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德石狮雕刻艺术研究

2009-04-21杨雨佳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设计艺术石狮工艺美术

杨雨佳

摘 要:陕西绥德石狮雕刻艺术非常发达。绥德石狮形象至今保留着隋唐鼎盛时期最经典的摸样,这与绥德地区在历史中的地位以及绥德特殊的地质环境出产丰富的雕刻石料有很大的关系。绥德石狮有着非常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其创作手法;极其民族特征的形象;独特的精神气质都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绥德石狮雕刻艺术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绥德石狮;石狮;石狮雕刻;工艺美术;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4.3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arving Art of Suide Stone Lions

YANG Yu-jia

一、中国石狮雕刻艺术发展脉络

雕刻艺术是最古老的艺术。比较于其它雕刻艺术,中国石狮雕刻艺术并不算久远,它在中国只有两千年的历史,原因在于中国原本不出产狮子。在东汉狮子这种动物传入中国,中国才出现了狮子的艺术形象,才出现石狮子雕刻艺术。[1]中国石狮雕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1、在东汉出现了石狮雏形

最早的石狮形象出现在东汉时期。考古发现,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山东一带分布有这一时期的石狮遗物,这些石狮为陵墓镇兽。早期石狮形象似虎,可以说是狮虎的混合物。石狮大多为行走状,身如虎豹、身形显瘦、昂首挺胸、曲背翘臀,呈阔步腾跃之势,姿态威猛,有强烈的动感。石狮头部则有明显的狮子特征:如脖颈部有束状鬣毛,嘴长牙锐、颌下垂须。

东汉石狮形象并不写实于真狮子,其形为更早存在的麒麟、辟仙、天禄、狻猊等形象的摹仿。原因一为“狮子之难得见无异麟凤,虽偶有进贡自西南夷,然不能为中土人人所见,故不得不随理想而制作”,所以匠人们不得不延续秦汉时期石兽雕刻造型模式。再者,石狮为陵墓的护卫镇守神兽,被神化,以产生使人敬畏的神幻艺术效果。所以东汉石狮还有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石狮两臂有翅和周身有卷云纹、火焰纹的神端装饰。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石狮艺术的发展期

在一时期,石狮在陵墓护墓石兽中的地位大为提升,其数量、体量均有突破。而且在石兽中狮子的特征也占统治地位,石狮形象也趋于明确。这时期出现一些狮子伴有小狮,被认为是雌狮,开创了狮分雌雄之先河。

在汉代,佛教艺术随着中西文化的流通进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得到蓬勃发展,佛像雕刻达到空前昌盛。石狮雕刻也进入石窑雕刻中,石窑菩萨造像下常有两狮子,开创了石狮生存的又一领域。如北齐造像极多,有形容武平七年郭延受造像:菩萨(观音)像立覆莲上,莲花前有龟,作负驮状,其上有碑,刻字,旁有二狮。[2]可见石窑中石狮的出现非常普遍。佛教中石狮对石狮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影响如下:

(1)出现蹲坐式石狮,形成中国石狮典型造型。

(2)在佛教艺术中狮子被神化,神兽用以护法。然而为衬托佛的伟大,石狮不再以自身为主体,威武独立;而是屈尊侍卫,形象变得温顺。

(3)佛像乃域外传入物,佛家石狮亦然,佛像石狮带有明显的西域风味,使其更接近于真狮。佛教石狮在发展中,不断与中国汉式兽狮碰撞,相互渗透、同化,最终形象得以统一,创造出了中国式佛教狮子艺术形象,使得中华石狮造型成熟起来。

3、在隋唐石狮艺术进入辉煌盛期

唐狮雕刻艺术形象为前期各代石狮特征集大成者。梁思成曾经给唐狮非常高的评价。在陵墓石狮造型上,专家认为乾陵石狮为唐狮典范,创造了中国石狮定型形象。而在艺术成就上,唐顺陵石狮又迈进一步,在写实的基础上,对某些特征进行了恰当的夸张和强调,更能表现石狮的精神气韵,极其写神。唐狮即反映石狮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开创中化石狮定型模式。

4、宋以后石狮艺术向世俗化发展

宋后石狮雕刻艺术走向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造型上,石狮更写实,逐渐去除神秘性特征,走向民间化。石狮体量变小,形态多样化。有的石狮形象脱离原有模式,与汉唐大不一样,所以有“明清石狮,则变成了狮子狗,如猫狗一样驯顺恭良”之说法。[3]

(2)石狮装饰性加强,狮身出现了项圈、铃铛、绸带、锁链等配饰。

(3)石狮应用领域增多,在民间普及化。除陵墓、佛寺外,在宫廷、宅第、门庭、桥栏、甚至室内装饰中都出现了石狮。

(4)石狮形象繁多,姿态丰富。石狮雕刻艺术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石狮形象出现南北差异、区域差异。

上述为中华石狮雕刻艺术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阶段石狮的形象特征。中国各地方传统石狮雕刻皆为其中支脉,如北京、陕西绥德、河北曲阳、浙江青田、苏州吴县、福建泉州等。由于根植于正统石狮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在其后的发展中,其中不乏背离正统中华石狮形象者。然有些地方则一直将正统的中华石狮雕刻艺术形象传承下来,延续至今。绥德就是其中之一。

二、绥德石狮雕刻概况

1、绥德石狮艺术形象

绥德石狮最典型的造型是:呈蹲坐式,昂头平视;头大、体壮,比例为1:3。前胸大,四肢劲健,腿后侧有卷毛,爪牙锐利;头部额部凸出,眉心紧锁,突出眉骨;半咧着大嘴,颌肌向上翻提,现出利牙;环眼圆瞪,鼻梁高挺抽出肌线;耳朵小如叶向后侧抿;头额部有鬣毛,腮部有毛,颌下有须;背部有彩带或长毛披覆;尾巴为掌状,或缕状;胸悬项圈、中有吞口吊铃,两旁配缨,背披彩带。

2、绥德石狮子形象分析

从绥德石狮的形象可以看出,其形态极似唐代石狮形象。其身躯、四肢、前胸、面部都透露出唐代石狮特征:身躯饱满、四肢强健、前胸丰硕、环眼突出、气势如虹;特别是头脖处鬣毛的处理形式基本相同。绥德石狮也出现了一些石狮世俗化的特征,狮身配有饰品,如胸部有项圈,中挂铃铛,侧系缨缕,脚踏绣球等。另外绥德石狮也吸收了东汉石狮的一些特征。东汉石狮形象混杂,但是最具有气势,得力于昂首挺胸,曲背提臀的形态,绥德石狮将蹲狮背部降低,臀部略抬,使得石狮身姿有舒张之感。

综上,可见绥德石狮形象具有石狮雕刻发展历史各阶段的影子,但是主要的特征还是承袭了唐狮造型,流淌唐狮血液,体现唐狮风韵。可以说绥德石狮乃为中华石狮之正宗源流,一点也不为过。

三、绥德石狮雕刻艺术的繁荣极其传承唐韵原因

1、地域因素

绥德自古为陕北区域的核心。绥德战国归魏,秦、汉属上郡肤施县;唐乾元年设绥德州,宋元符二年为绥德郡;金大定二十二年为绥德州,清雍正升为直隶州。[4]由此可见从战国至清,绥德一直为陕北首府之地,交通发达,文化繁荣。在隋唐之时,绥德更有地缘优势,作为州府重地,受唐之繁荣盛况影响,为陕北区域的核心。另一方面,绥德历史上为边关战地,墓葬频繁,盛行墓葬文化,必然导致墓葬石刻艺术发达繁荣。这一点从考古中得以见证,以绥德为核心的陕北区域发掘了大量的古墓,其中就有秦始皇长子扶苏墓、大将蒙恬墓。而最有名是石画像墓,在陕北地区石画像墓异常的多。在这些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秦汉陶器,东汉画像石及唐、宋、元、明等历代铜器、瓷器以及石兽、石人护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绥德自古处于繁荣的石刻文化之中。

2、宗教因素

陕北地区是佛教兴盛之地,自古多石刻、石窑,数量多达105处。如宋、明等历代红石峡石刻;隋代玉泉寺石窟;唐代金佛寺石窑等。孙振华版中国雕塑史谈到石窑造像时,特别提到陕北。认为陕北石窑造像“在唐代出现的半倚半跏坐的菩萨像基础上,陕北造像有了更自由、更大胆的表现”。[5]认为陕北造像是以唐风作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模式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样板和模式;同样石窑造像中的石狮也是唐风基调。可以说,今天陕北绥德石狮雕刻艺术形象保有唐风遗韵是可查究的。

3、地质风貌因素

陕北高原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陕北地区地质石头主要以黄绿色、灰黄色、紫红色的砂岩、砂质泥岩、页岩及砾岩为主。这些岩石经数千年变迁,加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千沟万壑,使得这些岩石裸露在山腰沟底、川畔河谷之处。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使得陕北人善用石头,如今在陕北到处可以看到的石窑洞、石头房顶、石墙、石桥等。可见陕北石头数量非常丰富,而其一些石头非常适合于雕刻,例如子洲县一中俗称“墨玉”的油页岩,被大量应用在石刻中。这种石头透气性能好、柔润、致密,不易形成空鼓。陕北这种地域环境,为石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客观上保证和促进了石刻艺术的发展。

4、石刻匠人因素

绥德石刻匠人技艺出众,在今天陕北、河北、山西等地的雕刻工厂有大量来自绥德县的石刻艺人,很多都担任高级技师,可见绥德石刻艺人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法超群。绥德石刻行业自古比较发达,早期陵墓、佛教石刻的现实需求客观上培养了大量的雕刻匠人,并且逐渐形成民间的匠作制度。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得雕刻技艺能一代代地向下传承,另一方面雕刻艺人聚集必然带动雕刻行业的繁荣,这也是绥德石狮雕刻艺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四、绥德石狮雕刻艺术评析

1、崇高的艺术形象

总体来说,绥德石狮雕刻艺术属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这一点得益于传承唐狮风韵。石狮体块明确、造型严谨。它基本脱离了早期陵墓石兽的“神气”特质,去除了凶恶狰狞,慑人心魄的感觉,着重强调威严霸气。尽管宋后石狮开始世俗化,大多数地方的石狮在体量、造型、装饰上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趋向“猫狗”。但是绥德石狮一直坚守主流,保持着原生性,保留着中华石狮之正宗风貌。

2、独特的民族艺术造型

石狮形象以外来狮子为母体抽象塑造而来,但是由于其百兽之王的地位被作为于镇守陵墓之神兽而被加以神化,所以一开始石狮形象就与真狮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在后期的发展中,石狮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的规制为发展准则,创造性地塑造出了独特的中华石狮形象,并按照这种文化轨迹一直传承,最终定型,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经典代表,取得了灿烂的艺术成就。

3、突出精神气质

唐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反映了狮子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绥德石狮继承了这一特征,在形体上趋于写实,有明显的狮子特征。但是绥德石狮更注重其精神气质,通过庞大的体量体现震慑力,弧线体态提升动感,产生威猛之势;而在细节刻画上,采用了强调和夸张手法,如暴眼、巨口、锐牙、凸眉等方式来突出狮子的主要特征。这种概括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更加突出石狮的精神气质,使得石狮雕刻艺术跨上另一个高度。

4、独特的雕刻手法

绥德石狮雕刻艺术发展数百年,可算是源远流长。然其雕刻技法及其工具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一些艺人依然采用旧有工具,以传统的工艺进行石狮雕刻创作。传统雕刻技法讲究线、面、体的综合运用。线条流畅于形体走势,富有灵动感。在肢体筋肉细节上,刻画的相当细腻,尽显血肉之躯的柔润和弹性。在大的体块上突出躯体结构,如肌肉为束状,有充满力量之感。极大地表现了石狮的生动性和生命力。

五、绥德石狮雕刻艺术存在的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大同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在文化的碰撞中,彼此渗透、同化,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发现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及其载体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国人的视野外。传统文化的消逝对一个民族的情感依托及国家文化多样性都造成巨大的伤害。然而文化、艺术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并不由人主观操纵。所以在社会大力变革,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剧烈改变的情况下,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其载体不可避免的消失了,令人遗憾。而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则显得弥足珍贵。

绥德石狮雕刻艺术是中华民族石刻艺术的支脉,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石狮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庆幸的是石狮在中国主流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生存的文化土壤肥沃,因而石狮雕刻艺术一直有它的生存空间,顽强地存活下来。更为庆幸的是石狮艺术形象在数百年移风易俗的社会环境摇摆中,一直坚守“原则”,较完整的保留石狮雕刻历史上最为经典的风貌,使其在今天还能见证历史曾经的辉煌;体现了经典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绥德石狮的存活使得现代人今天还能领略唐狮风采,并且在在国际交流中代表中国对外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总之,绥德石狮雕刻艺术是我国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芝岗.中华石狮雕刻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1.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75.

[3]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75.

[4]袁占钊.陕北文化概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16.

[5]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115.

猜你喜欢

设计艺术石狮工艺美术
《石狮》
空间设计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从观察到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