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因

2009-05-19周家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动因利益

周家荣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利益;动因

摘 要: 价值生成与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力,也是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本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深刻彰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动因与价值旨趣。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50105

Cause of Value Emerg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ZHOU Jiarong (Yu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Kunming 650223, China)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value emergence; interests; cause.

Abstract: The value emergence and the interest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interest is not only basic power of value emergence, but the aim of value emergence of value syste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is the essential refle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it surely manifests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In the fact,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are precisely the basic cause and value aim of its emergence.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科学论断不仅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地位,也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际上,任何价值观念的价值由文本状态向现实转化,都是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利益是社会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动力,也是社会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目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1]36,它引导、塑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2]11从价值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必将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价值特点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广泛性与真实性;从价值生成的动因上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内在动因。

一、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动力

从深层根源上来看,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围绕着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下展开的。价值活动也不例外。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3]406理解“价值”概念中的“外界物”,首先是物质资料,也就是与经济基础相关的并通过人与自然关系所反映的价值目标;然后是精神资料,它是与上层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以物质资料为支撑的、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反映出来的价值旨趣。价值体系的价值指的就是人们与他们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精神资料)之间的一种关系。无论是外界的物质资料,还是精神资料,价值活动都是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并以享受利益为目标的。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利益追求为动力的价值实现与创造的历史。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人们所争取的这些利益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利益表现的主要是物质生活生产资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利益不仅表现物质生活生产资料,也表现出精神生活生产资料。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关系。在早期的关于利益的资料文献中,利益主要指的是与物质资料相关的内容。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指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5]3。在色诺芬看来,利益主要指的是物质财富。中国古代《后汉书•循吏列传》“勤令养蚕织履,民得利益焉”中的“利益”指的也是物质资料。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非常关注利益的“物质性”,“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6]409马克思把“市民社会”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就是基于物质利益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不仅把物质利益投诸于“市民社会”,更把物质利益的重要性放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整个过程中。恩格斯又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7]537在此意义上,把物质利益的活动作为我们人类历史的第一活动是完全正确的,而非所谓的“利益至上”。从价值生成的发生顺序上来看,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在特定的需要内驱下进行的,这种内在需要的动力源不是价值活动主体本身的自我想象或臆造,而是价值主体对获取利益的内在诉求。换言之,如果没有利益对需要的满足,就不可能产生外界物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所以,在价值关系中,特别是在物质性的外界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中,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动力。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益,利益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利益,就是主体在实现其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8]77也有人认为,利益就是“人类自我的满足”[9]7。这些观点都是把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对待的。笔者认为,利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定表现,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内在动力,它在范畴上隶属于社会关系。

首先,利益既是生产的出发点,也贯串于生产的全过程。从社会关系的产生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出发点,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结合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上层建筑,以维系生产关系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在生产关系中,利益首要体现的是谁占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占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程度。这种占有关系不仅反映了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分配方式,还深刻反映了对各种资料的分配制度。在不同的分配方式与制度下,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利益分配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从而造成不同性质的利益矛盾,当利益矛盾不断发展,价值冲突就会凸显,社会价值体系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崩溃。所以,利益不仅是价值体系价值存在的基础,也是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重大前提。当社会利益分配处在公平状态时,人们的需要才能比较合乎理性的正常实现。只有人们的利益需要得到公平合理的满足时,社会生产关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动因利益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I Love You, Dear China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