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积累

2009-04-15曾扬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周总理文本情感

曾扬明

谈到积累,我们考虑较多的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对与它们相关联的情感积累思考却不够重视。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受人对事物的认识所制约。我们生活中交朋友,总是先认识,然后慢慢接触,情感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积累,当情感积累到互相欣赏的程度时,就会有“相识恨晚”之感。所以,情感的积累是一个心理过程,具有内隐化的特点,只有当学生的内心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真挚、自然地抒发。否则,所表达的情感就是表面化的、苍白无力的。

一、情感积累可催生“对话”

教学层面上的“对话”是多方面的: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编者、学生与文本主人公、学生与老师之间等,想要产生良好的“对话”效果,都离不开情感。情感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生情,入情,到动情,只有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否则就是隔靴搔痒。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了达到动情效果,学生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就播放哀乐示范朗读,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想到一听哀乐,一些学生就装腔作势地扮哭腔,听课老师满脸愁云。学生的情感产生要有一个过程,这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处置不当就是没有学生的情感积累意识。上世纪70年代离今天的学生已较远,学生不了解课文叙述的背景,情感怎么能调动得起来呢?而另一位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对周总理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感动,循序渐进。具体做法是以歌颂总理的诗为切入口,以周总理的事迹为铺垫,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从认识周总理再到被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所感动,学生的情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从而提升了对话的质量,学生对描写人们怀念周总理的语言也进而内化。语言是静态的,只有通过朗读时才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意象,进而感受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产生情感。情感像一条彩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传递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是老师。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可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学生的情感随着教材的感情起伏、推进、延续的积累过程。

二、情感积累会促进表达

情感升华达到一定程度时,阅读主体自然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表达,或哭、或笑、或泪;或语言、或动作、或心理。语文教材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情感的积累能促进学生的表达,拿阅读教学来说,当学生被文本内容感染时,他的情感便生发为内部语言,这种情感一旦丰富起来,内部语言便自动外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

如《一夜的工作》的教学,要想激发学生对工作认真、生活简朴的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情感积累促使学生走近周总理,走进他的内心。一位老师是这样促使学生积累情感的:导入新课时播放有关周总理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总理,接着把文本细化,定格,放大,致力探求文字背后的内涵与精髓,从而悟情,接着通过反复朗读深化情感,最后学生会有如鱼得水的表达。你看,老师问:“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对总理说吗?”学生倾吐了精彩的肺腑之言:“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给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学生诗意般的表达来自情感的积累。

在习作表达上更是如此,叶圣陶说:“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很明显,叶老是把思想情感的积累与知识语言的积累相提并论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在他们的笔下,丰富的情感往往显得异常平淡。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情感吗?不,是他们除抓不住生活中能表现情感的细节进行描写外,最主要的是学生缺少情感的积累。语文老师就是要从学生平淡的文字中去发现他们的情感闪现之处,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学生回忆、沟通,再现当时的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三、情感积累能深化体验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切身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以《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阐述这个道理。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情感的积累来与地球对话呢?特级教师王崧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丰厚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认识地球。二是通过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同时通过拓展背景以激发学生情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通过奇特联想深化感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自己有什么感受。正是文本的字词句,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教师首先从地球的外形、作用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它,再通过人们对地球的破坏和地球对人类的贡献的对比中感悟它,最后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是情感的产生的基础,感悟是情感的深化,体验是情感的升华。这个过程是情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再怎么读课文,学生的体验是没有这么深的。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猜你喜欢

周总理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周总理“喝”饭
情感
在阳光下拍照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在阳光下拍照
台上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