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中西方爱情观

2009-05-13姜吉峰

群文天地 2009年21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在题材上的相似性,常被研究者用以比较。有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称作是西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当然也有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其实,由于两个文本在诞生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同,渗透在其中的东西文化观念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和情节紧密相连的爱情观更具代表性。通过两者异同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一、热情似火和沉静如水的爱情

我们谁也无法说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与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哪个更加动人。确实,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最忠实的追随者,但是,在爱情观上,双方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如果说,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是热情的火焰的话,那么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显然要用深沉宁静的海水来形容了。

首先来看爱情的产生。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是再典型不过的一见钟情了。在改变两人命运的化妆舞会上,蒙太古家的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一见倾心。其实,在两人见面之前,罗密欧喜欢的是城中名嫒罗瑟琳,而朱丽叶也已经在考虑帕里斯的求婚了。可是一旦碰到自己喜欢的人之后,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爱情之火越燃越旺。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就远没有这么“浪漫”了。为了求学,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入学堂学习,在交往中慢慢爱上了穷书生梁山伯。而这个过程中,梁山伯并不知晓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因此,他对英台的感情只是出于一种“兄弟”之间的友谊。这种单方面产生的爱情显然是不可能热烈的。更何况,祝英台并没有想一开始就泄露自己的真实性别,所以对梁山伯一瞒就是三年。直到梁山伯得知英台是女儿身之后,欣喜不已,发誓非祝英台不娶,这才开始了两人两情相悦的阶段。这之间的时间跨度之长不可谓不“慢热”啊。

细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西方人更注重外在的美,即人性中“欲”的一面。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是建立在双方的美貌上的,他们并没有过于深入的交流,仅凭着对对方长相的印象来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东方人更注重内在的美,即人性中“情”的一面。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有相当长时间的交流机会:三年的同窗共读。在日常的交往中,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的才华和内涵,把一颗芳心许给了他。

其次来看爱情的表达。在舞会结束之后,罗密欧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顾不得危险,径自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看到朱丽叶的侧影之后,吟诵出了那段著名的台词:“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而朱丽叶坐在窗口也抒发了自己对罗密欧的感情:“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姓凯普莱特了。”之后两人互诉衷肠,彼此明白了各自的心意,更进一步地升华了感情。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就远没有这么直接而奔放了。祝英台对梁山伯表达爱情最集中的体现在“十八相送”这一段。祝英台一边走,一边拼命给梁山伯以暗示。通过鸳鸯、牛郎织女等意象来说明自己的心意。甚至杜撰出一个“小九妹”出来。但梁山伯却是“呆头鹅”一只,丝毫没有听出祝英台的话外之音。虽然在观众看来,祝英台的暗示已经足够明显,但是无奈梁山伯的迟钝,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直到两人分开还是没有挑明祝英台的身份。这样如温开水的表白可称得上经典了。

再来看对爱情的捍卫。两对年轻人的爱情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世代为敌,想让两人结合简直比登天还难。而生于员外郎家的祝英台和穷书生梁山伯显然属于门不当户不对,为了家族的发展,祝员外把祝英台许配给了马文才,两人不能遂愿。那么想对爱情有进一步的追求,就必须做出自己的抗争。两对年轻人的表现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密欧和朱丽叶先是勇敢地自主结合,找到了仁慈的神父为自己主持了婚礼。可以说自己主宰了命运。当剧情突转之后,罗密欧被发配他乡,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两人又想出了相应的计策。虽然最终以双双殉情而告终,但是毕竟两人勇敢地为自己的爱情做出了自己的抗争,悲剧性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安排。而梁山伯和祝英台则没有这个勇气来挑战自己的父母和整个社会的观念。梁山伯通过正常途径没有办法得到祝英台,就只能自怨自艾,丝毫没有想到要自己主动出击来抗争,最后落得抑郁而死的结局。而祝英台也只能用自杀来捍卫爱情。同样是殉情,梁祝的爱情少了一种悲壮之美,梁山伯的表现更是只能用窝囊来形容。所以,梁祝的悲剧性的结局只能归于是两人性格弱点所导致的。

这种抗争力度的差异,显然和故事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的时间正是西方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对人陛的高扬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西方人更为注重人性的意义。而且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更具有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所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人如此激烈的抗争是必然的。而梁祝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制度占绝对优势的时期。儒家的伦理纲常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对于家庭的绝对尊崇、对于个性的压抑,是这个时代必然的结果。所以,梁祝反抗的软弱也是很好理解的。

当然,两者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彰显爱情的价值是两个故事的主旨。两对年轻人都把爱情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意背叛爱情。这是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也是他们震撼世人的力量来源。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二、死亡的表现和超越

作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着重展现了有情人遭到毁灭的情节,因此,死亡是这两部作品跳不过去的话题。爱情观的差异同样影响到了对死亡的看法。

首先来看死亡的产生。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悲剧完全是由于生在世仇家庭所导致的。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的出身剥离互为世仇的这个前提的话,那么他们的结合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幸福的——两情相悦,门当户对。朱丽叶可以让罗密欧上门提亲,而凭借蒙太古家的势力,凯普莱特家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联姻的大好机会。所以,他们死亡的原因是家庭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并没有触犯到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梁祝的悲剧则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爱情注定是被整个社会所否定的。首先,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梁祝自由恋爱显然得不到尊重,甚至祝英台还会因此背上“轻浮”的骂名。其次,梁祝之间“门不当,户不对”,也是封建社会所完全不能容忍的。作为江南富户,祝家当然想让自己的女儿有个好归属,而不是跟着一个酸溜溜的穷书生吃苦。梁山伯想娶祝英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或许是属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典型。所以,无论两人怎么抗争,最终也无法取得胜利,因为他们的对立面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而梁祝所处的时代,是完全没

有打破这种制度的可能的,因此他们的死亡是必然的。

其次来看对死亡的表现。可以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死亡的血腥和恐怖随处可见。赤裸裸的死亡场面被直接呈现在舞台上面。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的场景直接在观众面前呈现,刀光剑影,最后血洒舞台。朱丽叶进入到坟墓中的时候,说道:“……那死亡的长夜的恐怖,那古墓中阴森的气象,几百年来,我祖先的尸骨都堆积在那里,入土未久的提伯尔特蒙着他的殓衾,正在那里腐烂。”通过这段独自,一下子把观众带入了阴森森的场景。为后面更为恐怖的死亡营造了氛围。这种现象的产生和西方文艺理论所强调的“逼真”是分不开的。通过对残酷死亡的直接表现,来让观众体验所谓的“卡塔西斯”效应。这种观点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传统。而《梁山伯与朱丽叶》则完全没有这么血腥。梁山伯的病死并没有直接在舞台上展现,而是通过祝英台的“吊孝哭灵”来告知观众。而结尾“化蝶”的段落,更是对两人死亡的浪漫化展现,观众丝毫不会感觉到死亡的阴影。这和中国的乐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的观众一直不习惯在舞台上看到死亡,或者说是不愿意在舞台上看到死亡。整个中华民族都有一种希望大团圆的心理,加上这个安慰性的结局,大大减弱了主人公死亡所带来的痛感。

最后来看对死亡的超越。主人公的死亡或者毁灭当然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通过表现死亡来超越死亡才是作品的终极意义所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的死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结仇多年的冤家握手言和。看到了死在一起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凯普莱特公爵终于被感化:“啊,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我不能再做更大的要求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用自己的死换来了两家人的和解,这种超越更多的表现在对社会的意义。两个人的全金塑像将永远地矗立在维洛那的城市中心,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将永恒。而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相反,死亡对于他们自己的意义大于对社会的意义。“化蝶”之后,两人终于达成了相伴相随的夙愿。虽然说梁祝的死同样起到了树立大胆追求爱情榜样的作用,但是那只是间接的,最为直接的超越还是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这种不同层面的超越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者死亡意义的差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最终使仇恨转化成了爱,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显得格外耀眼。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只是为后世提供了无限悲悯的素材,他们只是封建制度可悲的牺牲品,并没有对这种制度产生根本的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浪漫与哀伤、喜悦和痛苦并存的经典文本。两者都反映了人类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诉求永远也不会过时。而不同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注定了这两个伟大的文本会在观念上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来。人文主义作为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思想界的主旋律,已经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来,对人性的张扬和追求让压抑了几千年的爱欲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这种积极的进步意义让人激动。而梁祝所处的时代依然被笼罩在封建主义的沉重帷幕之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这种制度叛逆者的出现。祝英台男扮女装上学其实已经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做出了挑战,而后的浪漫殉情也是用自己的生命做出了血泪控诉。从这个角度看,看似牢不可破的封建制度也终会有它的掘墓人的。而创造这个故事的中国人民其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种禁锢思想和身体的制度的厌恶,无论这种厌恶是刻意还是无意的。

综上所述,对两个文本观念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当时人们所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反过来造就了后来的时代和文化。

(作者简介:姜吉峰,武汉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朱丽叶
爱情至上的朱丽叶
汉字加减等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你的星光耀世界
意大利朱丽叶铜像被塞满情书和同心锁
寻找梁山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