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惑及对策

2009-04-21

党史文苑 2009年24期
关键词:全球化价值观政治

吴 云

[摘要]文化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从而建构起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模式。文化全球化将使西方文化势力的渗遗和侵蚀不断加强,“个体本位”的西方价值观避渐消解传统主流道德的根基,文化产业的消费和习俗滋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致使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复杂化,在思想理论和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不谐音符。高校政治教育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对抗、交流与渗透,应该实施“开放式”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进行教育方法的根本转换。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侵蚀积极应对

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潮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也越来越深地溶入这一潮流。作为全球化重要体现的文化全球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内容、方式和对象发生深刻变化。因此,认识和研究文化全球化,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去考察我国高校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对于全球化,正如德国的约阿吉姆·比素夫所说,全球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空间的一种更为紧张的连接。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形势发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并且向文化全球化扩展和蔓延,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通过传播、交流、交往等多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从而建构起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模式。作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化和现代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和较量将绵延不断。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挟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大威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其“西方霸权文化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如美国政治学家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文化趋同论、文化霸权论的理论根源。以西方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观念通过互联网、消费娱乐等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和扩张,这种渗透必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生活和行为方式造成很大影响和冲击,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冲突和道德困惑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1西方文化势力的渗透和侵蚀不断加强。随着全球交通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外来文化与西方思潮在大学校园的涌入、传播,近现代各种哲学、文化思潮与形形色色的西方价值观念,部分有其合理与进步性,但其消极和不合理的方面,也容易被人们不断地崇尚和偶像化,极易侵蚀部分大学生,导致的迷离和困惑,将逐渐消解穷国和落后国家的主流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西方通过文化渗透的手段,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将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据统计。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是不结盟国家的1000倍。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就认为,真正对人们的价值认同产生影响的是全球化。以及不同国家软实力之间的较量。文化产业的软技术、文化力逐渐取代硬技术。美国的文化扩张行为被人们称之为“信息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2“个体本位”的西方价值观逐渐消解传统主流道德的根基。以价值规律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以等价交换、追求效益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规律和原则,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以“个体本位”思想为突出表现的当前西方文化思潮,强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认同新方向的后现代主义,直接动摇着以利他和自愿付出为基石的中国传统道德本质的根基,由此引发了义与利、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冲突和困惑。这一切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对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认同危机。少数高校学生甚至缺乏对基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对是非善恶失去清晰和明确的辨别标准,二是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出现浮躁的心态和较强的功利性。追求“实现自我,设计自我”、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狭隘思想和行为,在价值选择上充满非理性色彩和盲从性。

3文化产业的消费和习俗滋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随着数字电视、游戏产业等文化信息产业日益发展,使得各同文化消费种类、文化消费时尚、文化价值观念日趋国际化。从文化产业的产值和规模上看,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28%,仅美国时代华纳电视业务收入就达8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电影全行业收入的总和:从文化产业的技术上看,西方文化产业广泛应用数字、仿生等高新技术,致使在文化产业上获得技术的绝对优势。随着这些消费方式和娱乐文化的不断进入,民族文化与文化帝国主义开始争夺人们潜意识中的价值认同。学生沉溺于刺激的网游和动漫,热衷于西方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俗,在形式的接受背后,是异国文化价值观认同上的接受。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被称之为全球最恢弘、最庞大的信息时代著作《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认同的力量》中,就把认同视为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如果高校学生这种持久的文化沉溺和依附感得不到有效遏止,就会使高校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下降,民族文化主权的内在凝聚力、亲和力也会弱化,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就有可能面临被西方文化不断侵蚀、消解的危险。

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从根本上说不仅使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形式更隐蔽、内容更广泛、利益更巨大,进行着不带政治色彩的“经济兼并”,而且还将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复杂化。一方面,大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深化,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和价值导向,全新的社会政治和时代精神得到接纳和弘扬。但还要看到,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外来文化与西方思潮在大学校园的涌入,随着网络传播的超围界性和无政府状态,其信息形式的开放件、信息渠道的不可控性、信息内容的虚拟性全面挑战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向心力。文化意识形态的斗争被各种温和的交往与活动所掩盖,方式的隐蔽,手法的翻新,使得这种斗争从政治的层面走向了社会的层面,意识形态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人的个性的表达越来越迁就于网络

化的世界,他们似乎很难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性分析,而往往易以一种浮躁的情绪做出一些急功近利和盲目的选择。

2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冲突激烈。可以说,在高校弘扬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已成为主旋律,极大部分学生能够产生认同感。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它所带来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侵蚀,必然导致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未深的年青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淡化和背弃。有的学生对尼采的“超人哲学”“权力意志”体现出顶礼膜拜,对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非常推崇。相反,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却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似乎很难站在一个新的平衡点上去探究古之圣者。有些学生对正常的传媒渠道嗤之以鼻,而对西方的传媒渗透则特别热衷。在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到千分之几,这些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渠道。

3思想理论领域出现不谐音符。随着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西方媒体对我国当前矛盾和问题的各种蛊躁和失实的报道,我国少数理论工作者对于改革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的过于夸大,这样一些错误的理论信息,易使青年学生产生误导,致使思想上的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对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差距,许多学生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如西方,产生亲西方的文化情结。这些深层次思想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学生容易对政治问题产生逆反心理,缺乏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他们容易对在前进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和现象,单纯用一腔热情和一知半解去片面理解,对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风云和中国改革环境下出现的系列政治民主问题,持怀疑、困惑或否定态度。这些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少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淡化了部分学生的爱国热诚和民族意识,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淡漠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作的一大难点。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高校德育的环境和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工作环境上不再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空间和校园,而是信息来源丰富、各种思想倾向复杂的活跃群体,这些新的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积极应对。

1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实施“开放式”教育。在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下,高校政治教育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多种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复杂态势,继续采取传统的封闭隔绝式教育模式,以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来巩固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已经不现实。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对全球思想文化价值观持谨慎开放态度,大胆地吸收和借鉴有益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在多种思想的相互交融和比较中摈弃其不合理和消极的因素,在不背弃主流思想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允许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存在和碰撞,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观念。即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在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深化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合理因素的认同,从而提炼和整合成民族文化的新精神。如对于当前盛行的“普世价值”思潮,有些同学仅仅从表面上进行肤浅的理解,认为它是消解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的最佳选择,对此很是欣赏。对于学生的这些思想问题。回避和漠视不是根本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此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普世价值”尽管其表现形式更为隐蔽和温和,但其在价值观、方法论和基本的政治立场上。同历史上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是资本主义在冷战结束和全球化背景下,对内进行虚伪的政治欺骗和对外进行文化霸权扩张的政治需要,其实质就是要解构当前引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权威性和主导性。

2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手段,加强师生互动。在东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今天,光靠教师简单的灌输和学生受动的接受是远远不够的,采取启发、疏导式教育已经大势所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有关我国民主政治制度时,针对学生存在的对发达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抱有幻想时,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太慢,甚至对其前景抱悲观态度,个别学生的发言甚至非常偏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谈东西方国情和历史的差异,探讨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和八十年代末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由于过早地开放民主,激进地推进和沿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所带来的民族解体、经济倒退的失败后果。客观地分析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文明的文明成果,有其科学合理性,也有其不足,但是否适应目前经济水平、民主氛围、法制状态和国民素质还不是很高的我国。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民主政治进程中,任何无视历史差异和国情的跳跃或嫁接式民主,所带来的后果往往阻碍民主政治建设的正常发展。

3避免高校育人的功利化色彩,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近些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影响,高校也不同程度的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致使许多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到评价标准等方面,功利化色彩和科学主义的取向都十分明显。学生则以就业为导向,热衷于实用知识技能的掌握,崇拜科技万能、工具理性至上,随着这种错误的取向蔓延,德育课程的功能往往被冲击和削弱,其实效性便可想而知。高校育人的这种功利化倾向在目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容易使学生对政治问题逐渐淡漠,缺乏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而对道德问题又常显得麻木不仁,出现“道德危机”“人文精神失落”。这种德育客体运行模式必然难以承担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使命,由此容易导致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身心全面发展,而且一旦服务于社会,必然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美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都十分流行的国家。但高校政治教育的内容却长期以来以一贯中,保持其稳定和持续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严重冲击之下,高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削弱、淡化。将会出现信仰危机、文化颓废、理想丧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还会危及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总之。在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当前和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对抗、交流与渗透,我们的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积极的姿态接受全球化的挑战,使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刘金旭

猜你喜欢

全球化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全球化陷阱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