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南通地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2009-04-21黄振平

艺术百家 2009年8期
关键词:成就文化建设发展

黄振平

摘 要: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绵延传承和积淀升华的维系和纽带,既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又是创新和弘扬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形象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当今时代,城市竞争、区域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更根本更深层的是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竞争,最终必然是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子孙的责任。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南通,与古城南京、苏州、无锡等相比,南通却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南通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城市个性文化,在新的高度上、新的领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群和文化品牌系统,全市文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事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南通地区;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ntong Area in Recent Years

HUANG Zhen-ping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绵延传承和积淀升华的维系和纽带,既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又是创新和弘扬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形象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当今时代,城市竞争、区域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生产,更根本更深层的是体现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竞争,最终必然是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心理需求,也是当代人对祖先和子孙的责任。世界上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都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使城市现代化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既显示了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又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奇光异彩,受到世人的普遍称道。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文博工作者更是城市领导者和建设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南通,与古城南京、苏州、无锡等相比历史不太长、特色不明显,人文资源总量偏少,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的不多。然而,南通却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1905年,近代伟大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先生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揭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辉煌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南通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城市个性文化,在新的高度上、新的领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群和文化品牌系统,全市文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事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近代第一城”品牌一举打响

在众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南通的历史算不上悠久,但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提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决非一时兴起。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清末状元、著名爱国主义者、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实现其“建设一新新世界雏形”的救国理想和区域现代化宏伟蓝图,对南通城市进行全方位苦心经营。在他的推动下,南通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进行了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设施建设,建立了功能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南通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和英国著名规划思想家霍华德于1898年创立的、曾对现代西方城市规划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花园城市”理论相媲美,其实践甚至早于这一理论的提出。除此之外,近代南通的城市建设还涵盖了生产、生活、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内容,张謇按照“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发展生产、改进交通、发展农垦、兴修水利、创新文化、兴办教育的前提下,逐步进行近代化城市建设,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张謇同时还以一种诗人情怀经营南通,率先创办了符合当时政府学制标准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校、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博物苑,以及气象台、养老院、育婴堂,使南通不仅是聚居的场所、生产的基地,更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这些都使得南通在当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模范县”、“理想的文化城市”,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的人间天堂”。百年南通、百年张謇、百年文化。2002年,吴良镛来南通考察时指出,南通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其起始之早、功能之全、理念之新、实践意义之强,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中国近代第一城”命题的提出,为南通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找到了重要的抓手。南通市坚持以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尽显城市魅力。先后打造文博之城品牌、生态家园品牌和江海旅游品牌。近年来南通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多项殊荣。“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名片的亮出,让南通市民重拾久违了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环濠河文博馆群基本建成

早在1905年,南通乡贤张謇就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使南通成为中国首个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地,也使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博物馆的鼻祖。近年来,南通围绕“名品濠河”的项目开发与建设,建成了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文博馆群”,其中南通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还是“国字号”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3座,其中南通市区(即“环濠河文博馆群”)17座、各县(市)6座,南通市区不到每5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这一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南通因此被誉为“博物馆城”。在这23座博物馆、纪念馆中有12座还免费开放,超过总数的一半。在博物馆建设的良好氛围下,南通中国眼科学博物馆、南通中国环境博物馆、南通中国技工教育博物馆、南通气象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博物馆纷纷选择在南通筹建,南通“环濠河文博馆群”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在建设“环濠河文博馆群”的过程中,南通市委市政府以“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鼓励企业、民间投资兴办博物馆,先后吸引社会资本先后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民间艺术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南通长寿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风筝博物馆、南通中国上市公司实物股票收藏馆等7座民办博物馆,占总数的41.18%。这些民办博物馆的“掌门人”有的是收藏家,有的就是本行业的专家。在他们的引领和经营下,一些民营博物馆已成为南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文化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诸多专家视察、参观后,对此均给予高度评价,南通市也由此被誉为“博物馆城”。认识南通从博物馆始,这可以说是南通人和南通文化人值得自豪的文化现象。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市和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全市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6项、省级24项、市级39项,县级54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9名,市级传承人37名。为了构筑永久的保护载体,南通市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场所建设。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板鹞艺术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一批非遗类博物馆先后落成。百年老馆——南通博物苑充分利用自身征集、收藏、研究、展示的有利条件,承担了两项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在兴起博物馆保护非遗的同时,剧场(团)成为南通市非遗保护的另一生力军。通州通剧团、海门山歌剧团积极排练演出各类剧目之余还积极推进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素质教育之中,海安花鼓、如皋木偶、海门山歌等一批优秀的非遗项目成为学生能演能唱、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2009年11月,南通沈绣作为国礼馈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这份寄托了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友好感情的特殊国礼就来自南通——沈寿艺术馆。南通市非遗保护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2007年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技艺和作品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展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观看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展览和演示,并与其进行了亲切交谈。省级非遗项目海安花鼓继1999年国庆5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首次亮相后,2008年又敲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敲出了南通文化的神韵。

四、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隆重举行

2005年9月24日至25日,南通博物苑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纪念大会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展暨南通博物苑新馆的开馆仪式在南通隆重召开。“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盛装的南通博物苑处处一片生机。来自国内外的文博、文化界人士及国际相关机构的代表300余人出席了盛会。作为中国博物馆界的一个盛会,该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主办,江苏省文化厅、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承办,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协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发来贺电,向大会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梁保华,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江苏省副省长张桃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亚历山德拉•库敏斯等出席了纪念大会。位于南通博物苑苑区南部的,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领衔设计,总投资近亿元的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向世人揭开了面纱。庆典期间,在南通博物苑新馆的学术报告厅和南通市行政中心内分别举行了主题为“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中外博物馆馆长高层论坛和中国博物馆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百年庆典更是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中央、省驻我市记者站和我市所有媒体均派记者来通采访,并以最快速度报道了这一盛况。

五、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绽放异彩

南通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城内保存有寺街、西南营明清建筑街区、濠河两侧的近代风貌区、唐闸镇河东、河西工业街区。目前,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已发现的超过300余处,有160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4处,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多年来,南通市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保护的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和保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目标责任考核,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保护工作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促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在年度政府财政预算中,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设立重点项目引导、奖励资金,推动文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促进传承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6亿元,用于历史街区、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和文保单位的修缮。南通市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健全各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制定出台《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暂行办法》、《南通市濠河历史文化区(风景区)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公布了市区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将涉及文物保护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项目选址、土地出让等,全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十五”以来,依照《濠河风景区规划》、《中国近代第一城规划研究》、《南通市“一街三片”修建性详细规划》、《濠河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南通市历史遗迹遗址保护规划》、《南通市历史城区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专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先后搬迁各类工厂40余家,对南通博物苑、钟楼、谯楼、文峰塔、东寺大殿、濠阳小筑、茵树斋、城南别业、文庙、寺街、西南营等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进行维修,并使城市总体环境质量和面貌得到很大提升,展现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六、历史名人研究取得突破

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市拥有群星璀璨的文化名人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历时上的南通在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戏剧、曲艺等方面均出现突出的成果,具有深厚造诣的文化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宋代大教育家胡瑗先后主持苏州、湖州的州学和太学,其教育理论被朱熹推为“百世之法”,明代名医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至今仍是大学中医教学必备参考书。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从明末开始代有人才,延续至当代的范曾已有十三代,诗人辈出,至今存世8000余首,为“家族诗文之大成、家族文化之奇观”。至近代,江海文化的浓厚土壤孕育了徐立孙、邵大苏为首的“梅庵”古琴派,赵丹、顾而已、朱今明从成立“小小剧社”起步而成长为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从南通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还有崔聘臣、徐益修、王个簃、陆侃如、魏建功、陶桂林、孙支夏、袁翰青、卞之琳、尤其伟等等。近年来的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文化是在保持传统精华的状态下,不断扬弃和进步着的。南通的江海文化、近代文化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地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而在各自领域里的南通文化名人们正是南通文化各方面的缩影和代表,是南通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宣传和弘扬。?于是,张謇纪念馆、个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安定先生纪念馆、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纪念馆、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等一批名人馆在南通相继落成并对外开放。南通范氏世家诗文目前已成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现如今,挖掘和利用南通丰厚的名人文化遗产与文化家底,成为南通建设文化强市和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树立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普及既有的文化知识,让市民积极参与,提高各界的亲和力,激发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平台。

七、青墩遗址保护利用向深度发展

在南通市海安县西北部约28公里处,有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古遗址,那就是青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亦称青墩遗址。该遗址1973年发现,1977—1979年连续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麋鹿角、兽骨等古代遗物,其中最著名的并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的有带柄陶斧、刻划原始“八卦纹”的鹿角、炭化稻、陶器上发现五等分圆等。因此次发掘为江淮之间首次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故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青墩遗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功正教授撰文称“江苏海安青墩遗址所透出来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从发掘出土的物器来看,其丰富蕴藏令人惊叹,其文化——美学含量则至为宏深。它可以独立命名为‘青墩文化”。海安青墩遗址于1983年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江苏省文化厅将其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十五”规划,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2002年10月,青墩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长期的保护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在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确保遗址的保护经费的同时,努力打造青墩遗址历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自2006年至今,连续四年举办了青墩文化艺术节暨经济贸易洽谈会。目前,江苏海安青墩遗址的保护,在规划的控制下,正逐步恢复遗址原有形态及生态环境,以农业园区的方式,突出遗址原有的史前稻作农耕蚕桑田园景观。

八、第三次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物普查是国务院布置的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点工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亟待发现更多新的文物夯实基础,丰富底蕴。2007年4月和7月,在国务院和省政府分别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关于做好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后,南通市成立了我市第三次全国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编制了南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市政府的有力组织下,南通各县(市)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资金、设备、培训五到位。市普查办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编制了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和宣传方案,成立了普查专家指导组。部分县(市)还建立了县(市)、乡、村三级普查网络。全市共召开五次文物普查工作会议。目前南通已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顺利地展开了第二阶段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8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91处,复查文物167处。部分县(市)在普查工作的实地调查中广泛发动,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实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使我市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的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为摸清我市文物的真实家底,掌握第一手材料,最大限度地把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保护起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有效杜绝了走先破坏、再重建的弯路,避免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九、学术研究、对外交流成果丰硕

南通市文博工作紧紧植根于南通深厚的文化遗产的沃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就开展了对南通民间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并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2005年,南通以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为契机,策划出版了系列《环濠河文博馆群》、《南通博物苑百年史迹》、《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纪念文集》、《感动中国的文化丰碑——南通博物馆事业百年回眸》等图书、画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我与博物苑”大型征文活动。2008年,为了尽快地让全市人民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南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市文化部门编辑出版了《江海遗珍》画册。该画册收录了38个非遗项目的相关介绍和图片,通过图文向人们简要介绍了这些项目基本情况。2009年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成了《江海记忆——南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的编辑出版工作,该书收录全市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这些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区域、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目前保护情况,兼具一定的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与此同时,南通的文博工作者还利用文化部主办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为平台,通过第九届亚洲艺术节、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等活动集中展示南通文博场馆建设成就及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南通“文博之乡”的美誉蜚声海内外。2009年,经过中日美三方近两年的共同协调、磋商、筹备,“中(南通)日美实业家与近代化”特别巡展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通博物苑成功举行。这是继2005年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后又一次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活动。展览由开拓•开发、交通•通信、工艺与工业制造、城市发展、生活、教育等6部分组成,展出了300多幅照片,大部分系首次对外展出,特别是大量日美历史照片为中国观众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工业近代化历程。活动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南通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新形式,增进了南通与日本、美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了张謇学术研究向纵深和广度发展,提升了南通城市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2009年伊始,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将南通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江苏省第9个、国家第110个历史文化名城。南通从此拥有了一张闪闪发亮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品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通的一批文化人就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议申报这一国家级荣誉,后因种种原因搁浅。直至新世纪初,南通人以吴良镛先生提出“中国近代第一城”命题为契机,抓住南通近代文化特征,在传承“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与建设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新南通的创建、申报思路得到确认并统一,并在随后确定的“五城同创”工作目标中得以具体体现。文化立市、文脉传承、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目前成为了市各有关部门和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文化、规划等多个层面,历史文化的研究、深掘、保护和推介工作全方位展开。2008年,南通市邀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领衔编制了《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时编制了《唐闸百年工业重镇保护规划》、《南通市西南营历史街区实施试点区规划》、《唐闸河东历史街区实施试点区规划》,这些规划的出台实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在申报过程中,南通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跑南京、跑北京,说明南通、推介南通;近些年来通的一大批国际国内文化界知名人士,对南通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申报工作给予了直接的指导,更增加了南通市委、市政府推进申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南通的文化遗产保护也引起了北京、上海、南京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些,都为最终申报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国务院的批复中可以看出,既是对南通工作的肯定,对南通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的确认,南通有了一张闪闪发亮的城市名片,但最重要和关键的还是南通的城市文脉、风貌不会轻而易举地被割断和破坏。

国运隆,文博兴。目前,博物馆文化已经成为集中体现南通城市文化特色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历史文化和沿海开放城市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重要标志。回顾和总结新世纪南通文博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切认识到,博物馆是文化积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觉醒的一副催化剂和城市自觉发展的一大内生力源泉。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对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意义。当前,南通正处在推进跨越发展、实现全面腾飞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南通必将全面实现“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基本战略构想,重铸“中国近代第一城”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成就文化建设发展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区域发展篇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