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人新移民:族群认同与中华文化传承

2009-05-05

新闻前哨 2009年4期
关键词:华人社区华裔族群

张 颖

摘要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在工作、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展示出一系列有别于早期华人移民的新特点。调查显示,美国华人新移民表现出对祖国的自豪感及强烈的情感、文化羁绊,中华文化在当地华裔族群得到传承。

关键词华人新移民族群认同文化传承

2008是中国奥运年,全球华人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一历史性事件上,奥运圣火的海外传递。更牵动了无数海外华人的拳拳爱国之心。而圣火传递遭受少数藏独分子的干扰破坏,以及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对此事件的扭曲报道,都引发了海外华人的强烈愤慨与更大的爱国热情,他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用行动打响一场“民族尊严和奥运精神的保卫战”,体现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美国华人新移民族群认同新特点

自2008年2月至5月,本研究选在旧金山湾区四家大华超市随机选择来此购物的华人新移民进行了简要访谈,针对受访对象的基本资料(年龄、移民来源地、教育程度、工作行业等)、饮食生活习惯、语言使用、中文书报影视娱乐选择、中文社区活动参与、子女教育、社交范围等涉及受访人华裔族群认同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共取得170例访谈记录。

较之美国早期的华人移民。这些华人新移民的族群认同状况具有以下新特点:

1移民来源

较之早期美国华人移民主要是来自于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淘金客和铁路修筑、矿山开采工人,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的来源地显得更为多元:除历史上赴美移民较为集中的中国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和东部经济较发达区域,中国大陆的各省市均有一定数量的赴美移民人口;香港、台湾、东南亚乃至中南美洲也都有华人华侨移民美国。

2移民类型

与美国早期华人移民以劳工输出为主的移民类型不同,美国华人新移民中技术移民人数不断增多,华商投资移民的比例也有提升。

3教育程度

早期赴美的华人移民大多教育水平不高,这也与当时中国全国教育水平普遍较为低下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赴美留学的华人留学生人数有很大提高,在美华人移民大都在移民祖国或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

在170例受访者中,具有四年以上大学的受访者占到78.8%。这一方面是由于旧金山湾区附近设有多所美国著名高校,华人留学生人数众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旧金山一硅谷地区汇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产业和数量众多的华人科研人员。

4职业分布

早期赴美华人移民大多教育水平不高,以劳务输出方式赴美后多从事重劳动强度、低技术水平、低语言能力要求、低薪资的工作如铁路河堤修筑、荒地开垦、矿山开采、餐饮业、种植业、搬运业、洗衣业等。华人新移民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因此能够直接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从事工作,广泛任职于科研、教育、医疗、金融、法律、政府部门等对于教育和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万余名研究人员中就有超过1000位是华裔。

5居住地分布

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经历了排华法案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反华活动,当时在美的华人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华人普遍遭受到歧视、非难乃至种族隔离:在美华人被集中限定在唐人街范围内生活活动,完全被排除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20世纪中期以来赴美的华人新移民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就业后直接进入美国中产阶层,有较好的薪资收人,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并多在城郊中产阶级聚居区购置房产。

6语言使用

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南部沿海地区。一粤语是当时华人社区的通用语言。如今在美国当地出生的新生代华裔中,在家中以中、英文混和使用者最多,占38%,仅使用英语占27%,闽南语及英语混和使用者古11%。以上合计占美国出生的新生代华裔人口的75%,可以看出早期占主导地位的粤语已逐步为国语(普通话)所取代,而中文在新生代华裔当中也渐为英语所取代。

7生活习惯和家庭结构

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粤文化也是当时唐人街的主流文化。华人新移民来源地分布更广,但生活习惯上大多保持了故土的文化习俗。华人新移民在家庭结构上以核心家庭(父母与未成年子女)模式为主,同族、同乡聚居的情况较为少见。

8媒介消费偏好

受限于当时媒介技术水平,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的中文媒介选择主要是当地的粤语广播和以唐人街为发行范围的华人社区报刊。此时的中文报刊成为联结早期美国华人移民与故土故国的文字血脉。

新的媒介技术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更新,在美的华人移民也有了更多更丰富的渠道了解中国、保持与中国、与故乡、亲友的联系。同时,随着美国华裔族群规模的不断壮大及其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美国的中文传媒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现有的七家中文报纸中《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和《侨报》这四家主要报纸的总发行量已超过70万份。另有一些小型中文报刊被摆放在中餐馆、中国超市等地供人免费取阅。

由于美国以车代步的普遍性,开车通勤的人群众多,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中文广播电台其听众人数不可低估。各地中国超市旁多设有中文书局,许多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现时热销的畅销书在此也有发售。中文音像制品租售店提供各类或怀旧或最新畅销的音像制品,中文KTV也能在唐人街见到踪迹。

美国中文电视也迅猛发展,现有10余家中文电视台,多个境外中文电视台也已经或正在谋求进入美国中文电视市场,如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美洲台和东森美洲卫视。宽频网络的普及也使得华人移民身在美国仍能收看到中港台各地的电视节目。美国本地中文网络媒体也发展迅速,为当地华人移民提供各类实用信息服务之余也成为当地华人的网络家园。

此次的受访者中文媒介消费(百分比数字)情况:

约有68.8%的受访者及家庭通过免费及付费电视收看中文电视节目,如果将中文网络电视与网络下载影视综艺节目包括在内,则有多达90.6%的受访者及家庭有收看中文影视节目。曾经购买或下载中文音乐歌曲的受访者比例也达到81.2%左右。89.4%的受访者是网络频繁使用者(每周五次以上),在这部分受访者中73.7%会固定访问相应网站了解其移民祖国的新闻时事、经济发展等信息,85.5%曾经访问中文网站。

针对美国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以及在美华裔群体报道。约四成半受访者表示会关注媒体报道的语气和角度,并认为扭曲报道、文化误读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近半受访者表示中文媒介是他们信息资源的首选,近八成受访者将中文媒介作为其娱乐休闲的优先选择:就职的受访者其英文媒体使用率远远超过未就职受访者。‘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对移民祖

国新闻的关注程度超过对美国当地新闻的关注。对美国中文媒体及美国主流英文媒体的对华正面报道,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出高度关注和与有荣焉的自豪感:密集关注中国奥运相关报道的受访者也达到78.8%。对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许多受访者表达了感同身受的哀伤,和各种方式的支持。

9华人社区社团活动

由于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同宗族、同地区、连锁式移民模式的普遍性,早期的华人社团大致具有血缘宗族性、地区性及行业利益性三大类。不同于早期华人移民形式较为单一、集中在唐人街等传统华人聚居地的社区社团活动,当代华人新移民的社区社团活动以及新兴华人组织在活动范围、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职业/技术协会、校友会、同乡会、华商组织。各学界学会、中文学校、中华文化组织、华人宗教组织等)。不论是早期或是当代的华人社区社团。都为当时在美的华人提供了文化的归属感。为华人个体起到团结、联络、互助的作用,支持帮助他们在异乡生存、立足与发展,并帮助保持社区社团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10社交范围

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局限于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地进行日常活动与交际。社交往来多限于同族、同乡、同业等较小范围;同时受排华法案等因素影响,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普遍被边缘化。而华人新移民在语言能力、受教育程度、住宅社区选择等方面都突破早期移民的小框框,不仅保持与当地华人主体社会的紧密联系,也能借当代先进的媒介通讯技术之便与祖国故乡的亲朋故旧保持联络。更努力发展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多元关系。

11子女教育理念

华人移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最大程度体现了中华传统理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早期华人移民受限于自身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且置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之故,子女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虽然不高,但他们更强调中文语言、中华传统文化、伦理等方面的传承。时至今日,华人移民一如既往的强调对于女教育的关注。与大多数美国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轻松态度不同。绝大多数华人移民不仅对子女学校成绩有较高要求,还积极进行科目繁多的课外教育如中文、乐器等。

族群认同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

1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的族群认同

美国华人移民的命运始终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国家实力水平、国际政治格局以及中美两国关系紧密相关,同时也受华人移民自身人力、金融资本水平的影响。

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大多教育程度不高,只身赴美从事重劳动、低收入的艰辛工作,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歧视。排华法案的出现更令他们的境遇雪上加霜;而其时的中国清廷政府积弱不振。无法给海外华人以强有力政治支持:当时的华人移民被美国主流社会文化边缘化,生活限于唐人街一隅,族群内部关系显得尤为紧密与重要,与故土故国的血缘、情感、文化联结对他们而言也更强烈且弥足珍贵。

同时,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加之在美国受排挤、受歧视的痛苦经历。早期华人移民普遍认为自己是客居异乡。期待将来能落叶归根,终老故土。以上种种,造成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对祖国对故乡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故乡地域文化的羁绊与执着。在族群认同上强烈认同于中华民族;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排挤和早期华人移民居于一隅的状况一方面保证了中华文化的紧密传承,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扬。

2美国当代华人新移民的族群认同

相较而言,近年来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美两国关系也稳步向前发展,这不但使美国华人移民增添了许多自豪感,也改善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对华人的整体印象。同时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更多从事对教育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华人移民的人力、金融资本极大提升,在美华人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融入美国社会主流的能力与速度都有很大提高,民族形象有了很大改善,不再有早期华人移民的边缘感。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美国华人新移民较之早期华人移民有更多的渠道保持与移民祖国的情感与文化联系。华人移民对移民祖国信息资讯的需求,以及美国主流社会对迅速发展的中国的了解需求。促使美国中文媒体乃至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量大增,这样的大曝光量也反过来增加了华人移民对中国目前的发展势头与现行政治方针政策的了解与认同。美国的中文媒体还承担了服务华人社区、凝聚华裔族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充当了民间的中华文化使者。

美国的华埠、唐人街、中国城在不少华人移民抵美之初扮演了缓冲垫或是避风港的角色。为华人移民提供各类中国商品及服务。使新移民能保持一种与其在移民祖国相类似的生活方式,减低了他们初来乍到的不安与无所适从,帮助他们平稳渡过移民初期的适应阶段。不少华人新移民尤其是未就职的主移民人配偶、父母在美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都能在此得到解决,因而也就减少了不得不迅速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压力,反而是选择性的吸收主流文化之长。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华人新移民在保有原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吸收融汇当地主流文化的有利成分,在完善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逐渐形成独具美国华人移民特色的美国华裔文化,也形成了美国华裔族群共有的精神结构、价值体系、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在美华人移民在这种若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代美国华人新移民给美国带来了丰富的劳力、智力、资本与文化资源,为美国的经济、技术、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新移民在跻身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不是消极等待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是积极构筑华裔族群文化。繁荣夔国多元文化,建立良好的华裔族群形象。

3中华文化在当代美国华人社区传承与弘扬的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在华人社区内得到较好的传承。华人新移民离开祖国这个中华文化大环境的时间不长。本身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对中华文化的需求与归属感都很强烈。大部分华人新移民都具有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有能力维持中式的日常生活消费与中文媒介消费。也有能力送子女去中文学校学习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甚至是回国旅游感受中华各地风土人情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类华人社区社团组织成为中华文化在美传承与弘扬的主力。它们一方面致力于在当地唐人街等华人聚居区营造一个中华文化环境,宣传、组织中华传统节日、民俗庆典;另一方面也组织开办备类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满足当地华人移民文化需求之余也为华裔后代青少年提供接触、感受与学习中华文化传统与伦理道德的机会。

全球化和中国近年国际地位的提升所带来的中国热、中华文化热以及中文

热都给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弘扬带来了新机遇,美国现今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氛围也为此提供了便利。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有效的机构运作与充足的资金来源。同时受制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华文化仍未能全面走出唐人街、华人圈,进入美国文化主流,而仅仅是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化之一为美国多元文化格局做点缀。

4中华文化在美国弘扬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1)更多强调活动的准确定位、系统规划、合理组织、有效运作。

现今阶段,中华文化在美国的宣传弘扬,大多是由各地华人社区社团零散组织开展的。然而各地华人社区社团的活动组织,缺乏准确的目标与系统整体规划意识。且社区社团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活动资金相对有限。令它们的中华文化宣传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活动宣传效果也相应减弱。各地华人社区社团的中华文化宣传活动,应更多强调活动的准确定位、系统规划:合理组织、有效运作(资金、人员)、针对特定文化主题适当配合组织一系列后续宣传与学习活动等方面。另外,当前各华人社区社团的中华文化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单一,集中表现为各个中华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华民族歌舞表演、中_文语言学习、中华饮食文化、中国武术等,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形式与表演教学人才。

(2)中华文化海外宣传材料在内容与形式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借助于现今发达的媒介、通讯技术,在美华人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全球各地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资源。这也为中华文化在美国的弘扬提供了便利资料来源。但由于这其中的大部分资源都不是针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扬而制作设计,在题材、语言、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不能完全符合海外中华文化宣传的需求。而现有的中华文化海外宣传专门材料不仅数量有限。在内容与形式上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3)增强华裔后代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中华文化在美国、在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承与弘扬,仍有赖于当地土生的华裔后代青少年对中华语言、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对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而言,英文是他们最熟练掌握运用的语言。美国主瓣文化是他们所熟悉了解的文化。对于已经融入美国文化的他们,中文是第二语言,中华文化是外来文化,他们对中华文化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这些攸关中华文化在美国的传承的土生华裔来说,家庭浓厚的中文语言。中华文化氛围,当地丰富的华人社区社团的中华文化活动,用他们容易理解和进入的语言文字,来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情风貌。帮助他们更多了解、关注、并喜爱中华文化。惟其如此,才能让优秀中华文化传统在美国土生华裔当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在美国、在海外各地扩展开来。

猜你喜欢

华人社区华裔族群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CHINATOWN EXPRESS TEXT AND PHOTOGRAPHY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THE LEFT-BEHIND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