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还是夕阳红

2009-05-13

关键词:框框专题片山路

王 芳

2008年,我们用三个月的时间,创作拍摄了反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丁成良事迹的专题片《绚烂的夕阳之光》。在与丁成良老人共同走过的岁月里,他繁忙的背影,不断给予我们创作的阳光和灵感。从而,也使我个人对专题片创作的体悟更加深入了一步。

框框

近两年来,为了给宣威的党建电视专栏供稿,我总是忙碌着。久而久之,对于拍片,虽还谈不上形成风格,但也基本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些类似套路的东西。我觉得,拍片子其实也有一个“框”,抓住了“框”,一切就显得容易了。

在决定拍摄丁成良老人的时候,在我心目中,大致就有这样一个“框框”:组织些老人关怀下一代的典型事迹,采访些群众,再跟拍一下老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老人吐露一下心声,辅以解说,树立老人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形象。当然,实际拍摄时可能还有一些自由发挥的余地,但大致的套路,也就是这样了。

当我们来到宣威市热水镇,沿着镇上那条崎岖幽深的小路向丁老的家中走时,心中还在按这个“框”琢磨着:该问什么问题,了解哪些情况,采访哪些人,以及需不需要串词,串什么样的词等等。

可是,和丁老的初次见面却使我有种一脚踏空的感觉——老人是个热情的人,却很拘谨,容易慌乱。尤其是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似乎很差,面对我们,他无法把一件事有条理地叙述好。我明白,遇上这样的主人公,我们很难取得他的配合,因为他不善于和拍摄者配合。

与其说“框”是种套路,不如说它是种习惯,当经验无法解决实践问题时,人还是要从“框”里跳出来的。

道儿

我们只好在跟拍中随机地捕捉素材。跟拍一向是一个充满发现和惊喜的过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主人公,都是如此。

只要一有空闲,丁老都会到学校和村子里走一走,和孩子们谈谈心。他和村里的孩子们都亲近得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甚至有几分“老天真”的样子。一次,丁老看到几个孩子打乒乓球,就停下来看。丁老做观众,孩子们打得更起劲了,你来我往,谁也不肯认输。这勾起了丁老对乒乓球的热情,也加入进去和孩子们对打起来。年迈的丁老当然不会是孩子们的对手,但我们发现,本来好胜心强的孩子们,在和丁老打球时,都很有风度,能扣的不扣,能杀的不杀。丁老累得直喘,但是很开心。后来他和我们一起回来时,在路上说:“这些小鬼,真的很懂事啊。”我们一愣后,不禁会心微笑起来,原来丁老知道孩子们是在让他呢。

其实要了解和亲近一个人,首先要找到和这个人的相处之道。这个道理我早就懂,不过没想到在拍片时,也一样用得到。通过不断的接触,我们和丁老变得熟络了起来。在了解丁老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观察他,注意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什么样的背景下才喜欢谈自己,容易动感情。丁老是个不喜欢表达更不喜欢标榜自己的人,所以在正式的场合里他会慌乱。然而在一个比较安静、比较私人的环境里交流的时候,他和普通的老人们没有什么区别。空旷寂静的山路是他最喜欢的环境,每当在路上,并且我们也没有架起摄像机,他就特别容易受我们引导,进入回忆。这时他会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他给学生上的每一堂课,回忆起每一个他帮助过的青少年。时不时地,还能冒出一些“闪光”的言语。

原来,没有不会说的对象,只有不会采访的记者啊。

求解

一年365天,每天六点起床,天黑了才回家,丁老的辛苦和执著若不是亲眼所见,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究竟图什么呢?在跟拍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心里暗暗思考这个问题。

天天奔波,我们几个年轻人没什么,但丁老可是八十高龄了啊。所以每次跟拍完毕,我都下意识地问丁老累不累,老人总是爽朗地说:“不累不累。”可是,每天摸黑起床,走很远的路,见很多的人,做很多的事,坚持很长的时间,怎么会不累呢?还记得有一天,我们一直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到晚上7点。丁老身体不好,走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他在山路上停下脚步,一边敲打着脊背,一边温和地问我:“闺女,累了吧?”看着夜色中他疲惫的身影,我怦然心动: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啊,在孩子们心目中他是朋友和福星,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身体不断地走下坡路的老人啊!面对这样一个老人,你怎么好意思吐出一个“累”字?我也说:“不累不累。”

有一天早上,我们五点就起床跟拍老人。从伸手不见五指到晨光初露,我们见到了老人和路人之间的心领神会,我们见到了路人对老人那无言的敬意。丁老热心帮教失学儿童,有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然而更多的仍是敬仰和佩服。在晨光中,老人显得有几分兴奋,我们长期以来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回答——他深沉地俯视着静静流淌的河水,说:“关心下一代是我的责任,趁我现在还能动,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

我们明白了,这就是老人“不累”的奥秘。

体悟

丁老的事迹,至此已真正地为我们所了解和亲历,也感动和感染着我们。在开始整理创作思路时,我已经感到,再按照所谓“框框”去拍片,已经有种“不过瘾”的感觉。老人无私地奉献了八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清晨即起,星夜方归,这里面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从他的生命之河里随风而逝啊。遗憾的是,很多事情已经被时间尘埋,只能靠回忆和旁白补充。不过,我们还是在极力寻找一种“过瘾”的感觉,想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叫陶敬的小男孩。陶敬是名孤儿,面临辍学,丁老知道后,马上组织机关干部捐款资助他,让他重返校园。鉴于陶敬无依无靠,老人现在仍在继续帮扶他。当然,长期多次组织人捐款还是有难度,老人就尽可能地自己掏腰包。陶敬说:“是丁爷爷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阳光。”

是的,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来说,丁老,就是那普照的阳光。至此,我的创作思路明晰了起来,专题片的标题也浮出水面——《绚烂的夕阳之光》。

在专题片的后期编辑中,我们灵机一动,把在山路上行走的镜头一律处理为黑白,并加上泛黄的滤镜效果以强化气氛,突出了时间感。我们还有节制地制造了一些音响效果,比如老人给孩子们上课的声音、孩子们的欢笑声等等。总之,由于最后没有按照事先那个“框框”来,我们加入了很多来自灵机一动的大胆创意。

当然,片子实际上的好坏,还是需要公众和时间来检验的。不过,对于创作拍摄者来说,能通过一次次采访领悟到这么多东西,能通过一次次构思想出一些新的点子,尤其是,能经历一个构建、推翻再到构建的过程,已经是一次值得回味很久的体验。而我也明白了:专题片不是填空题,而是对人格的解读,有没有“框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创作者必须明白,凡是创作上的事,都是不能简单地对待的。

(作者为云南省宣威市委组织部干部)

猜你喜欢

框框专题片山路
危险的山路
山路弯弯
和框框玩文字游戏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山路弯弯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框框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