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试验

2009-04-23华阿清王宏光章庆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4期

华阿清 王宏光 章庆辉

摘要进行了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强化栽培、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始穗期、齐穗期较翻耕提前2d;采取免耕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1.47%~13.42%。

关键词单季杂交晚稻;免耕强化栽培;翻耕强化栽培;翻耕常规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52-01

1材料与方法

1.1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强化栽培对比试验

试验设在永昌镇柏黄村,前作为免耕直播油菜,采用稻草覆盖栽培,土壤肥力中等。试验设免耕强化栽培和翻耕强化栽培2个处理,大区对比,不设重复。

供试单季晚稻组合为D优527,5月27日播种,6月14日移栽,旱育秧,大田种植密度13.86万丛/hm2,单本插,由于秧苗播种过密,移栽时基本没有分蘖发生,秧苗素质较差。10月5日收获。试验田施纯N 245.85kg/hm2、P2O5 68.10kg/hm2、K2O 144.00kg/hm2。氮肥中基肥占48.02%、促蘖肥占41.58%、粒肥占10.40%。

1.2免耕强化栽培与翻耕常规栽培对比试验

试验设在兰溪市马涧镇西汤村,试验田面积615m2,土壤肥力中等,前作空闲。试验设免耕强化栽培和翻耕常规栽培2个处理,大区对比,不设重复。

供试单季晚稻组合为D优527,5月15日播种,旱育秧。免耕强化栽培处理5月30日移栽,种植密度14.25万丛/hm2;翻耕常规栽培6月7日移栽,种植密度18.30万丛/hm2,全部采用单本插。9月25日收获。试验田施纯N 250.50kg/hm2、P2O5 48.75kg/hm2、K2O 73.20kg/hm2,氮肥中基肥占55%、促蘖肥占45%。

2结果与分析

2.1对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知,永昌试验点采用免耕栽培始穗、齐穗期分别比翻耕栽培提早2d左右。

2.2对苗蘖消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免耕栽培分蘖发生早且快,永昌试验点免耕强化栽培最高苗506.70万株/hm2,比翻耕强化栽培(最高苗467.70万株/hm2)多39.00万株/hm2。有效穗也有所增加,免耕强化栽培为249.45万穗/hm2,比翻耕强化栽培(237.00万穗/hm2)增加12.45万穗/hm2。马涧试验点免耕强化栽培最高苗为390.45万株/hm2,远低于翻耕常规栽培的523.35万株/hm2,这可能与免耕栽培搁田控苗效果较好有关,因为免耕栽培保留了前作的畦沟,排水较易。

2.3对穗粒结构的影响

由表2可知,免耕栽培较翻耕栽培,除有效穗有所增加外,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有所增加,结实率也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永昌试验点各处理千粒重基本接近,而马涧点免耕处理千粒重31.00g、翻耕处理为32.70g,这可能与该试验田后期未施用穗粒肥有关。

2.4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免耕栽培产量均高于翻耕栽培。永昌试验点免耕强化栽培实产9 799.5kg/hm2,比翻耕强化栽培(实产8 640.0kg/hm2)增产1 159.5kg/hm2,增幅13.42%;马涧点免耕强化栽培实产8 647.5kg/hm2,比翻耕常规栽培(实产7 758.0 kg/hm2)增产889.5kg/hm2,增幅11.47%。

3小结

(1)采用免耕栽培,始穗期、齐穗期较翻耕栽培提前2d左右,但成熟期差异不明显。

(2)免耕栽培前期起发快,最高苗数多,这可能与免耕条件下栽秧深度较翻耕栽培浅有关,有利于分蘖早生快发,从而形成大穗。穗粒结构分析表明,采用免耕栽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均比翻耕栽培多,这与免耕栽培早生分蘖多有关。

(3)试验对千粒重的影响,2个试验点表现不一,分析施肥情况,可能与后期氮肥的施用有关。在施用穗粒肥的情况下,免耕栽培不会影响千粒重,而不施穗粒肥的情况下,会造成千粒重下降。因此,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应重视后期氮肥的施用,施好穗粒肥。

(4)采用免耕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永昌试验点免耕强化栽培比翻耕强化栽培增产13.42%,马涧试验点免耕强化栽培比翻耕常规栽培增产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