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贤亮的肆意人生

2009-04-13王春元

全国新书目 2009年1期
关键词:张贤亮文联城堡

王春元

《转身》讲述了包括王选、郭风莲、张贤亮在内的13个人的人生故事,以勾画当代中国纷繁激荡的历史进程。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一首《大风歌》把他打入地狱

1936年,张贤亮出生于南京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家庭,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一个买办资本家家庭。但他自己说,他和这个国家同命运,同患难,他的传奇和这个国家的传奇是同步的。他出生不久就是抗战,他在重庆生活了9年。i945年以后,父亲到了上海,因为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迫害,把他父亲清除了,撵到了北京。他父亲很快在共和国成立前后被抓起来,投进监狱,不久就去世了。当时北京要打造一个红色的首都,就把一切不符合条件的人都迁离北京,张贤亮同1000多人遭到流放,他们先坐火车到内蒙的包头,再从包头坐汽车,大概半个月才到黄河边上的宁夏。

1956年,毛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气氛相对宽松和谐。这一切燃起了张贤亮对新时代期望,当时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了,是宁夏干部文化学校的语文教员,他写了一首诗叫做《大风歌》,来歌颂这个时代,副标题就是“赞美这个时代创造物质和文化的人”,而就是这首诗把他打入了人间地狱。

很快席卷全国的反右斗争开始了。这发表在西北的唯一的文学刊物《延河》上的一首小诗,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那时被《人民日报》批评,就基本上是定性了,所以运动一来,百分之百地把他划为右派,判3年劳教,地点在贺兰山下的一个劳改农场,后来叫西湖农场。从死人堆里爬出来

3年劳教结束之后,给他定性为群专人员,属于监管劳动。他被分到离这个劳改农场大概40华里的南梁农场。这时恰恰赶上大饥荒,人们饿得走不动,大量地死人。睡在屋里一个炕上的两个人,早上一睁眼起来,一摸,另外一个身体凉了,然后就抬走。张贤亮说,他有一天就坐在农场的土坯墙根底下晒太阳,在那儿看书,突然他脑袋一歪就饿晕过去了。人们以为他死了,就把他与死人一起扔到停尸房。到下半夜,他醒过来一看,满屋子死人,他挣扎着从屋里爬到门口,西北的门和其他地方的门不太一样,开门需要抬一下,才能从屋里出来。他就拼命地爬到门底下,把那个门抬倒了,才被人发现。他总算从死人堆里给救出来了。

大难不死的张贤亮并没有迎来后福,那个时代的所有经历他都经历了。从1958年到1978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张贤亮始终没有摆脱被关押的命运。他自己有一个比喻,“那个时候,每一次运动来,都要抓一个人,没死没活地折腾你,不像拿刀子割肉,而是像拿锯子锯肉那样难受”,那是精神上的难受。一直熬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开始普遍地给右派平反、摘帽子。一些文化文艺界的人物都得到了平反,比如王蒙、刘冰雁、刘绍棠等。可张贤亮不但没平反,还升级为反革命分子。

他没别的办法,唯一的本事就是写,他觉得那时文化相对宽松了,就四处投稿,他的一篇小说投到第三次的时候,转机出现了。这篇小说就是后来被谢晋拍成了电影的《老人与狗》。这篇小说出来以后有反响,引起了当时宁夏主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陈斌的重视。他说张贤亮是什么人啊?小说写的不错,你们下面查一查。后来公安局、检察院就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组,去干部文化学校查他的档案。他们发现,加在他身上的很多罪名,都是历次运动中反复弄的,实际上他就是一个右派,可是右派摘帽子平反,人家不给他摘帽,说他的帽子太多。把这段历史查清楚以后,1979年9月,他彻底被平反了,回原来的学校教书。

从此以后,他的小说创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写知识分子的没落、写劳改生活,写大饥荒时候人们的饥饿,写知识分子心里的损伤。这些在当年的思想启蒙运动中确实开了先河。

张贤亮作为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地位确立了。

机遇又被他抓住了

1993年,机遇又让张贤亮给抓住了。这年中央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只能算是过渡性的政策,有其历史局限性和危害性。当时要求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办三产,这个政策延续了不到两年,政企就脱钩了,政府不能办企业了。中国的事情就是上行下效,当时张贤亮是宁夏文联的主席,文联怎么办企业?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办企业都有资源,文联没有资源,几个酸臭文人,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怎么办?这时张贤亮就想起来了一件事情,几年前有个导演叫张军钊。要拍一个电影叫《一个和八个》,是郭小川的作品,他一路选景,要找一个特荒凉的场景,最后找到宁夏,问到了文联。张贤亮跟他说,贺兰山下有一个地方,他当年去过,估计能够满足要求。后来文联干部就带着张军钊去了,一去就选定地方,正是他要的那种感觉。张军钊在那个地方拍了《一个和八个》,电影的总摄影师就是张艺谋。

这件事对张贤亮触动很大,他由此就想,那地方是不是可以办一个影视基地?他想起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1962年大饥荒以后,他刚结束劳改,被安排在南梁农场。当时的书记一看,这么一个戴眼镜、骨肉如柴的男人,没有劳动能力,无法给他安排工作,就让他去看菜窖。西北冬天没有蔬菜,都是在地下挖一个坑,储存冬天吃的蔬菜,比如白菜、萝卜、土豆。但那个农场是公有制,蔬菜老被人偷,得有个人看着,书记就安排张贤亮去了。那时人们都没吃的,别人偷,他也得偷,他监守自盗,倒是遂了心愿。他弄个盆,既当饭盆、脸盆也是洗脚盆,每天在那儿熬菜吃,时间一长白菜也吃得恶心了。因为没盐,他就想办法弄盐。他问场长什么地方有盐,他说你出了场部一直往南走,会发现有个地方有集市,那里可以换盐。他那天早上还没吃早饭就在贺兰山下走了一上午,突然,远远地看见在荒漠和鹅卵石沙砾之中,突兀地出现两个巨大的土城堡。那个土城堡和周围的土地都呈现出了黄色,光线一照,有一种别样的震撼和辉煌。顿时觉得这个土城堡就跟他的命运一样,衰而不败,破而不坏。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作家,才能够发现那块贫瘠土地上的古堡的美学价值。他进城堡一看,这哪是什么集市!就是十几户当地的放羊农户,在里面摆几个堆,摆点破芹菜萝卜什么的,但也换盐巴,特粗的那种,里面有亚硝酸,是有毒的。他不管那么多,弄了点特别便宜的就回去。

就因为这次赶集的经历,让那两个土堡景观在他心里挥之不去,研究之后他发现,这个土堡是明代的戍边城堡,当时在贺兰山下建了两百多座,乾隆年间,由于地震倒塌过,后来复修了,和我们看到的土长城的城堡的价值都是一样的。张军钊拍完《一个和八个》以后,张艺谋拍《红高粱》也选择了那个地方。张贤亮就有更大的自信心了,但文联没有钱办,向银行借钱必须得有抵押,文联也没有抵押。文联里最有钱的就是张贤亮了,当时他的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发行,积攒了大量的外汇,他就拿着全部外汇到银行抵押了78万。有了钱,他把那块地方以文联的名义包下来,但资产投入是张贤亮个人的。

另一种人生模式

自此以后,张贤亮的人生进入另外一种模式,他一边创作一边营造西部最大的文化旅游景点——西部影视城。影视城的建造完全是按照一个文人对商品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去做的。他办影视城期间,前后有许多部电影在那儿拍,大家熟悉的《新龙门客栈》、《双旗镇刀客》、《关中刀客》、《大话西游》、《牧马人》、《黄河谣》等都是在西部影视城拍的。

这个过程中,张贤亮很聪明,他没有让西部影视城成为单一拍摄电影的场所。那么多电影电视剧组到这儿拍,他不收费,而是免费利用他们做的设计。比如,有个英国人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都督府。但电影剧组怎么简单怎么来,用的材料全部是三合板、纸板,拍完电影就走了。但张贤亮就按照他们留下了图纸和样板,让工人把它做实,这样就把物质文化遗产给保留下来了。

在这十几年中,张贤亮最后通过一个活动,把影视城事业推到顶峰。1999年,影视城承办了中国最重要的电影节—金鸡百花奖的颁奖仪式。他把中国电影重要的特殊时期的人物全部邀请来,在这个电影节上,他写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中国的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张贤亮文联城堡
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
安顺文联宝安文联 联姻共促两地文艺繁荣
魔逗城堡
不听课的尊重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
扶贫
大城堡
魔逗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