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了肝素钙皮下不同注射方法对不良反应影响的探讨

2009-05-06张继红郑逢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7期

张继红 郑逢博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壁皮下注射的方法,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减少皮下瘀斑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方法 将96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脑梗死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传统组采用教科书传统皮下注射的方法,观察组采用将药液排尽空气,再抽入0.1 ml空气至空针内,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垂直进针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不同的皮下注射方法出现的皮下瘀斑及患者的疼痛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传统组。结论 改进后的腹部皮下注射方法明显减少了皮下瘀斑的发生和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 皮下注射;低分了肝素钙;皮下瘀斑及疼痛

低分子肝素钙可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脑梗死、冠心病。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在临床上常易引起皮下出血、瘀血、甚至皮下血肿,造成患者心理紧张,影响疾病恢复。2007年1-12月,笔者通过对不同注射方法,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客观指标进行观察,从而证实良好的注射方法,正确注射部位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倒患者均为2007年1-12月份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诊断依据全国脑血管疾病论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5岁。该组患者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排除过敏性疾病,用该药前化验检查出凝血时间正常,神志清,能表达注射后局部及全身反应,腹部感觉正常,在常规应用川芎嗪、阿司匹林等活血化瘀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7 d为1个疗程。

1.2 方法 选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4100u,0.4 ml/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首次采用中专教科书《基础护理学》传统皮下注射方法为传统组,部位为腹壁脐周上下两侧,常规消毒皮肤,按要求抽吸干净药液并排尽空气后左手拇指、食指绷紧,并错开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手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刺入深度为针梗的1/2或2/3,回抽无回血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第2次采用新方法,即观察组,此项研究的方法:选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4( 1/2)号针头,部位选择脐周左右10 cm范围内(除脐周外1 cm)按要求抽吸干净药液并排尽空气后,再抽入0.1 ml空气到空针内,左手拇指、食指绷紧并错开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垂直进针,刺入针梗的1/2(可根据患者胖瘦决定注射深度)先回抽无回血,现将空气排至空针上部,缓慢推注药液,见药液在针头部排尽时停留3~5 s拔出针头,用指腹将干棉签按压针眼处3~5 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避免揉搓,每次交替注射部位,2次注射点相距2 cm以上,每天对两种注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比较 每次注射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程度评定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即马克盖尔法。疼痛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类,将无痛、有痛、轻微疼痛划分为轻度;疼痛较剧烈划分为中度;剧烈疼痛划分为重度疼痛。两组疼痛比较见表1。

2.2 两组肿账,淤血比较 每次注射后1小时,用直尺测量注射部位肿胀淤血范围。1 cm表示轻度,2~3 cm表示中度;超过4 cm为重度。见表2。

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两组疼痛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组瘀血程度比较,对照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护理技术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习惯按教科书办事,有些操作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如传统皮下注射的进针方式为斜刺时,涉及的部位较多,针头不慎刺入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地压迫出血,况且腹壁皮下属于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厚出血自限差,易引起出血。而改进后的皮下注射为绷紧皮肤,针头垂直刺入90°,损伤组织少,疼痛轻,不易刺伤小血管。

3.2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后,能开成有效的血浆肝素的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具有使用方便,低度抗凝,稳定而持久,无需做监测凝血机制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脑梗死、冠心病常规治疗用药。

3.3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所需液量0.4 ml,药液残留问题突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则达不到满意的临床抗凝效果。我们介绍的抽好药液排气后再抽入0.1 ml空气至空针内,注射时首先使0.1 ml空气排至上部,再推药液,最后气泡进入针头腔内,起到封堵药液外流作用,这样不但避免了空气进入组织的可能,而且节省了药液,使抗凝药液得到了充分利用。

3.4 本研究采用绷紧腹部皮肤垂直进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这样进针可做到两快一慢,方便操作。同时皮肤绷紧,可能相对阻断皮肤末梢神经传导,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有的采有捏起腹部皮肤垂直进针,这样不如前者操作方便,而且患者疼痛感增强.因为捏起皮肤,使皮肤形成一个皱褶,即皮肤处于松驰状态,进针皮肤随之下移,针头难入皮肤,使进针时间延长,故患者感到疼痛感较强。同时操作也不方便,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左手始终使皮肤保持皱褶,这给固定针栓、抽回血、注射药液、拔针带来不便。

3.5 注射完毕停留3~5 s,目的是待药液基本扩散,避免拔针时药液反流,同时拔针后按压针眼3~5 min,从理论上讲压迫3 min可使血液凝固,如在血液未凝前停止压迫,则会造成出血,出血时间越长,淤斑面积越大。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者,应适当延长压迫时间,皮下出血特别是较大面积出血,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同时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3.6 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时,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瘀斑和深部瘀血后的硬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影响药物吸收。注射后局部淤血和硬结是否发生,注射点间距、注射部位、压迫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两种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均选在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的腹部,每次按顺序轮流间隔注射,注射点间距>2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