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初期繻葛之战前的列国局势探讨

2009-05-14李应超

魅力中国 2009年32期

杨 杨 李应超

摘要:繻葛之战是春秋初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役,交战双方一方是贵为天子的周平王,一方是任王室左卿士的郑庄公。陈、蔡、卫三个诸侯国的军队也汇同王师一起伐郑。除此三个国外,曾护卫平王东迁的秦、晋,与王室亲近的鲁,与郑历来敌对的宋等国却并未出现在王室阵营中。这些强国的缺失,虽不是导致王师败绩的决定性因素,但他们的缺失是否受制于某些列国局势的影响,还是值得研究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以求对周、郑繻葛之战前列国间关系进行探讨,并就各国对于此次战争的态度作出解析。

关键词:郑周交恶 繻葛之战 列国局势

自周幽王丧命犬戎之乱,平王由诸侯护卫东迁洛邑后,王室实力大受损失。到周桓王继位时,王室已出步摆脱了风雨飘摇的危局,展开一系列打击不臣诸侯,重新树立天子威仪的军事行动。繻葛之战前,列国间的局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而“伐郑,郑射伤桓王”[1]的失败,则击碎了周桓王重建王室威权的各种努力,也使得诸侯国对王室的敬畏彻底破灭。

一、繻葛之战前的周、郑形势

王室东迁后“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2]虽放弃了宗周王畿,但仍保有东都洛邑附近地区。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中对东周王畿有过较详的描述“春秋之初,王畿尚大,略有今河南省的西北部,就是前清的河南(治洛阳)、怀庆(治沁阳)两府和汝州(治临汝)的地方”[3]春秋初年周王室所直接掌握的领土并不逊于周边卫、鲁、宋、郑这些诸侯国。同时王室在政治上仍享有极高地位,如:针对当时晋国内乱“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4];同年“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隐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5];九年“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6]。桓四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7]繻葛之战前周天子采取了一系列锐意进取,希图恢复王室旧有统治秩序的积极作为,并非一副任由诸侯欺凌的可怜相。所谓“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8]的局面,并不是此时的真实写照。甚至在面对骄横的春秋小霸郑庄公时,周桓王也毅然采取强硬措施“王夺郑伯政······秋,王以诸侯伐郑······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9]。不难看出这支征讨当时第一强国的大军,是以王师为主力,会同陈、蔡、卫三国共同组成。王室在东迁初期,面对日渐崩溃的旧有统治体系,虽有时也会借助诸侯之师以讨不庭,但仍保持强势地位,同时更和邻近各诸侯国维持着良好关系。

与王室同时东迁的郑国,复国之始便卒取师伯所云十邑之地,左河右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其后两年灭郐,四年灭虢,在与邻国的战争中连战皆捷,“郑庄公自克段后,再次伐卫(隐元年、二年);侵周(隐三年);再抗宋、卫、陈、蔡联军(隐四年);败燕师(隐五年),伐宋入其郛;侵陈大获(隐六年);又以王命伐宋(隐九年),大败北戎;合齐、鲁宋,取宋二邑(隐十年),取宋、卫、蔡三师,又入宋;齐、鲁灭许(隐十一年),大败息师,大败宋师”[10]。诚为齐桓公霸业前中原地区一等强国。且郑国自武公起就一直担任王室要职,政治上享有其他诸侯国难以企及的优势。但郑国在领土扩张方面的一系列动作,恶化了与邻国的关系。尤其是卫州吁弑君夺位后,卫国屡次出面召集诸国共同伐郑。郑国虽抓住机会改善了与鲁、宋、齐等国关系,但外部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如平定宋国内乱过程中虽一度改善了与陈国的关系,还曾拉拢蔡国共同商讨应对崛起的楚国,但由于自身实力远强于周边诸国,所以与邻国关系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周天子伐郑之时,郑国仅能以一国之师御敌,实属无奈之举。

二、周天子的同盟

郑国东迁之前“其济、洛、河、颖之间呼,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11],郑国东迁后在短时间内灭掉虢、郐,改变了原有的地区间政治版图,引起陈、蔡、卫等邻国极度恐慌。以致卫国在日渐强盛的郑国面前,甚至放弃同姓相亲的宗法准则转与宋国结盟,在中原地区便形成宋、卫等为一方,郑国为另一方的两大对立阵营。隐四年“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属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蔡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12]由此,开启了宋、卫等国联合攻郑的序幕。甚至当任职王室左卿士的郑庄公在代表天子伐宋的紧要关头,蔡、卫等仍与宋国联合攻郑。

陈、蔡虽是西周初受封的诸侯国,由于“邻近淮夷与宋,当楚国为起于西南方时,陈、蔡常附属于宋而与郑为敌国。这是因为陈、蔡与宋国的关系较为密切,而郑国是新兴的强国,容易招人忌恨之故”。[13]春秋初,陈国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不但是宋、卫间联合攻郑的联络员,还是卫国亲近周天子的牵线人。“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14]这次州吁朝陈虽未取得成果,但陈国却借机帮卫国除掉了篡位的州吁,这一举措无疑更加紧密了两国关系。以至两国在强盛的郑国面前,并未因各自国内的政治变动发生改变。

曾数次与陈、蔡、卫三国联合攻郑,且颇有战绩的宋国,此次未接受王室征召伐郑,在当时列国关系中是尤为值得探讨的。查其原由,实为繻葛之战前宋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故。《史记》载“(宋殇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而迎穆公子冯于郑为庄公。”[15]又《左传·桓二年》“杀孔父而弑殇公,招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16]据以上史料,可知在宋国内乱中,犯下弑君大罪的华父督不但未受惩处,反因舍得给各诸侯国送礼得到了谅解,并成为新君的丞相;同时宋国拥立的新君,竟是先前流亡在郑的穆公之子公子冯。此次宋国内乱,流亡的公子冯得以回国继位,元凶华督免于惩罚,全赖郑国居中积极运作。因而新君继位后,郑、宋两国间历来敌对的关系自然得以转化。宋国的政局变动,彻底结束了两国间敌对的状态,无形中增强了郑国的实力。因此,宋国没有参与王室对郑国的征伐实不意外。

三、缺席的强国

犬戎之乱后,出兵护卫天子东迁的鲁、秦、晋、齐等强国,在繻葛之战时期无所作为的态度,同样值得研究。

春秋以来,王室与鲁国彼此聘问,颇为频仍。截止繻葛之战前,仅见于《春秋》的就近十次之多,可见双方关系之亲密。因此,像天子讨伐不臣诸侯的行动,鲁国是没有理由缺席的。我们认为,与宋国未能随王师一道伐郑的原因相似,此时鲁国政局也发生了有利郑国的变化。王师伐郑四年前,鲁桓公弑兄夺位掌握了鲁国国政。得位不正的鲁桓公为取得诸侯支持“修好于郑·····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壁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17]同年“夏四月丁末,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盟曰:渝盟,无享国”。[18]上举材料就是在当时给分封制带来巨大冲的鲁、郑易许田。其实郑、鲁两国间关于交换许田的问题由来已久,鲁国对此问题态度未见积极,但此次鲁国主动要求完成交换,足见桓公急切想得到郑国支持。两国易许田后,又定宋乱,直到郑庄公去世,两国始终维持友好关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9],对于郑、鲁之间私下交还土地,及桓公弑兄夺位,这一系列挑战宗法制准则的行为,是很难得到周天子谅解的。鲁国在前几次奉王命讨不臣的战争中,都有明确记载,但繻葛之战前虽然有王室使者前来,可据鲁国国史而作的《春秋》、《左传》都没有周天子此时要求鲁国出兵伐郑的记载。可见,繻葛之战前鲁、周关系尚未完全修复,周桓王对此时的鲁、郑关系心存芥蒂,这或许也正是鲁国未能受王室征召参加伐郑之役的重要原因。

秦国自“周避犬戎之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护送周平王”[20]之后,专注于对西戎诸部的战争,直至齐桓公称霸前绝少与中原诸国发生联系。另外我们也应看到,秦国此时作为一个刚刚受到分封的诸侯国,与王室尚保持着密切关系。如“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21]又“(桓四年)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22]与鲁国不同,秦国缺席周天子伐郑的繻葛之战,并不是双方关系不够融洽,而是受制于地理不便的原因。春秋初秦与东周王畿间尚有西虢、大荔戎等国族相阻隔,双方交往并不通畅,此外这一时期秦国国力也尚不足以支持这种跨越数个诸侯国的战争。

曾与秦一道拥立平王为天子,且派师护送王室东迁的晋国,自晋昭侯封季父成师于曲沃后,仅五年时间便发生了内乱,深陷于宗室内战的泥淖中。作为大宗的晋侯在内战中非但不能自保,还常需王室出兵相救。如“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23]又“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24]晋与曲沃的内战一直持续了六十七年,繻葛之战前正是晋与曲沃对峙时期,因此晋国是没有能力参加伐郑之役的。

临近郑国的另一个东方大国齐国自从鲁隐公十年与郑国一起会盟征讨宋、郕起,便一直保持了紧密的同盟关系。不仅如此两国还常与鲁国一道展开军事行动。如隐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25]桓二年“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26]另外作为齐国的盟友,郑国还将齐侯引荐到周天子那里,提高齐国在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地位。齐国更曾希望把后来嫁到鲁国的文姜许配给郑庄公。由此不难看出,偏居于东海之滨的齐国,与郑国关系最为亲近。所以,此时的齐国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关系角度考虑,都不是王室联合的对象。

由上文不难看出,郑国由于宋、鲁内乱改善了与两国的关系,缓和了与邻国间紧张的局势。虽然卫国等与郑国仍处在敌对状态,但繻葛之战前的列国间局势对郑国却是极为有利的。此时有实力与郑国抗衡的几个诸侯国中,秦、楚两强只是初显峥嵘;齐国的霸业还要晚到齐桓公登基之后;曾经拥立天子,并且出兵护送天子东迁的晋国尚在内战中挣扎;与王室关系亲近的鲁国还犯着难为王室原谅的错误;向来与郑国为敌的宋国,刚刚迎立了一位拥有郑国背景的新君。郑庄公也正是借助这样的国际环境,建立了自己春秋小霸的事业。反观周天子一方,陈、卫两国内争不断,蔡国日益受到楚国威胁,自顾尚且不暇。周王室与郑国在这样背景下的战争,从开始的一刻起便注定了失败。周王室此战之后,威望一落千丈,卫、燕这样的诸侯国甚至都敢插手王位继承。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由此彻底破灭了。

参考文献:

[1]《史记·周本纪》.司马迁.中华书局.2002年.149页;

[2]《史记·秦本纪》.司马迁.中华书局.2002年.177页;

[3]《春秋史》.童书业.中华书局.2006年.131页;

[4]《十三经注疏·左传·隐五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7页;

[5]《十三经注疏·春秋·隐八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2页;

[6]《十三经注疏·左传·隐十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0页;

[7]《十三经注疏·左传·桓四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55页;

[8]《史记·周本纪》.司马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48页;

[9]《十三经注疏·左传·桓五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60页;

[10]《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41页

[11]《国语·郑语》.上海师范大古籍点校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07页;

[12]《十三经注疏·左传·隐四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7页;

[13]《春秋史》.童书业.中华书局.2006年.143页;

[14]《十三经注疏·左传·隐四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7页;

[15]《史记·宋世家》.司马迁.中华书局.2002年.1793页

[16]《十三经注疏·左传·桓二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38页 ;

[17]《十三经注疏·左传·桓元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32页;

[18]《十三经注疏·左传·桓元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32页;

[19]《诗经译注·小雅·北山》.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16页;

[20]《史记·秦本纪》.司马迁.中华书局.2002年.177页;

[21]《史记·秦本纪》.司马迁.中华书局.2002年.179页;

[22]《十三经注疏·左传·桓四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55页;

[23]《史记·晋世家》.司马迁.中华书局.2002年.1876页;

[24]《史记·晋世家》.司马迁.中华书局 .2002年 .1877页;

[25]《十三经注疏·左传·隐十一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4页;

[26]《十三经注疏·左传·桓二年》.李学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