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稻蝗在沈阳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009-04-23曾艳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4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曾艳君

摘要于2006~2007年对中华稻蝗在沈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覆盖率越高蝗虫落卵率越多,种池埂豆可减少蝗虫落卵量,有利于控制蝗虫的发生;3龄前进行药剂防治效果最佳,并要做到统防统治。

关键词中华稻蝗;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辽宁沈阳

中图分类号 S435.1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12-01

近年来,中华稻蝗已成为水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对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笔者于2006~2007年对中华稻蝗在沈阳地区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发生规律

1.1生活史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虫科。通过各虫态的大量调查研究可知,中华稻蝗在沈阳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里越冬。因受土质、地势、植被等影响,卵的孵化期不一致。若虫期为5月下旬至8月下旬,共6个虫龄,少数雄虫为5龄,约经90d左右;成虫9月上旬至11月初,约60d左右。9月中、下旬交尾产卵,成虫产完卵后相继死亡。

1.2生活习性

(1)成虫多在早晨羽化,羽化后经15~30d才能交尾,交尾后4d左右产卵。

(2)雌虫产卵深度在土下1.5~2.0cm,产卵最盛时为中午。由于产卵场所不同,孵化时间也有先有后。一般高燥处先孵化,低温处后孵化,前后延续20d左右。因此,虫龄很不整齐。

(3)卵呈卵块产出,呈囊状。卵多产于稻田的池埂、水边、堤岸、路边及附近的荒草地等,在无水的稻田地里也可见卵块。

(4)每个卵囊平均卵粒数为30粒左右,每头雌成虫能产卵囊1~3块。

1.3卵囊分布与孵化进度情况

(1)卵囊分布情况。调查发现,杂草长势对稻蝗的产卵量影响很大。在稻田的池埂上,对卵囊分布情况调查,分为无杂草覆盖、杂草覆盖25%、杂草覆盖50%、杂草覆盖100%和池埂上种豆5个等级,每个等级调查9块地,每块地调查3点,每点取样面积为0.11m2,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杂草覆盖率越高,稻蝗的落卵量越大,无杂草覆盖和种池埂豆的池埂产卵量少。因此,防除杂草可以减少稻蝗的落卵量。池埂种豆可以控制杂草生长,所以可降低稻蝗的落卵量。

(2)卵囊的孵化进度。2006年春季,采集50块卵囊,用纱布包好,埋入表层土壤中,条件与自然环境相同,5d调查1次,观察卵囊的孵化进度。结果表明:苏家屯区的中华稻蝗从5月20日开始孵化,高峰期在6月11~22日,7月10日卵孵化完毕。

1.4中华稻蝗在田间迁移进程

为了掌握若虫孵化后迁入本田的进程,从6月5日开始对蝗蝻向田间迁移的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蝗若虫在水田边取水食水稻叶片;3龄后陆续迁移本田,离水田距田埂2m以内取食水稻叶片;4龄期进入水田距田埂5m以内;5~6龄进入全田。由此可见,中华稻蝗若虫在3龄以前在池埂边、荒草地时是最佳防治时期。这时防治面积小,稻蝗抗药性差,防效高,省时、省力、省药。

2中华稻蝗对水稻的危害

在观测圃中进行叶片破损程度的调查,调查5点,每点5穴,共25穴、429株,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3片破损叶片占21.60%,2片破损叶片占55.24%,1片破损叶片占19.10%,全叶片的占5.12%。

中华稻蝗危害叶片面积与叶产量的关系见表3。结果表明:在测报点中调查,取危害程度不同的样本进行产量分析,被中华稻蝗危害的叶片面积大小与产量损失成正比,平均有1片叶被危害则减产率为9.2%,平均有3叶被稻蝗危害则减产率达50.0%。

3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3.1同一药剂不同施药时期试验

2007年在示范农场水稻田用28%稻乐丰300mL/hm2,进行不同时期防治效果试验。处理日期分别为6月28日、7月4日、7月9日和7月14日。结果表明,以6月28日施药最佳,此时不但防治药效好(防效达100.0%),而且所有的卵全部孵化,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2药剂筛选试验

2007年在示范农场水稻田进行药剂筛选试验。共设 8个处理(见表4),2次重复,7月8日施药,7月9日调查,每个处理调查5m2。结果表明:7种药剂除了敌百虫外,防效均达到90%以上。根据示范农场的测产调查,施药区比对照区空秕率下降0.9%~5.1%,千粒重增加0.9~1.5g,单产增加7.0%~12.8%。

4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中华稻蝗防治的关键技术有以几点:一是提倡种池埂豆,因杂草覆盖率越高,蝗虫落卵量越多,池埂种豆可减少蝗虫落卵量,有利于控制蝗虫发生。二是3龄前的稻蝗若虫多活动于荒地和池埂边,抗药性差,此时是最佳防治时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做到统防统治,避免稻蝗逃窜,造成危害。

5参考文献

[1] 孔令和,陈亮.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8):61-62.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