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插优质中粳徐稻3号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2009-04-23李本良段瑞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4期
关键词:施氮量

李 敏 刘 强 李本良 李 丹 杨 波 段瑞华

摘要通过对机插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徐稻3号的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徐稻3号产量高、品质良、抗病性强,在东海地区施N量以264.00~285.75kg/hm2为宜,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4.5或6.0∶4.0;栽插密度以74.25~99.00万株/hm2为宜。

关键词机插;徐稻3号;施氮量;栽插密度

中图分类号S5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50-0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7、2008年在东海县平明镇农场进行,土壤为砂浆黑土,前作小麦,肥力中上等,供试品种为徐稻3号。

1.2试验方法

1.2.1肥料试验。试验设8个处理,处理1~5:基蘖肥施N量分别145.20kg/hm2、101.70kg/hm2、123.45kg/hm2、166.95kg/hm2、188.70kg/hm2,穗肥施氮量均为118.80kg/hm2;处理6:无茎蘖肥区,穗肥施N量为118.8kg/hm2;处理7:无穗肥区,茎蘖肥效施N量为145.20kg/hm2;处理8:无氮肥区,茎蘖肥、穗肥施N量均为0kg/hm2。小区面积60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用塑料薄膜包埂,防止串肥。秧田播量130g芽谷/盘,栽插株行距为13.5cm×30.0cm,穴栽3株。水分管理:立苗阶段,补灌深水,水深以不淹没心叶为宜;分蘖阶段,浅水勤灌为主,田间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脱水搁田做到前轻后重,分次搁田,切忌一次重搁,搁田至土壤沉实后开好丰产沟,搁田后采取干干湿湿,在孕穗期与灌浆前建立浅水层,其他时期浅水勤灌,收割前1周灌好最后1次跑马水。

1.2.2栽插密度试验。在秧田播量130g 芽谷/盘(相当于800g/m2)、培育秧苗和栽插株行距为13.5cm×30.0cm的条件下,通过取秧量,形成7种栽插密度处理,处理1:24.75万株/hm2,穴栽1株(纵向取秧量8.0mm,横向取秧量10.8mm);处理2:49.50万株/hm2,穴栽2株(纵向取秧量10.0mm,横向取秧量10.8mm);处理3:74.25万株/hm2,穴栽3株(纵向取秧量12.0mm,横向取秧量10.8mm);处理4:99.00万株/hm2,穴栽4株(纵向取秧量12.0mm,横向取秧量11.7mm);处理5:123.75万株/hm2,穴栽5株(纵向取秧量12.0mm,横向取秧量14.0 mm);处理6:148.50万株/hm2,穴栽6株(纵向取秧量16.0mm,横向取秧量11.7mm);处理7:173.25万株/hm2,穴栽7株(纵向取秧量16.0mm,横向取秧量14.0mm)。总施N量用斯坦福方程确定,基肥30%,分蘖肥(移栽后7d)45%,促花肥(倒4叶)25%。磷、钾肥按N∶P2O5∶K2O=1∶0.5∶0.7的比例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50%作基肥、50%作拔节肥(倒4叶)。

2结果与分析

2.1肥料运筹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在肥料运筹上,根据优质稻米无公害生产要求,提出总用氮量264.00kg/hm2左右,肥料运筹:基蘖氮肥中,基肥占30%,分蘖肥占70%,分蘖肥分2次施用,本田新生一叶期和二叶期各施50%;穗肥氮肥中,促花肥(倒4叶)占50%,保花肥(倒2叶)占50%;磷钾肥以处理1为标准,按N∶P2O5∶K2O=1∶0.5∶0.7的比例施用,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钾肥50%作基肥、50%作拔节肥(倒4叶)。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改善稻米品质。在施肥方法上,基肥全层施用,追肥应干施后灌水,以水带肥入土,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壤与肥料的二次曲线关系为:y=-22.754+0.265x-0.000 5x2(R2=0.835 6**)。

在肥料施用上,必须满足水稻高产对肥料的需求,不同施N量试验表明(表1),在0~307.5kg/hm2范围内,以施纯N 264.00kg/hm2产量最高,机插徐稻3号产量达11.12t/hm2,比施纯N 285.75kg/hm2、307.50kg/hm2、220.50kg/hm2、242.2 kg/hm2分别增产12.77%、18.80%、9.34%、11.09%,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机插徐稻3号对肥料的施用相当敏感。穗数随施N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每穗粒数以施纯N 264.00kg/hm2最高,比无氮肥区增加21.61%。结实率随施N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千粒重略有下降。

在目前大面积机插稻生产中,其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是制约机插稻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①成穗叶位:2007年观察记载,分蘖成穗叶位均集中在一次分蘖上,二次分蘖均不能成穗。处理8(无氮肥区)分蘖成穗集中在主茎第5、6、7叶位上。处理1成穗集中在主茎第5、6、7、8、9叶位。肥料施用量过高会使二次分蘖增加和高蘖位分蘖,使无效分蘖增多。同时,肥料不足容易造成分蘖乏力,从而造成穗数不足。②分蘖叶位与发生率:2007年,处理1一次分蘖发生在第3、4、5、6、7、8叶位上,其中第3、4、5、6、7叶位分蘖发生率均为100%,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20%,一次分蘖叶位分蘖发生率平均为88.3%;二次分蘖发生在第3-1、3-2、3-3、4-0、4-1、4-2、5-1、6-1叶位上,叶位分蘖发生率30%~100%,平均48.5%;平均单株分蘖叶位达13.0个,单株分蘖数8.3个,分蘖发生率88.9%。调查结果表明:机插水稻一次分蘖发生8个叶位,分别为主茎第3、4、5、6、7、8、9、11叶位,叶位分蘖发生率20%~100%,平均48.75%;二次分蘖发生9个叶位,在第3-1、3-2、3-3、4-0、4-1、4-2、5-1、6-1、8-1上,叶位分蘖发生率20%~100%,平均18.22%。

2.2栽插密度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条件,促进个体健壮,群体合理,有利高产稳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表2),随着密度增加,穗数由快速增加变为缓慢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则随着密度增加极显著降低;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以74.25万株/hm2的栽插密度产量最高,比49.50万株/hm2、148.50万株/hm2分别增产18.35%和31.78%,差异显著;比99.00万株/hm2增产2.38%,差异不显著。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y=9.655 9+0.027 2x-0.000 2x2(R2=0.829 7**)。

当x =74.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61t/hm2。因此,从提高群体质量角度考虑,徐稻3号适宜密度应为74.25~99.00万株/hm2

基本苗偏多、高峰苗高、成穗率低是制约水稻持续高产的一大弊端。要在培育适龄壮秧的基础上控制群体数量,提高群体质量、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要控制群体数量,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基本苗。机插水稻由于秧苗植伤重、分蘖发生迟、穗型小,要保证足够穗数夺高产必须保证不少于120万株/hm2基本苗。水稻栽后返青活棵和分蘖期的田间培管应围绕促进早发争有效分蘖,控制高峰苗数,防止发过头和僵苗迟发,使水稻沿高产的长势长相发展。水稻移栽以后需要5~7d的缓苗期,以后开始长根分蘖出叶,需要尽早管理,一般在移栽后1星期左右施1次促蘖肥,其目的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早发的分蘖在主茎上分蘖节位低,大多数都能形成有效分蘖。如促蘖肥太迟施用,分蘖发生的节位高,大多数长不出穗,形成无效分蘖。因此,提倡早施促蘖肥。

3结论

(1)在该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64.00kg/hm2,产量达11.12t/hm2。结合东海地区土壤特点,最适宜的施氮量是264.00~285.75kg/hm2,但在肥料运筹上,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5.5∶4.5或6.0∶4.0为宜,同时还要配合适量的磷钾肥。

(2)在该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的栽插密度为74.25万株/hm2左右,产量在10.5t/hm2以上的栽插密度范围为74.25~123.75万株/hm2,其中,最适宜的插秧量是74.25~99.00万株/hm2。

4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6):1-11.

[2] 湖南省优质米栽培技术研究协作组.优质米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88(4):9-12.

[3] 赵新华,段祥茂,徐宗进,等.播期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甘肃科学学报,2001,13(4):51-54.

[4]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控制讨论[J].中国农业科学,1993(6):1-11.

[5] 段祥茂,高德友,徐宗进,等.水稻超高产技术途径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3(6):10-11.

猜你喜欢

施氮量
不同施氮水平下糯高粱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榨菜菜头性状与施氮量的关系
江汉平原棉花合理施氮量研究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分析
花后高温胁迫下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豫东烟区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施氮量与移栽密度对杂交水稻甬优1540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初报
密度、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品种豫烟11号产质量的影响
施氮量对冬马铃薯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施氮量对烟叶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品种间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