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新滋教授:我的梦想

2009-05-22万正道何成保汪建华

杰出人物 2009年5期
关键词:香港理工大学科学家研究生

万正道 何成保 汪建华

我们不得不欣慰于这两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就:高楼大厦、汽车、工厂……可是如果以破坏地球为代价而得到的繁荣,无疑是越繁荣,就越可怕。森林的破坏、水空气的污染、土地的污染、矿产的破坏、物种的灭绝……如今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个古往今来最严重的事实。

作为一名出色的有机化学家,陈新滋教授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还天空以本色,还森林以繁密,还水体以清澈……

追求学问永无止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人都在努力充实着自己的学习境界,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有智;然而许多人却逐渐迷失在功利的思想情绪里。

作为一位在学术问题上不断探索总结的思想者,陈新滋教授心中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希望自己,自己的学生,以及更多的科学工作者,都能够忘我,达到“痴迷”的境界,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香港理工大学虽然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名校,拥有一万多的本科生却只有八百多名研究生,数量是不足的。且政府给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名额只有四百多个,怎么样从如此局限的环境下,将香港理工大学再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的副校长,陈新滋教授心中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与校领导一起将香港理工大学打造成国际第一流的大学……

于陈新滋教授而言,有梦想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而不断实现梦想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科学家之梦想:功在当代利在后世

科学的宗旨是造福人类,科学家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对祖国和人民赤诚的爱,不畏艰辛造福人类的信念,始终流淌在科学家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奋斗不止的动力之源。陈新滋教授无疑是这样一类的科学家,从踏入科学这一片神秘的星空开始,他就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1975年夏天,陈新滋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在学校教授的大力推荐下,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他敬仰已久的、化学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的国际权威杰克•哈尔朋教授,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生涯。在这里,他发现了著名的孟山都左旋多巴工艺(不对称催化氢化)的主要产物(约97%)来自少量的(2-3%)的催化中间体,而含量达97%以上的主要催化中间体,由于太稳定,反应特别慢,因此只生产了3%左右的镜像对映体产物。这一发现与之前科学界所接受的机理完全相反,引起了全世界化学家的重点关注,成为至今仍为化学家津津乐道的“小巫胜大巫”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机理。

1979年夏天,陈新滋以优异的学术成就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由于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出色成就,他很轻易就参加了国际上最好的从事均相催化研究的团队之中。在孟山都公司的研究生涯中,他仅用了七、八年时间就由高级研究化学家、研究专家、高级研究专家升为“孟山都院士”。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回国开展科学研究,把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转变成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以致用。一切的努力,一切的试验都是为了将成果更好地用于生产当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成效。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是作为一名心系国家的科学家,他当然更希望自己的能力以及成果能够先造福于自己的祖国。

1992年,陈新滋教授以“访问专家”的身份到台湾大学任职,一年后回到自己学习成长的香港,而这个时候对于陈新滋教授来说,正是他进行科学工作的黄金时期。在科学资源匮乏的环境下,陈新滋教授带领自己的学生和研究团队,研发出能与世界上最好的手性配体相媲美的、中国人自主设计合成的手性膦配体。1999年,全新的联砒啶类手性双瞵配体诞生了,陈新滋教授为其取名为“P-Phos”,以感谢其研究团队和香港理工大学的支持(P是香港理工大学PolyU及他的研究生白呈超——台湾拚音Pai Chengchao的首字母)。而这亦可以看出陈新滋教授澹泊名利、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

造福人类,那是人生追求的高尚;科学创新,那是人生信仰的坚实;奋斗快乐,那是人生磨难的升华;澹泊名利,那是人生历练的豁达;大爱无言,那是人生奔涌的源泉!科学家的价值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断地在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在哲学这一学科上,讲究贡献与索取,其实当你真正用你的真心去奉献的时候,哪怕是你没有主动索取,人民也会记住你的功劳。2001年,为了表彰陈新滋教授在科学上为社会作出的成就,他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陈新滋教授一项一项研究成功的时候,他开始把目光看向更远的地方。他站在美丽的星空下,仰起头看向深邃的天空。突然,强烈的不安打破了他宁静的心绪:就是这样美丽的星空却遭受着无法弥补的创伤啊!

从google里面搜索地球,会发现地球呈现美丽的蔚蓝色。然而,始终为人们所忽略的是,就是在这美丽的蔚蓝色里,有一种物质,不论地球如何演变,它始终为地球生命物质提供着天然的保护伞,它就是臭氧。可是,工业的发展,大量四氯化碳及其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却导致臭氧空洞的出现,如此下去,势必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虽然国际上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但是在国际上,却始终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四氯化碳进行既实用,经济,而又无害的处理。而社会也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徘徊,经济发展肯定是不能停下来,工厂不能关闭,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着手?陈新滋教授马上组织团队,并且亲临第一线,指导学生和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催化剂的筛选、制造、实验室小试、中试、工业设计、装置建设、试生产和正式投产等工作,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生产工艺和工业装置。该装置能完全处理甲烷氯化物副产的四氯化碳,也是世界上第一套四氯化碳转氯仿工业装置。这一研究的成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梦想的实现,是另一个梦想的开始,而这生生不息的过程,却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千秋伟业。

思想者之梦想:大智求“痴”

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三种学习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学问的追求,由获取到不断苦苦地追寻,与陈新滋教授所提出的“知”、“智”、“痴”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知”字底下加“日”为“智”;“知”字上面加“病”部首为“痴”。普通人读书求学,追求“知”识;少部分人在长期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了“智”慧;只有极少部分人,对学问的追求,能够变得“痴”迷。陈新滋教授认为对学问的追求达到一种近乎“痴”的程度才是最完美的,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陈新滋教授说:“很多人达到‘智,但是我觉得到‘痴很难。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学生,这种人将来会有大成就,而且成就肯定比我大,因为我现在考虑的东西太多了,还不能达到‘痴的程度。”于谦虚之时,陈新滋教授又笑曰:“一个人对工作痴迷的时候对身体也是很好的。你看我们这些搞化学的,天天闻着化学药味,但是化学家的寿命都很长,为什么,就是因为痴迷于科学而能心无旁骛。”

要在科学上有成就的话就要越痴迷越好,陈新滋教授如此认为。他随即讲了一段体会:“朋友们在一起喝酒就什么都聊,但是对工作比较痴迷的人聊着聊着就聊到工作上了,真是让我很佩服。”陈新滋教授认为:大部分科学家的学历都差不多,其实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智力和经验也都差不多,真正成不成功就是看你专不专心了即”痴不痴“。

陈新滋教授一生都在追求学问,他将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求痴斋”,对学问的追求真是到了“大智求痴”的地步。陈新滋教授这样地要求自己,同时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以及自己的学生。笔者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像陈新滋教授一样,大智求痴,那时,教授想必也会胸怀大畅。

副校长之梦想:打造国际第一流

陈新滋教授对人才的渴望一直不曾间断。在采访时,他讲到了这样一个令他兴奋的事情:“最近从美国邀请到一位我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华人药物科学家加盟香港理工大学。为什么说他是最好?通常一个新药的研发,从头到尾是很长的一个阶段,很少科学家可以从头到尾全部做——第一,每个人的专长不一样,本身的能力有局限;第二,药厂中每一个部门都想占有功劳, 都不想让一个人占了所有的功劳——但是他却能全程参与,最后成功把新药上市。这个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才智外,也是因为他的人品很好,同事们都能够接受他。我们搞科研的人这点很重要,就是要能和别人处得来,也真心交朋友,不要每件事情都只想自己,要多想别人。”

其实,一个机构的进步往往在于领导层能孜孜不倦地寻找和培养人才。在公司里,在工厂里固然需要,在学校里,作为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的陈新滋教授,更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多一些这样世界级的人才。

人的一生,不外乎做人与做事。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陈新滋教授谦虚地说自己在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期间,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实际上他的很多想法都得到了同事的理解和支持,他希望香港理工大学能独立发展成为一所国际第一流的学校。他低调的处事态度和高远的梦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形成了一幅未来的画卷。

陈新滋教授坦白地说:“现在我们的条件还不够,学校的研究生太少,整个学校一万多的本科生,但研究生只有几百人。政府给我们的名额只有四百多个,加上我们努力用自己的研究经费支持的也就只有八百多。一万多人的学校,只有八百多名研究生,怎么能成为国际第一流的学校呢?这是不可能的。”然而面对困难,陈新滋教授毅然发起了挑战,向自己的目标进军。他通过很多的渠道跟内地的学校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香港理工大学有世界级的科学家,如果和其它学校合作,这些科学家就多了研究生可以用,而其它学校学生也有了更好的老师学习知识,这种合作是双赢的。陈新滋教授说:“有些学校想发展某个领域,但没有人才,我们的老师刚好去帮助他们,这样他们的研究生也就有了出路。所以现在我们考虑的资源就不仅仅是理工大学的资源,还有我们朋友的资源,大家互惠共享,这样我们都有机会成为国际第一流的大学。”

教育是一国之本。如今,在教授这个位置上,陈新滋教授是高兴的,因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授是一个受尊敬的职业,陈新滋教授觉得自己很幸运,而他亦希望自己的学生今后也能够如他一样生活得幸福、美满,有意义。真是大家胸怀,仁者心态。

人物简介

陈新滋教授,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化学系,197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Monsanto公司高级研究化学家、研究专家、高级研究专家及“孟山都院士(Monsanto Fellow)”,香港化学会主席。其在手性催化剂和不对称催化剂合成研究领域很有权威,相关成果入选大英百科全书1991年国际化学方面的重大进展;并建立和发展了一套将有害的四氯化碳转化成有应用价值的氯仿的工业技术。此外,其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以及推动中国手性科学研究的发展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猜你喜欢

香港理工大学科学家研究生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启用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无锡空港经开区
假如我是科学家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与科学家面对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仿真优化设计助推绿色经济——访卓展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特约嘉宾、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牛建磊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