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土地保姆”现象

2009-04-23刘永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4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竞争力

刘永华

摘要介绍了“土地保姆”雏形显现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了“土地保姆”产生的原因,并就农村“土地保姆”现象作了评价,以期引起政府重视,引导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关键词土地保姆;竞争力;农村发展;土地价格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56-01

“土地保姆”是指为有地农户或非农户服务,帮助其照看土地,进行田间劳务输出的人群。现在农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断降低,许多种地的人不再是农民,选择不再自己种地的农民便成了“土地保姆”。

1“土地保姆”雏形显现的社会背景

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产区,农民仍然靠种地维持其基本生活,并且1年只能种一茬地,冬天大都是闲暇时间。10多年前,农民还是可以种得起地的,那时候各家各户都有些许土地,有的是承包地,有的是自家土地。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1)政府出售土地。各个地区的政府把土地当作产品,以一定的垄断价格进行销售,其价格是逐年递增,从开始1m2 1 000多元到现在3 000多元。每级政府在年初还要有卖地的收入指标,政府经营土地活动具有的某种“内部性”开始显现出来。由于对官员们要进行业绩考核,而个别领导干2~3年就可能要转到其他部门,因此,各地官员在进行农林水利规划建设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短视行为,致使政府经营土地的无效率性不可避免地发生。土地垄断价格越高,农民收入就越少。

(2)机械化覆盖面不高。国家的一些主产粮区,近几年新修建了大型的国家储备粮库,那里大多是平原,特别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许多大的机械设备多以贷款形式购入,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设备对每个农民来说都是长期负担。由于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淘汰的速度很快,机械维修成本也很大,这都加大了贷款买设备的风险。虽然农作物主产区的机械设备不少,并且很多是现代化设备,机械化程度较高,所以农民虽逐渐摆脱了以前牲畜耕作或小机械作业的方式,但收益依然不高。农民一般买不起那些昂贵的农机设备和器具,只能在农忙时期以“租”的方式来进行使用。

(3)青壮年“外逃”严重。在农村除了各乡间通的高速公路,以及家里多的几个电器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气息,其他的一切好像1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农民的购买力不高,可支配收入依然很低。许多青壮年为了出去见世面,背井离乡,独自出门闯荡,从农民转变成了“工人”。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逃”,因为外出务工比在家里种地“体面”并且还有不少收入。剩下的少许年轻人结婚年龄越来越晚,不结婚的越来越多,结婚后更愿意生女孩,认为生女孩是一种福分并可以减少家庭支出,从而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

(4)农民整体教育水平低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年青人大都会到大城市发展;当地老一辈农村人口素质本来就不高;余下的青壮年受教育水平大多止于九年义务教育,这些都会不断地成为下一代农村人口知识水平提高的障碍,同时也是科学种田、机械化生产的障碍,更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以上社会背景的出现产生了以下结果:一是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断降低。每年政府要将土地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农民,这本应是农民得实惠的好事情,但随着土地垄断价格不断上涨,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生活资料价格暴涨,收益的压缩使得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断降低。二是农民不会冒大风险贷款种地。多数农民只能种上几公顷土地,甚至更少。种得少,盈利就小;种得少,就没必要机械化。农民不可能冒险借钱种地,或有胆大者却多是欠债的下场。农民在好年景1hm2最多赚几千元,并且这个数字在国家没有增加农民补贴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农民是靠天吃饭的,若遇到自然灾害,农民下一年种地就要成问题,毕竟不可能所有土地都旱涝保收,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会很多。如果再算上种地、看病、上学的钱,那么农民就连吃穿都成了很大问题。三是农民不再单纯靠种地为生。农民在种地的同时不断地摸索其他经济来源,转向采取小买卖、出门务工、开车拉客、买彩票等多种谋生手段。这其中有许多人会选择在农忙时下地帮助别人除草、插秧、施肥等,以增加平时的收入。种粮食的收入在各种收入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土地保姆”的雏形开始显现。农民开始认识到了自身种地的局限性,已经开始从自己种地转向专门为其他种地人打工。

2“土地保姆”产生的原因

(1)土地价格是根源。按超过3 000元/hm2的土地价格计算,农民种植农作物很难获取高收入,农民种田的利润并不会随着种地数量的增加而提高,种地的意愿变得越来越小。与新兴种地人相比,农民在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农民种地的竞争力很小,农民种的粮食没有市场竞争力。农民种的粮食,不管是什么价格,不卖也得卖。可以这样说:“农民养不起地”。

(2)种地人发生变化。当地政府有一定的卖地收入指标,所以在年初的时候只能将地卖给那些可以买得起地的人,也只有那些有经济实力的人才能买得起地,甚至是一些政府官员成了农地的主人。这些人在种地的时候可能会享有一些地方的优惠政策,也只有那些能种起地的人在大机械化作业、科学管理方面才有竞争优势。地,总是要有人种的;农民,成了种不起地的人。

(3)种植作物改变。那些原来不种地却买地种的人更倾向于种植利润大的作物。例如,这几年种水稻的利润大些,水稻种植量就会不断扩大,这时,买地种的人就需要帮工,有种地经验而种不起地的农民成为了最好选择。农民不靠种地而靠给别人打工获得的收入甚至比自己1年的种地收入还要多,并且是旱涝保收。农民不仅有了稳定的收益,农业风险还由种地的人承担了。由于机械化覆盖面不高,对种地零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土地肥性流失的情况,土地越来越贫瘠,粮食产量要靠化肥作保证,而施化肥就意味着增加投入,所以就会有农民专职于打工,而不再自己买地种了。

(4)“专门”打工组织形成。这个专门组织并没有完善的体系,政府也并不承认该组织,它是由村民们自发组建起来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由一些种地或产地能手担任领导,当别人急需用人时,这些人便会组织起来,大家互相联系、相互照应。这样可以将务工农民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农民进行整体抗衡。该自发组织的形成预示着农民已经看清了自身生活生产状况,农民从以前的务农转变成了务工。越来越少的农民会自己种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会选择给别人打工。

3结语

市场经济就是要求优胜劣汰,农民自身几乎不具有种地优势,他们是弱势群体;而农村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发展起来的。从现在的市场经济情况考虑,让农民为别人打工更好,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只要农民打工赚取的钱比自己种地赚的多就是好的,也就更有利于农民暂时的生活提高。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这种耕作方式,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农民种地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以及从国家补贴当中得到的实惠;农民自身的利益也得不到更多的保障,农民的身体状况、子女上学等情况会给农民带来更大的负担,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长期负担。

农民种地的出路主要依靠政府。政府官员必须改变原有思路,不仅要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扶持,更要领导农民来创业,从而帮助农民扩大经济来源,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政府官员要在改善民生上花更多的心思。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每个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丝毫不能放松,农民生产生活就更应该得到保障。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积极的农业政策,在政府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加强农民科学教育、加快农村产业经济改革的同时,各地要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4参考文献

[1] 刘明月.“土地保姆”竞风流[J].农家顾问,2006(3):11.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竞争力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连接农村,面向城镇大型公益化APP开发基础分析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中国城市竞争力最新排名
农村发展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