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取”与“舍”

2009-05-20季海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品德课辩论思想品德

季海军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属于德育教育学科,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能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学科重在德育,以“德”为美,以“德”感人,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与时俱进。思想品德新课程构建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样一个逐步扩展的生活主题,把相关的思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本着这种理念,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取”与“舍”的摸索和实践。

一、多用“案例”,少用“举例”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和思考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案例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知识时,笔者以“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中虽然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企业,他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但不诚信行为不是主流,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凭着自己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在市场经济中独占鳌头。”由于选取的材料真切、可信,教师对案例的分析正确合理,学生容易接受,最终达到了德育效果。

二、宁要“辩论”、“争论”,不要“无目标讨论”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生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交流合作这一能力上略显不足。有时教师布置下讨论话题,往往激不起波澜,学生或显得无所适从,或内向腼腆,不敢提出观点。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争论中往往比单独思考更能发挥创造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这种观点上的矛盾冲突就是设置争辩问题情境的有效材料。教师可借用这种材料创设争论性、辩论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在争论中创新。

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两次学生辩论:一是学习“做情绪的主人”知识时,关于“喜怒哀乐虽然是个人情感,但还是应该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和“喜怒哀乐是个人的事情,何必管周围的人”的辩论;二是学习“做诚信的人”知识时,关于“应该诚实地表露自己的真实面貌”和“应该保持良好形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辩论。

开展这些辩论前,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准备,辩论时要有一定的深度。在教学中,笔者让同学们提前准备,按不同观点推选出善辩者4至6名,组成正反双方。之后,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辩论时要联系教材,联系自己,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做到有理有据。辩论过程具有对抗赛的性质,刺激性较强,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这可以使大家思想集中。在教学反馈中,笔者发现辩论结束后,学生还在谈论,还在回味……

三、注重“变化”不依赖“计划”

毋庸置疑,教师在上课前要备教材,要写教案,但是我们预设的教案,只能是“外出旅行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所以。课堂不仅是教案的演绎舞台,也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的舞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特别是使用教材时,笔者注重以下几个“变化”。

1、变化教材知识框架,进行重新构建。

教材的每单元内容,纯理论性知识不多,没有多少深度,更多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对每课的内容,笔者尽量把它设计成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样做(how)三个问题,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去提高。这样做学生掌握知识快,教师教学思路也清晰。

2、调控自身情绪,激活课堂。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早就强调:“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笔者努力融入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情动人,以情化人,使认知目标在感动、感化中得以顺利实现。

思想品德课如果仅仅是理的说教,势必是枯燥的、没有吸引力的,势必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产生激情。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有气势的语言创设宽松、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这时,学生往往充满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变化教学过程,变“课堂”为“学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形: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甚至有学生不同意教师的观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节外生枝,出现突发事件……这时需要教师去应急处理,因势利导,及时调整。如果此时教师不顾课堂变化,仍然按预设教案进行,甚至不知所措,将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教师要注重变化,变“课堂”为“学堂”。

总之,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对教学来说,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最佳的教学策略,不应该绝对化和单一化,而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教材、教学任务、学生接受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个性、教学风格来决定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或以哪种教学模式为主。

猜你喜欢

品德课辩论思想品德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