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年知青如今说

2009-04-16

党史文汇 2009年1期
关键词:奴隶知青小草

你问我对知青下乡到底怎么着,我认为,除了当时国家的急需以外,本质的一点就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很多的课本里边,在学习毛主席著作时,都有这一条。可以很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一条没错,直到现在也这么认为。凡是有知识有作为的青年,一定要接触民众,一定要懂得中国国情,要不然你不一定能实现良好的愿望,更无法成为栋梁。现在都讲精英,精英们了解国情更是不可缺少的。

我不是“老三届”,我是“文化大革命”前的知青。“老三届”是满怀一腔热血,要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献身,他们有的步行千里奔农村,有的写血书要求去边疆,去了也都舍下身子地为改变当地面貌拼死拼活干,与农民结成友谊,这难道不是事实?这难道都是牺牲品?甚至都是极“左”?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以及后来不得不大搞上山下乡运动的方式,与青年自身的追求是分开看的,不能因错误的运动而抹杀了青年一代的主流。千千万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后,他们对农村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能否定的。

我理解“老三届”,我和他们中许多人是好朋友,有共同语言。有些人讲到“老三届”,或悲悯,或摇摇头说:“‘左!幼稚!”我听不下去,这些人脱离历史社会,脱离这一代优秀青年的实际,用概念套。我想问一问:现在的“老三届”,不论他是比较顺的还是比较坎坷的,不论他是生活质量不错的还是比较贫困的,不管他在什么岗位,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大家一说是插兄插妹就有一种无形的亲热,都有一种不可排解的情结?比如,上海到安徽蒙城插队落户的青年,回到上海后每年正月初四聚会一次,大家自掏钱AA制,一来200多人,已经坚持了10年,而且每人每次捐30元钱给蒙城的贫困失学少年念书。是什么将他们长期凝聚在一起?是对火热青春的自豪,是对理想的执著,也是对艰难岁月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些血肉之躯的亲身感受,是图解不了的。他们之中许多人已经退休了,但仍然还抱着一份社会责任感,仍然关心比他们弱的人,这难道不是最可贵的吗?这不是正是少数自翊为高贵的精英所贫缺的吗?总之,我爱我的弟妹——“老三届”们,很爱。

在当涂、在计委、在上海,都曾有作家或记者来联系,说要写一写我,我都明确谢绝了。倒不是不珍惜过去,过去的岁月使我锻炼了在社会上自立的能力,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一帮可以共患难的朋友,这就足够了。

我是1962年高中毕业下的乡。对当初的决定不存在什么后悔不后悔的问题,从繁华的大城市到农村去落户,并不像现在有的人想的那么痛苦那么难。这在当时是比较在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当时有广大环境,那时候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教育,注重对青年人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的培养,虽然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总的来讲,我们都抱着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希望自己对国家有所作为。二是当时国家确实需要人到农村去,去了,有一种“帮上忙了”的感觉。

我们和我们上一代打江山的那辈人一样,有很强的信念和意志,也有很强的个性,信不信由你。

——上海女知青张韧

我们几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是共产党亲手培养起来的一代,从小就立志建设共产主义,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极富革命理想的一代,顽强、勇敢、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时代的全部生活中,尽管经受了正常年代一个人一生都难以经历的社会动荡与人生变化,但少年时期打在身上的烙印却很少磨灭。

我们这一代有许多共有的名字: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知识青年。从任何方面而言,我们都不具备与国家、与时代讨价还价的条件,惟一支撑我们的是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岁月的磨炼。从炼狱中走出的我们,已不再怕炼狱的烈火。虽然我已开始步入老年,仍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地独行,我已习惯陌生人的指指点点,接受路人好奇或怜悯的目光,敢于坦然地回视对方。我知道命运不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当年熊熊燃起的革命烈火轻易地烧掉了人生最宝贵的信念,那时我们并不知道现在的青年怎样生活。可当年我们的热情、真诚和执著,正是今天的人们所极为缺少的。

没人去追寻历史的责任,忘不了这一切的是我们这些同赴火海(1970年,为了扑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小月被严重烧伤,面部毁容——编者)的知青。纵然我们对历史有过怨言,也在挫折里将一切看淡,然而内心深处还是忘不了那生与死、血与火和那片黑土地。我喜欢一首叫《小草》的歌,它唱出了卑微中的顽强。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株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北京知青小月

从16岁走上社会到现在,30多年风风雨雨,生活得很不平衡,但总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往高走,好多次的得福是因祸。我的生命力特别强,意外、陷害、疾病,几次大难不死,不管遇到多么大的挫折,我都能坦然面对,并且总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等待着我。细细一想,均来自生活的炼狱,尤其是八年知青生活,给我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拥有这么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真不枉来人世!

——内蒙古知青安海燕

要想奴隶不起来,就别让他们饥寒交迫。《国际歌》头一句话是什么?“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逆向思维。什么意思?你要想奴隶不起来,就别让他们饥寒交迫。当然,知青比起奴隶肯定要强点儿,比喻嘛,也就是今天的新名词:弱势群体。当年,从“三种人”到插队算工龄,到山西省落实“六条”,直到最后的大返城,都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安抚。今天,原知青依旧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面临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大变革,它的衍生物就是社会的贫富日益不均。知青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确实很难,但这是社会的转型期,所有人都面临着困惑。要知道,改革蓝图的设计,更着眼于我们的下一代。顽强地忍耐吧,愿我们的下一代前程似锦,跟花儿似的灿烂,这不也正是我们当年的初衷吗?

——北京知青庄伟亮

(道荫摘编自刘小萌所著《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猜你喜欢

奴隶知青小草
船难揭示奴隶贸易真相
小草的烦恼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牛小草的牛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