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质探析

2009-04-19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民族性特征

卢 娟

[摘要]电影作为一面影像之镜记录着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电影创作的主体和创作本体,举凡成功者无不彰显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赢得电影创作的客体——观众的喜爱与喝彩。综观百年中国电影,其优秀者莫不洋溢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它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创新。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就其作者或作品,无论就其内容或形式,依然投射着中国电影的民族特性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其中有着内在的规律可循。本文着重从民族性的特征和演变来探讨,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大背景下发展的路径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国电影;民族性,特征;文化

在20世纪,艺术的发展样式呈现为多样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最高使命是为大众服务。其中发展最快的要数电影和电视的影视艺术了。在电影电视还没出现之前,中国古代早已有了影视的雏形,如中国古代的灯影、皮影、木偶戏、中国古典戏剧绘画等都为影视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回顾百年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逐渐走向世界电影评奖舞台,其中有《红高粱》《香魂女》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秋菊打官司》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霸王别姬》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芙蓉镇》获卜罗维-发利电影节大奖,《老井》获东京电影节大奖等等。这些作品都蕴涵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赢得作为电影创作的客体的观众的喜爱,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一、中国现代电影的民族性特征

电影民族性特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时代,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普遍性的原则只有通过各个民族国家的电影发展实践予以实现。电影的民族性不等同于民族性、民族特色或者民族主义。它不是以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国别身份和意识形态为主,而是在尊重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前提下,更强调利用好东方文化背景与题材资源进行创作。中国电影必须以吸收外来东西为前提结合自身发展。外来的进步文化元素,只有与一个民族本来的文化传统相融合,才能完成创新的转化,才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从影视心理方面来看,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题材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兴趣,越能更好地标示出自己的位置。所以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有国际性。有人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消极的,是与现代因素完全对立的文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电影的现代化并非经由全面否定传统来进行,传统因素在参与电影现代化创新同时也在更新着传统本身,否则中国的电影发展就不能走向真正的现代化。我们在明白自己的优势的前提下,如何借鉴好莱坞现代、日益先锋的电影语言为己服务,将中国电影打造成凸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地域色彩、风俗习惯、审美理念等方面东方品格,是提出中国电影民族性的真正涵义。但从未来发展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没有国际性,因为“民族化”一旦被抬高或强调到一个极致的高度,也就失去了“化”本该具备的吸收、借鉴和再发展的民族潜力,而变身为局限自身的桎梏,最终走向世界性的反面——狭隘性。电影民族性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充分反映民族的人格价值意识、体现民族的道德观念、展现民族的审美经验。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电影理论家路海波在《电影“民族化”质疑》中曾作如下评述:

“有人认为:‘电影民族化就是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方言;有人则认为:‘电影民族化就是创造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艺术方式;也有人认为:‘电影民族化就是继承和发扬古代美学传统;还有人认为:‘电影民族化的核心是民族性,即作品要充满民族精神等。”当然也有人认为:

“电影民族化”就是“洋为中用”,就是“吸收兼并外来的东西。”在1980年《文艺研究》主持召开的“电影美学问题讨论会”上,著名电影人徐庄谈到:

“民族化不是要求每个影片都去表现该民族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目标,一个艺术发展的道路而提出来的。”这种观点表明了中国电影人的一种新的电影观念,一种创作理念,具有鲜明的理论方针色彩。

电影民族性与电影自身创作有关,其与富有民族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反映民族精神的思想内容、形式与内容的民族统一相融合。电影民族性要考虑一个民族对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习惯和趣味爱好,应该符合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状态。电影评论家李少白曾在《电影艺术》上刊发《电影民族化再认识》一文,对“电影民族化”做出了总绪性的归纳:“所谓‘电影民族化就是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借鉴中外古今的艺术传统和艺术经验,在认真进行生活考察和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或民族性特征的电影艺术的过程。”

二、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演变

在百年电影的历史中,中国民族电影走过了一条艰辛但充满辉煌记忆的道路。从民国时期在内外忧患背景下发展的民族电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政治背景下创造的红色电影时代。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诞生的以现实主义复苏为主题的多元化电影思潮,到20世纪90年代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相一致的“主旋律”与“市场化”的双重奏。中国百年电影经历了拓荒期、探索期、发展期、停滞期、复苏期和繁荣期几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思想观念及思想特质的差异,形成了几代影人各具特色的艺术美学特征和艺术成就,其民族性的特色却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一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寻求滋养和哺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又能迅速地吸取、借鉴当代世界电影的先进经验技术,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大大地丰富了其电影的表现形式。

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大国,中国文化传统的高度及所达到的深度,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社会的文化巨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电影文化传统作为电影文化的巅峰,在中国电影的发展中,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沃土。所以中国电影文化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潜价值。中国电影最为引人之处,在于无论发展路途如何艰难、经历了什么潮流变化,但它深厚的文化主线未能中断,它的根基始终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脉络和现实主义基本方向至今依然鲜明闪光。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产生了一大批无愧于生活的优秀影片,开启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这时期的电影创作者广泛学习,勇于探索、力避褊狭,这些经验为中国的电影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接下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当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等人陆续出现令人瞠目的作品时,人们感觉到了一股新势力,把他们统称为第五代导演。他们明显地受到了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盗马贼》《活着》等影片。这些影片缩短了对电

影艺术性和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距离。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一代影人用其独特风格的多元化的生命美学,以真诚的创作态度开创着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各代影人的不懈努力,使世界看到了不断强大的中国,电影艺术也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所面对的背景决定了发展形态的特别之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更加深化,电影作为产业的性质得到中央的确认。主流、商业、艺术三种性质影片的差别愈来愈小,界限更加模糊,并逐渐趋向于融合。由于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而带来的电影市场的层次性更加清晰,拍片的市场目标性更加明确,由节日大片进一步扩展到国际大片,艺术探索片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正在形成。

三、中国现代电影民族性特征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无疑也在变化,各国文化背景日趋呈现多元化。中国电影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道路在哪里?如何探寻出一条独特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这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电影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在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上反映共性。在不断的磨砺、碰撞中,中西文化历经了隔阂、排斥及随后长时间的矛盾、对抗,逐渐趋向了解、和解,最终达成辩证统一。中国电影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广泛吸纳兼收西方先进艺术与民族传统精华相结合,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外来艺术的超越,给电影事业带来了崭新的理念和丰富的资源。

电影的世界性是以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为存在载体的,没有民族性的世界性是空泛和抽象的。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电影道路上的探索,都在不同意义上丰富和发展着世界性的内涵。当从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上审视电影民族性,中国电影在和中西文化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上存在不足。此外,关于电影民族性的创作的方法、形式、语言等具体问题以及对艺术创作思想等根本性问题研究上的不足。这种理论研究的局限,使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探索缺乏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形式和缺乏语言创新。

尽管中国电影还存在着种种让人不如意的问题,但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包围下,中国电影不仅没有像以前许多人所担忧的那样陷入垂死的边缘,反而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影片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电影节脱颖而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影在作品中逐渐寻求一种不同于官方历史的民间记忆,逐渐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其中包括戛纳、柏林、奥斯卡等的奖杯上都多少镌刻有中国电影的名字。中国电影的风格种类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自己的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商业大片与好莱坞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较量。中国电影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开始成为国际电影的后起之秀。

中国民族电影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更注重乡土化、民俗化、历史距离化,表现出对社会大众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得到了西方的认可。中共中央召开电影工作会议,做出了《多出优秀作品,繁荣电影事业》的报告,更加优化了电影事业发展的环境。中国电影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在机遇和挑战中,有更大的发展。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遵循中国传统伦理秩序、道德品格,追求散文化叙述、散点透视、诗化风格乃至对“意境”美进行开掘的影片。如《那山、那人、那狗》《我的父亲母亲》等营造出了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冲击下,并不会立刻失宠,相反还会更加凸显自己的特征。我们应该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国际传播空间更多地交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建立一个活泼健康、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中国电影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代一起创造了独特的历史特征,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将走出国门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民族性特征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