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党十八大选前风波

2009-05-11郑东阳

凤凰周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中央委员中常会党团

郑东阳

“当你遭受困难的时候,当你希望很多人安慰打气的时候,有党真好,作为一个中国国民党员,应该是抬头挺胸的事情。”当着新任行政院正副院长吴敦义、朱立伦的面,吴伯雄如此感性喊话,殊为少见。

9月27日,国民党举行中央委员选举。不料选举前夕,上任不到一周的新内阁向党“摆出冷脸”——14名政务官被提名人集体向国民党表达不参选的意愿,包括新任“国防部长”高华柱等多位行政官员高调表示要严守政治中立。一时之间,外界高度关注。国民党中央自然大为不满。

政务官不碰党务,急得吴伯雄直呼此举等同于“叫马英九别回锅兼任党主席”。阁揆吴敦义连忙解套,表示政务官们是以救灾为重,因此定调不参与党务选举。“双吴”才刚分开,就有截然不同的表态,意外引发了“双吴战火”的传言。

不过,所谓“双吴战火”还不算什么,更令人看不懂的是马派人马为何不“挺马”。

10月17日,国民党的十八大上,“总统”马英九将从吴伯雄手中接过党主席一职。去年11月的“十七大临全会”,国民党曾修订党章,安排5名“指定中常委”由主席指定行政院重要阁员出任。而马英九当选新主席后,主张提高“指定中常委”的席次,行政系统将大举进入党务系统。

这一切本是写好的剧本。但是9月中下旬发生的一幕幕绝对令人看不懂:面对马英九的政务官担任指定中常委的方案,为何马英九派系的吴清基等人却无意竞选党内职务?

“政治中立”还是各有算盘?

9月19日,高华柱主动开记者会宣布放弃参加中央委员选举。高华柱是在担任退辅会主委时被国民党提名参选中央委员的,在履新“国防部长”后,他发表声明要严守政治中立,希望确保军方超然立场,将不参加政党活动并退出中央委员选举。

一位不愿具名的阁员对台媒称,现在各界在用放大镜看灾后重建,要政务官为了党内选举到处高调拜票,甚至和党内各派系协议交涉,实在没有余力,也颇为难,“希望伯公高抬贵手”。

之后,尽管有吴伯雄亲自喊话,行政系统仍有意全面退出党内中委选举。毕竟国民党中央委员多达210名,实在不是什么香饽饽。不过不同于中央委员选举的是,仅39席的中常委历来竞争激烈。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此次中常委选举也热度大减,尤其是在立法院系统。

7月份,国民党籍立委吴育升即受访时指出,他与赖士葆考虑已担任过中常委,基于专注立委本务与选区服务等因素,决定不寻求连任中常委。与吴、赖二人有类似表态的还有徐中雄、洪秀柱、徐少萍等。

照理说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如同蒋经国时代,在每周行政院会前一天召开的中常会将成为权力与决策核心,本届中常委和中央委员选举竞争会分外激烈。这些立委们加上新内阁的政务官们却公开表示不竞选,着实令人看傻眼。

其实,政务官与立委、呛马派和挺马派的退避心态各不相同。

对马系人马而言,现在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两位行政院长官同时也是副主席,加上“指定中常委”席次增多——不少部长们直接被指定为中常委,未来党的权力核心肯定牢牢掌握在马英九团队手里。既然如此,中委选举已无须他们再出力,他们只需在行政系统内支持“马总统”。

立委中,吴育升、赖士葆、徐中雄与马英九关系良好,他们的做法不难理解,应是希望自己退出后,可以增加席次给行政院政务官员,让马英九多些运作空间。而更多立委则有其他忧虑。不少立委向台湾媒体直言,自从中常委选举从四年一选改成一年一选之后,选风越来越差。加上今年因“莫拉克”风灾中常委延后到9月选举,一旦参选,立法院休会的精华时段将无法用来经营选区。另有立委则担忧马英九强势的领导,将令立委在中常会空间不大,中常会成一言堂,出任中常委恐无意义。

一名不愿具名的现任中常委告诉《凤凰周刊》,往年他参选中常委时总是全台湾走透透,甚至连离岛的金门、马祖都不放过,但目前为止他都按兵不动。因为中常委由党代表直选,所以过去很多人参选都寻求地方党部支持,但马英九接任党主席后,将重新考核现任的党务主管,于是,对于是否要动员支持谁,地方党部态度也转趋观望。

由是可见,政务官和立委们——无论是挺马派还是呛马派——都在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作出或退选或观望的“异常”决定,实在无关“双吴”,端赖大权在握的党主席马英九将会有何需要并引发多少“盘面”变数。

“中常委选情”是风向标

只要有选举,百年老店似乎就有解决不了的家务事,不管它在野还是执政。

由于历史和制度原因,党主席是国民党内最有权力的人,掌握着副主席、7个一级委员会正副主委、部分中央委员和中常委的提名。限于国民党的政治伦理,副主席一般是荣誉职务,实权有限。

国民党现有39席中常委,32席票选、5席指定,另两席保留给青年团总团长。青工会总会长。由39名常委组成的中常会是在全代会和中全会闭幕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常会与党内7个一级单位中的中央政策会、立法院党团形成党内的“政策铁三角”。中常会形成决策,中央政策会负责联系和协调立法院党团,再由党团在立法院中根据中常会决策投赞成或者反对票。

2000年以前,由于中常委一般都是党主席的“禁卫军”,所以中常会往往沦为党主席的“一言堂”。国民党执政时期,党内具有直接民意支持的精英党员和立委们,长期以来在国民党决策核心阶层所占比例偏低,因此在党内进行重要人事与事务决策时,常常会出现党意与民意间巨大的落差,甚至出现“党内独裁”现象。

这种决策模式被称为“以党领政”、“以行政院领导立法院”。国民党一党独大期间,党内职务远比政府职务受用,政务官纷纷兼任党职。那时,一个国民党中常委职务远比行政院部长来得重要,因为不少部长还只是个中央委员。

2000年国民党下台,内阁总辞即将到来,国民党内必须“下台鞠躬”的正副部长们高达253位。没有执政时期的丰富资源,这些技术官僚一时间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为解决这些官员的失业问题,除了安排进入党务系统外,国民党还成立了“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即智库),把这些人网罗到智库,形成“影子内阁”,以待日后翻身直接接管行政体系。这个安排在2008年重新上台后得到实现,包括刘兆玄在内的阁员大部分出身国民党智库。

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后,中常委选举顿时冷冷清清,只有在唯一的舞台立法院举行立委选举中,党内精英才趋之若鹜。结果,失去政权的国民党中央渐渐无法对立法院党团形成有效的管理,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立法院内的多数党,国民党立委们还组成了“协和会”、“亲民会”等12个次级小团体,仿佛自成小党。

直到2005年马英九第—次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后,党内精英终于看到2008年夺回政权的希望,中央委员和中常委选举也重新热起来。按规定210席中央委员选举最多只能有420名候选人,但是2005年有意参选的党代表高达700余人。

可以说,进入多党轮流执政时代以后,国民党中常会地位随着国民党气势而变化,堪称观察国民党决策的风向标。而马英九独揽党政后,新的形势即将到来,中常会的地位和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立委们全面退选中常委,政务官员不愿竞选党内职务,显然是闻到了政治气味。

马英九有“党政关系”的新思考吗?

早在马英九当选为新一届台湾“总统”时,其核心幕僚就极力建议马英九与国民党的关系应该定调为“党政分离”。一心想当“全民总统”的马英九主动与国民党“切割”,甚至下乡时连地方党部都不通知,引发党务系统不满。

马英九享受胜选光环后,国民党党务系统遭冷落,立法院系统也不受尊重。重新执政半年,“总统府”、行政院和党中央、立法院之间关系一直颇为紧张。马公开主张“以党辅政”,摒弃了过去的“以党领政”的旧思路,虽一字之差,但令党中央中人对此忿忿不平。

于是党务系统通过立法院党团反弹,马英九的多项人事任命硬是在立法院通不过:多项马政府积极推动的法案政策,无论马政府如何大声疾呼,就是在立法院无法通过。宣称要“全面执政,全面负责”的马英九政府陷入政令不出府院的尴尬。这让马英九幕僚十分恼火:立法院难道不是泛蓝占绝对多数?

被将军后,马英九找立委们餐叙,然而效果不佳,立委们只听党中央的,不听“总统府”的。

不出意外的话,随着此次立委们全面退选中常委,立法院系统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将不断弱化。而取而代之的将是行政院系统。说白了此次大批政务官退选只是因为行政系统力量势必强化,已无需他们出手;而立法系统退缩是因为他们能看到立法系统势必被弱化。

国民党十八大后,将修改党章,未来国民党中常委中指定席次会大幅提高,中常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党政沟通平台”。届时,整个国民党好像回到上世纪90年代,大有党政合一的态势。

在台湾这种支离破碎的“半总统制”下,一旦“总统”兼主席,党内核心机构和立法院党团成了“总统”部属,似乎违反了权力分立制衡的原则。“过去国民党一党独大时代,中常会结束后才开始举行行政院院会,政府执行的是中常会的决策。如今党的决策又一次引导政府。”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认为,国民党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到底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民主化政党即竞选机器,还是一个政治引导的角色。

自马英九靠个人光环入主凯达格兰大道的“总统府”后,国民党的改革话题不断,切黑金、割党产、年轻化……这些任务尚未成功,却再次被“党政关系”的讨论覆盖——无论是“以党领政”还是“以党辅政”,或是“以政领党”,他们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民主政治中政党的应有角色。

去年秋天,一场使劲演出的“十七大临全会”,除了多了5位副主席,没能解决“中生代接班”等重大问题,根本未让人“一新耳目”。那场“临全会”成了和谐的大会,不顾一切的和谐,造成今天更大的不和谐。如今,“十八大”临近,要想国民党内这种“各怀鬼胎”的“不和谐”会造就未来的和谐,实在成问题。

编辑 涂艳 美编 黄静

2005年马英九当选党主席,令国民党看到夺回政权的希望,中央委员和中常委选举再度热起来。

猜你喜欢

中央委员中常会党团
趣话角度arccos
咨询专栏帮你答疑解惑
中央委员九成是文科
李大钊的中共二届中央委员考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