800倍液效果最好[9]。此外,我国在性诱剂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生物测定与应用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0]。

3.2.2 寄生蝇。我国对美国白蛾寄生蝇的研究报道初见于1981年史永善对日本追寄蝇的研究[11]。1981~1982年舒超然、于长义对我国丹东地区的美国白蛾天敌昆虫的调查表明,寄生蝇主要是日本追寄蝇(Exoristajaponica Townsend)、兰黑栉寄蝇(Ctenophorocerapavida Meigen)和条纹追寄蝇(Exor-istafasciata Falle)。2001年,杨秀卿、魏建荣等在大连做美国白蛾天敌昆虫的调查时发现,日本追寄蝇的寄生率为15.7%,而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concinnata Meigen)寄生率仅为3%左右[12]。国内研究报道的寄生蝇仅以上4种,其中日本追寄蝇的寄生率最高,并且其寄生率也在许多的寄生蜂之上。

3.2.3 寄生蜂。国内现今记载的美国白蛾寄生蜂的种类有18种,其中以姬蜂科和小蜂总科的姬小蜂科、小蜂科的种类为主[13-17]。据统计,美国白蛾寄生蜂中膜翅目茧蜂科3种;小蜂科3种;赤眼蜂科1种;金小蜂科1种;姬蜂科3种;姬小蜂科7种。在我国对美国白蛾寄生蜂的研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在近几年就有8个新种发现。目前,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最多,生产技术也最为成熟,将成为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最好手段。其他寄生蜂的寄生率较低,对美国白蛾的抑制作用不大。

3.2.4 其他天敌。舒超然、于长义1981~1982年在辽宁省丹东地区调查美国白蛾的天敌发现,美国白蛾卵期的主要天敌是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 Wesmael)、中华草蛉(Chr. Sinica Tieder)、丽草蛉(Chr. Formosa Brauer)、异色飘虫(Har-moniaa yridis Palla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tata L.)、泛希姬蝽(Himacerus apterus Fab.)。其幼虫期的天敌有20多种蜘蛛,此外扑食美国白蛾幼虫的天敌还有两栖类和鸟类等。成虫的天敌主要是鸟类,蛹期的天敌以步甲和蜘蛛、蚂蚁为主。

3.3 人工防治

①人工捕蛾,在1~2代成虫出现高峰期捕杀。检验时发现卵,即可用火烧。②剪除网幕,2代网幕期用高枝剪剪下网幕,集中就地烧毁。③树干围草诱杀,利用老熟幼虫寻找化蛹场所的习性,诱集后集中烧毁。

3.4 其他防治

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虫灯内,将诱虫灯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且四周比较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并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4 检疫措施

2007年我国已将美国白蛾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之中,明确将其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并且早在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就颁发了美国白蛾鉴定的国家标准[18]。

4.1 现场检疫

在国标中现场检疫分为以下4步:①确定进境运输工具及相关货物是否来自或过境美国白蛾疫区;②详细检查运输工具、货物及其包装物、铺垫材料的内外、缝隙、角落、原木的粗皮、裂缝、树洞、栽植苗木的茎枝、叶面等;③在运输工具及相关货物集散场,设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测报)灯诱集成虫;④将检查获得的成虫、幼虫、蛹及卵块放入相应器皿或保存液内保存。

4.2 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检验也分为4步,其分别为:①将现场检疫所获得的各虫态标本置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②取下成虫腹部末端,在70%乙醇中浸一下,再放入5%氢氧化钾溶液中,煮沸5~6min,清水漂洗,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多余部分,剩下完整的外生殖器,封片,置生物显微镜下观察;③现场检疫获得的如是活的卵块或幼龄幼虫,置养虫箱内(25℃、相对湿度70%~80%、透光)饲养至老龄幼虫、蛹或成虫观察鉴定;④做好标本保存。

5 分布及扩展趋势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现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6月,我国辽宁省中朝边境地区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时首次发现,1980年美国白蛾在我国的蔓延范围包括丹东、宽甸、东沟、凤城、本溪、铀岩、庄河、新金、长海9个县市[19]。后又传播到陕西、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北戴河、烟台、威海等省市。2003年和2004年美国白蛾在青岛市发生严重,2003年扩散蔓延到与北京接壤的廊坊市,直接威胁首都的生态安全[20]。

6 结语

美国白蛾严重危害林业生产、农作物生产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其被列为国际检疫性对象。我国也早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其随人或货物的入境而侵入我国境内。现在其入侵情况和对我国的危害情况已经引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农业部、商业部等部委高度重视。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美国白蛾的入侵及其造成的各项损失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7 参考文献

[1] 于长义.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回顾及今后防治对策[J]. 森林病虫通讯,1993(4):35-37.

[2] 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R].2007.

[3] 美国白蛾编写组.美国白蛾[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 陶万强,薛洋,陈凤旺,等.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2008(3):9-11.

[5] 刘昌兰,乔仁发,宋华利.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5(2):26-27.

[6] 王翠娟,刘艳庄,李少春.美国白蛾的识别与防治[J].河北果树,2008(3):36.

[7] 汤金正,潘洪胜,赵惠林,等.苏云金杆菌869菌株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1(1):16-19.

[8] 闫志利,赵成民,韩丽萍.新型苏云金杆菌防治美国白蛾药效试验[J].森林病虫害通讯,1999(4):22-24.

[9] 闫志利,佟晋国,韩丽萍,等.生绿(Bt)对美国白蛾的药效试验[J].河北农业科学,1999(3):18-21.

[10] 张庆贺.美国白蛾性引诱剂的研究[A].//中国昆虫学会编. 中国昆虫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出版者不详],1994,38.

[11] 史永善.美国白蛾的天敌——日本追寄蝇[J].昆虫学报,1981,24(3):342.

[12] 杨秀卿,魏建荣,杨忠岐.大连地区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昆虫[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1):40-42.

[13] 杨忠岐.美国白蛾的有效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J].森林病虫通讯,1990(2):17.

[14] 杨忠岐.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J].林业科技,2000,36(6):119-123.

[15] 杨忠岐,魏建荣.寄生于美国白蛾的黑棒啮小蜂中国二新种(膜翅目:姬小蜂科)[J].林业科学,2003,39(5):67-76.

[16] 杨忠岐,魏建荣,游兰韶.寄生于美国白蛾幼虫的茧蜂二新种膜翅目茧蜂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2,27(3):608-616.

[17] 张永乐.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综述[J].河北林业科技,2006(1):17-18.

[18]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美国白蛾检疫鉴定方法. SN/T 1374-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9] 张生芳.美国白蛾[M].北京: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1981.

[20] 魏东晨,陈合志,王峰,等.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林业,2005(11B):43-44.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形态特征综合治理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