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在当代的运用

2009-04-21

党史文苑 2009年24期
关键词:威慑势力斗争

许 超 张 强

[摘要]矛盾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中最为耀眼的两朵奇葩。在长期的对敌斗争实践中,它指引着我们找到以弱胜强的力量源泉。并在战略态势上居于主动地位。在当代,面对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猖獗活动,我们仍需研究和遵循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艺术性地解决国家安全与统一问题。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哲学运用

矛盾的观点和联系的眼光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中最为耀眼的奇葩:运用矛盾的观点,使我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军,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找到以弱胜强的力量源泉;运用联系的眼光,把军事、政治、外交等手段灵活交织在一起,使我军不断创造和保持有利的战略态势。在当代,各种分裂势力日益猖獗,境外敌对势力更加嚣张。如何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艺术性地解决国家安全与统一问题,已成为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认清主要矛盾,弱化次要矛盾,寻求发展空间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纠葛总是存在的,特别是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战略格局之中,国家利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国及各政治集团之间为争夺战略主动权,更是在领土、主权、资源等方面你争我夺,毫不相让。为寻求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打击分裂势力和维护和平统一的实力,一要认清主要矛盾,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对主要矛盾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认清各种矛盾的性质、基本表现形式及内容,由此判定我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这些矛盾。另一方面,要看对方是否也需要利用我国的力量和影响,以及对方的意图可能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一般说来,双方的某种利益联系是利用矛盾的前提条件。成功的利用矛盾必须以双方共同获利为前提:二要弱化次要矛盾,寻求稳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受分裂势力频繁活动的影响,相互间的合作与摩擦交织,短期的、局部的国家利益受损时有发生,这要求我们冷静分析,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长远目标出发,弱化次要矛盾,增加对话与交流,制定正确的策略,积极寻求与维护发展空间。

二、缓和直接矛盾,借助间接矛盾,扩大统一战线

为扩大战略回旋余地,我们不但要尽量缓和与我国利益相关的直接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要利用诸境内分裂势力与境外敌对势力之间的间接矛盾,同大部分国家或地区进行广泛而有重点的合作,同时与部分国家或地区进行强度不一、形式各异的斗争,以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为和平统一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为此,一要着眼最终目的,缓和直接矛盾。为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强调:“不要四面出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等等。目前我国的国内安全形势与周边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如在南海和西藏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领土或资源争端,并且这些矛盾的主次关系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部分矛盾应采取缓和与有限容忍的态度,以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二要借助间接矛盾,做好争取工作。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区域性联盟的不稳定性增加。面对复杂的国际事务,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国际中间势力对待地区冲突和大国竞争等问题上,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动摇性。因此,我们应灵活运用毛泽东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认真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间接矛盾,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地施以影响,恩威并用,大力做好争取工作。

三、利用外部矛盾,强化内部矛盾,孤立分化敌人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正处在过渡期。在一极化建构与多极化演进这一矛盾运动中,对抗与对话、合作与竞争、利用与限制相互交织。与以往泾渭分明的世界格局不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阵线模糊的世界,常常是非敌非友,亦敌亦友,合作与竞争交融。对话与对抗并存。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策略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在当代局部战争中更是反复体现。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针对塔利班政权内部派系林立、争权夺利的局面进行分化,加速了塔利班解体进程: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利用宗教问题和阿以矛盾,拉拢阿拉伯国家。分化国际反伊联盟……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一要利用外部矛盾,孤立压制敌人。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敌对分裂势力与他国同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外部矛盾,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矛盾日益复杂。我们应善于利用敌对分裂势力与他国之问的矛盾,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力量,以孤立敌人,挫败敌人的分裂企图;二要强化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分裂势力内部党派争权夺利的情况屡见不鲜,近期这种势头更是愈演愈烈。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强化和扩大敌内部矛盾,团结进步力量,争取中间派别,打击顽固势力,分化瓦解敌人。

四、政治、外交斗争交融相济,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斗争策略,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大养食客、门人。他们担起国家政治外交斗争的重任;孙子更是主张通过外交的、政治的途径来解决分歧,反对穷兵黩武。当今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各种矛盾纠缠在一起,战争的受制因素极大拓展,仅依靠战争的正义性和军事行动的合法性是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以积极的政治、外交活动,形成政治和舆论上的优势。创造有利于达成战略目的的国际环境。为此,一要协调好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的关系。军事斗争要着眼于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坚持军事服从政治的原则,为政治、外交斗争提供强大的支持与保障。同时,政治、外交斗争要充分利用军事斗争的成果,积极寻求在有利的条件下结束战争的可能性:二要有善于利用政治、外交上的有利条件和因素。应争取大多数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至少使其保持中立,并做好国际舆论的导向工作,尽可能把国际矛盾的焦点引向敌人,减轻己方压力。在此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机,运用精锐军事力量对敌实施决定性的精确打击,迅速造成事实上的控制或占领优势。

五、经济、文化手段双管齐下,打牢坚实的战略根基

在对敌斗争诸领域中,经济斗争具有基础地位,经济斗争为政治、军事斗争提供物质基础,深刻影响其它斗争形式和结局。同时,传统亡国灭种、歼敌掠地的战争模式已一去不返,战争形态变得更加“文明”,战争重心向信息、心理、认知等无形空间不断位移,这使文化领域的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为此,一要重视国防经济活动。应根据国际形势和军事战略的要求,合理确定国防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以及国防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与使用等;二要大力提高国防经济动员水平。现代战争爆发突然,速决性空前提高,加之高精尖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都对国防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加强国防经济动员水平,提高平时转战时物资装备的快速供应能力,才能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三要灵活采用多种经济斗争方式。包括进行全面的经济侦察,广泛搜集敌方经济情报;适时采取军事行动打击敌重要经济目标。削弱敌持续作战能力;对敌实施经济封锁,禁运战略物资。断绝敌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等等;四要提高文化渗透与反渗透能力。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文化资源,不应单纯强调抵制敌文化渗透,更应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实施文化渗透。

六、实战、威慑手段刚柔并济,营造有利的军事态势

战争准备是为适应战争需要所做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组织保障工作,是战争实施的基础。在当代,许多国家进行战争准备不仅是为了发挥其“战而胜之”的实战功能,更是为发挥其“不战而胜”的威慑功能。寓战于威。寓威于战,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重战轻威,是有害的;重威轻战,是危险的。当然,威慑作用的大小与实战能力有直接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实战能力强,威慑作用就一定大,还需要有灵活实用的威慑手段作为辅助。威慑越有效,战略目的越易达成,军事行动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我们为对付分裂势力而进行的战争准备,必须立足于通过实战打赢战争,但在军事斗争的指导上则应力争通过威慑遏制战争,并将其放在优先的位置。为此,一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锻造高科技的“杀手锏”,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在各方面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精力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大跨度跳跃性的技术进步,掌握一批性能先进的主战武器,形成精干、高效的武器装备体系,以对敌实施强有力的威慑:二要适时、果断地采取军事行动。在敌人冒险发动战争时,应做出坚决迅速的反应,灵活地部署兵力和使用战法,控制局面,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有效地打击图谋分裂之敌,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

责任编辑刘金旭

猜你喜欢

威慑势力斗争
UP!00后新势力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批评新势力 桫椤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网络空间威慑研究及其关键问题
冬日“水润”新势力
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战略 威慑与反威慑的特点及启示
论新中国建立后常规威慑思想与实践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