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华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升华

2009-04-27朱建华

网络传播 2009年4期
关键词:网民价值观文化

朱建华

互联网建设初期,有位学者对互联网有过这样的担忧,“大量网络信息已经成为现实世界丑陋现象在虚拟世界的映射,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网民的理智在匿名下失控,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蜕变,网络监管的缺位使丑陋现象愈加升级”。一度社会上纷纷感慨:网络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为社会与公众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服务,而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人们看到它积极一面的同时,表现更多的是忧虑。

自从1995年互联网走进中国之门,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经历了2001年的落潮、2002年的寒冬、2003年的复苏、2004年的升温后,进入2008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一跃而成“互联网大国”。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目前中国网民中35.6%是青少年,他们不久将担负中国的希望。

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到23400万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时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它始终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重任,是正面和优秀文化的发布地。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使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和虚假信息,人们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发展互联网,如何管理互联网,对于互联网的价值观是什么,似乎都被忽略了。这严重地阻碍了网络健康发展,也使众多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当前,网上低俗、暴力和淫秽内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使青少年身心受到损害。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文化仍然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在网络社区,先进与落后,健康与低俗,积极与消极,法律与自律,相互交织,混杂在一起。在一个时期内,如果舆论引导得力,健康的主流的声音和意识就会成为主流,一个时期内,若监管和引导稍有放松,噪音和杂音,低俗和不健康的内容又会有所抬头。

建设健康和主流的网络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在网上,网民的参与性增强,会培养和增强民众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在互动讨论中能分享大家的智慧的闪光,形成平等对话的氛围;网民参与社会管理和舆论监督,会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在网络话题讨论中,会启迪智慧,校正自我观点和话题取向。这样积极地、有利的因素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较为薄弱的一面。

对待网络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因势利导,宜疏不宜堵。在发展中管理,在管理中求得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参与性,让民众的个性得以张扬,参与性空前提升,思想得以解放,这必将对中华民族的进步产生促进。

互联网是柄“双刃剑”。引导好了将成为一股健康和积极地力量。否则,将对社会带来危害。如何变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这个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为了避免网络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建立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管,互联网企业也已经将“社会责任”作为立身之本、品牌之基。正是在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维护下,新兴网络媒体已经逐渐形成“互联网时代价值观”,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时刻保持对信息的敏锐度,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对各种社会观念和思想冲突有高度的容纳性。

今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等七部门发起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拥护。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泛滥不仅阻碍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侵蚀人们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整治网上低俗之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意义重大,收效十分显著,一段时间以来,网络环境得到了初步净化,短、露、透、裸等艳丽美女图明显减少,那些打情色擦边球、吸引眼球的内容少多了,有效措施一个个、一批批出台了。但是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任重而道远,必须打一场“持久战”。抵制网络低俗专项整治行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

在整治违法和不良网站行动的背景下,以及互联网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作为重点新闻网站在“重塑互联网价值观”和“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观”的行动中,应当时刻保持清醒,不能盲目地被利益驱使,要在喧嚣纷杂的互联网时代,坚守自己的立场,做社会的良心。

价值观是人们对是与非、利与弊、得与失、荣与辱、正与邪、重与轻的判断,价值观一旦成熟就会左右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力量。正如社会学家帕森斯所认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维持依赖于共享的价值。所以,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社会背景下,是需要强化在某种范围内可以普遍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念。并且,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要能够有效正常运转,必定要有一种价值体系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主流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升到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价值观范畴的精神文明建设措施,反映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主流价值观建设的重视。主流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强大则对于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着中流砥柱的意义。主流价值观弱化,普遍范围内人们将出现信仰危机。在网络时代重塑“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尊崇普通劳动”等价值观。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互联网上掀起“护圣火网上签名”活动,就使爱国主义精神一度得到升华,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使集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友爱精神得以传播,发扬光大。在北京举办奥运期间,网民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得到空前激发,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洗尽铅华,中华文化一定会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列车,让中华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中华发明印刷术带给人类的文明那样。文明的国度必然是拥有良好的互联网秩序、健康使用互联网内容的国度。只有形成了健康的网络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一个网民、一个国家才能在网络中真正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才能走向成熟。

猜你喜欢

网民价值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谁远谁近?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2.9亿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