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中国杂技走向世界

2009-04-08路长青

时代人物 2009年1期
关键词:杂技团杂技艺术

路长青

辉煌瞬间

2004年1月18日晚,蒙特卡洛第28届国际杂技节。摩纳哥王室全体成员雍容华贵,缓缓步人贵宾包厢。演出大厅看台上座无虚席。

本次杂技节,是历次比赛参赛国最多、节目水平最高的一次,但没有中国评委。令人更感意外的是,俄罗斯马戏团的表演恰巧排在中国杂技团前面。行内人知道,大牌节目之后的节目最难演,如果没有超常发挥,就只有充当配角的份儿。也就是这个俄罗斯马戏团,前不久刚刚在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上拿走了金奖。

俄罗斯马戏团表演的大跳板,是该国传统保留节目,在世界上也是最棒的。它气势恢宏、惊心动魄、高潮迭起,观众的掌声、欢呼声和尖叫声,不绝于耳。

相对于俄罗斯马戏团的大气势,中国杂技团《十三人顶碗》显得有些单薄。但是,中国演员很快就用自己的表演证明:我们才是最棒的!好多动作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新奇得令人瞠目结舌,惊险得令人忘记了惊叫。整个节目让人在紧张得几乎窒息的同时,又充分欣赏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美感。

演出大厅沸腾了!当中国杂技团的小演员们做完最后一组动作,摩洛哥国王激动地站了起来,所有王室成员也一起站起来了,频频向中国演员鼓掌致意。这是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创办30年来,摩洛哥王室全体成员第二次为一个节目起立鼓掌。中国演员一连谢了8次幕,都未能使观众的情绪平静下来。

“金小丑”奖理所当然地收归中国杂技团囊中。这也是中国杂技团54年来首次获此殊荣!

最高荣誉在手的那一刻,一位端庄秀丽的中年女性哭成了泪人。演员们情不自禁地把她一次次高高抛起,高喊着“金小丑!金小丑!”“孙妈妈,我们爱您!”

这位和“金小丑”紧紧连在一起的“孙妈妈”,就是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团常务副团长孙力力。自1995年至今的12年间,孙力力为中国杂技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在国际国内获得金奖的演员就有71位,先后共夺得金牌38枚,成为杂技界遐迩闻名的金奖专业户,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界都堪称奇迹。

严师慈母

孙力力出身于艺术世家,8岁登台演出,十几岁成名。1995年,45岁的孙力力在杂技表演艺术上依然活力四射,她表演的“蝶恋花——花坛”杂技节目,一举夺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狮奖”。

就在这一年,杂技团分给了她一个任务:到中国杂技团新创建的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抓教学、带学员。团长的理由简单而沉重:“中国杂技团自1950年成立以来,还没拿到多少有影响的奖牌,作为‘国字号的中国杂技团,奖牌里没有金小丑奖,又怎能服众?你的任务就是为咱们团培养后备力量,同时还要抓几个金牌节目,最好……”团长没敢说出“把金小丑奖拿来”这句话。

就这样,孙力力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由当红明星变成了老师。

学校设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连院墙都没有。野草有一人多高,经常有蛇出没。一排破房子里,除了床铺和一些生活用具,什么道具都没有。孙力力听说—位小学员的父亲会做木活,就硬着头皮把人家请了来,一气做了50条板凳,作为学校最初的训练道具。

60多个孩子,大的10岁,最小的只有5岁。正规、严格的基础训练刚刚开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哭鼻子了,不少孩子还闹着要回家。年龄大点的孩子可以做思想工作,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也只能以哄为主。她亲切地对孩子们说:练功就是要练出超越常人的东西,比如。你的腿一定要比普通人踢得高,劈叉一定要比普通人劈得直,否则也就不叫艺术了。艺术本身就是和苦、难联系在一起的,吃不得苦、经不得难,也就搞不成艺术。

渐渐,孩子们的思想稳定了下来,常常是一边哭一边练。有时候,她劝孩子们歇会儿,孩子们则用她常说的话说“练功得趁小哇,大了想练就练不成了”。

除了要求苦练,孙力力特别注重因人施教,谁适合练什么就练什么,这是因为,孩子们练自己感兴趣和最适合自己的,必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一个演员拿下一个节目需要三四年,现在一年就可以练好,并且一个人最少可练三四个节目。

为了提高杂技的观赏性,孙力力一反单纯练杂技的老路子。把舞蹈、武术、音乐、戏曲、表演等因素也融汇进来,甚至还让孩子们上化妆课。

孙力力还鼓励学员们进行二度创作,让杂技节目具有天人合一的美感,让个体的生命体验在杂技这一艺术瑰宝中激情演绎。

在教学中,孙力力呕心沥血,在关照孩子日常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如同母亲。这年“六一”前夕,春夏衣服换季,孙力力花掉自己1000多块钱,为60多个孩子买了小背心、小裤衩和小裙子。学校的第一个冬天,燃料严重不足,孙力力又为每个孩子买了一件军大衣。孩子们此时背地里已改口称孙老师为“孙妈”。

孙力力最怕孩子们生病。因为学校地处郊外,附近连一所医院都没有。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个6岁的孩子肚子疼得满床打滚,她抱起这个孩子就走。那时,这一带都是土路,偶有货运车辆经过,又不肯停下。孙力力急了,索性坐在土路中间拦车。后来,一位好心的司机直接把孙力力和孩子送到了医院。医生说:“这孩子息的是肠梗阻,幸亏送来及时,再晚送来40分钟就没命了。”

为了这群孩子,1995年整整一年,孙力力没回一次家。

精益求精

随着孩子们的不断进步,抓金牌节目就成了孙力力的当务之急。

孙力力抓金牌节目最突出的一个字,就是“严”。严得令孩子一提起就害怕,令她自己一想起来就想哭。有一次,市有关领导来选节目,音乐刚响。她的泪水就“哗”地流了出来。她心疼孩子啊!但搞艺术,从来就是这样残酷!

有一次练完功后,孙力力发现一位学员趴地上不起来,忙问怎么了,回答说:“孙老师,我累得都上不了楼了。”孙力力就鼓励他说:“这恰恰说明,我们离成功不远了,再挺一挺吧,孩子。”

这位学员最终挺住了,并在日后成了团里的骨干。

有位学员翻跟头总是到不了最佳状态,问孙力力“怎么办”,孙力力说:“别人每天翻30个跟头,你就翻50个。”这位学员按要求做了。还是达不到要求。孙力力就让她每天翻100个;100个还不行,就又加到了200个、400个。等这位学员每天翻到800个跟头时,自己的动作已经近乎完美了。

凭着勇于吃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孙力力硬是为中国杂技团“抠”出了一个又一个新颖别致、颇有影响的节目。每年都能在国际国内拿几块金牌。

2003年初。中国杂技团的《转架软钢丝》节目一举夺得第二十四届法国明日杂技节少儿组第一名,并以超出成人组第一名41分的成绩获得本届杂技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这时候,中国杂技团全团上下心底里藏着的那把火也猛然燃烧起来了:向“金小丑”冲击的时候到了!

2003年2月,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向中国杂技团发出了邀请函,让其于2004年1月参加比赛。中国杂技团经

过反复讨论研究,由孙力力主抓参赛节目,而这个节目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顶碗》。这一次的“顶碗”将是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它的名字是《十三人顶碗》。

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许多优秀节目的磨练需要几年,而《十三人顶碗》这个节目的训练时间只有10个月!

练了两个多月之后,大家一致看好这个节目。2003年4月,孙力力满怀信心地把这个带到了韩国。演出那天,孙力力特地坐在观众席上来感受。这个节目一出场,就立即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但凭直感,孙力力觉得这个节目还是不足以撼动那个“金小丑”。因为,现在这个节目虽然很好看。高难动作也有不少,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还不够震撼,还不具有让观众如痴如狂的那种艺术感染力。

为把气氛充分地挑起来,孙力力和李根喜老师又设计了“偷梁换柱”这组动作,以求达到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的效果,但其难度比“轿子抛接四节”还要大。

时间又过去了三个月,这组动作也完成了。但孙力力感到,即便这样,这个节目也没有获取“金小丑”奖的绝对把握,因为这个节目目前最大的缺陷是,没有高水准的艺术包装和艺术处理。在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它是技术分为10分,艺术分也为10分,两者是持平的,技术再好,如果艺术性不够,必然就会影响得分。

在此情况下,孙力力请来了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大型舞蹈《千手观音》的编导张继刚。经过他的精心编排,《十三人顶碗》的七组动作被融入到了时长8分钟的舞蹈中。最终,一个具有东方神秘色彩而又与世界审美价值相符合的杂技艺术作品就这样被定格了下来。

顶峰冲刺

2003年12月底,孙力力带着《十三人顶碗》节目组雄心勃勃地来到了法国。

就在即将比赛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演员阿福在去往训练场的路上突然肚子疼得要命。孙力力带他去附近医院一检查,患得居然是肠梗阻。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福是顶碗节目中8个“底座”之一,是缺一不可的角色,他若不能参加,也就等于中国杂技团要退出比赛。孙力力央求医生,能不能采取药物治疗,不开刀。

医生说:不行,根据仪器检查的结果,必须开刀,现在已在做手术前的准备了。孙力力明白,阿福只要手术,这次比赛就一点希望都没了。

孙力力给国内打电话征求意见。李团长说:“人都没命了,还能比赛吗?”

她又去征求驻法使馆的意见,答复是:“人是第一位的,这玩笑可开不得。”

孙力力便和医生商量:“可以用最好的药和最好的治疗,实在不行再手术可以吗?”孙力力话里还有一层意思:开刀对孩子的将来也不好。

医生脸带愠色:“你是不是怕花钱,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免费为这个孩子做手术。”他还问孙力力:“假如他是你的儿子,你会这样吗?”

孙力力感到人格受到侮辱,尽管对方也是好意。

委屈至极的孙力力就把排练这个节目的全部经过讲给这位医生听。

孙力力声泪俱下,一气讲了一个多小时,那位医生早已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擦去眼中的泪水说:“走,我们一起去病房,听听病人的感受。”

当时,阿福感觉自己一点都不疼了,并想马上投入训练。

医生说:“祝贺你,孙女士,你终于胜利了!但病人还得过三关。”

“哪三关?”

“先让他喝水,如没有异常反应,再让他喝稀粥,如感觉良好,再让吃肉末。闯过这三关之后。才能参加训练和比赛。”

第二天晚上,评委席上的孙力力往台下一看,发现阿福正坐在观众席上向她频频招手。几天后的那个夜晚,孙力力的这群孩子精神抖擞、充满必胜信心地来到了国际顶级赛场,随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无比精彩的一幕。

永无止境

载誉归来,孙力力没有太久地沉醉,而是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干劲投入到杂技艺术新的探索之中。时隔一年,孙力力带领创排的杂技节目《俏花旦一集体空竹》,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技艺,先是在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获得“黄鹤奖”,随后又在法国明日国际杂技比赛中再次荣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

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俏花旦一集体空竹》再次在亿万观众中引起巨大轰动,并一举荣获戏曲、曲艺及其他类节目一等奖。

2007年9月,由孙力力创意、由3名小学员表演的杂技节目《探梦·蹦拐顶技》,在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马戏比赛中,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金奖。

这是中国杂技团在连续获得世界魔术、杂技、马戏赛场“金魔棒”、“金小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等大奖之后,又一次站在国际赛场最高领奖台。

金奖在手,孙力力禁不住再次热泪盈眶。她除了为自己的孩子们由衷高兴和骄傲,最迫切的愿望只有两个字:回家!

这么多年来,她对亲人们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早在2002年,孙力力远在东北的老母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腰、腿几处骨折,伤势严重。但当时学校有出国演出任务,她强忍泪水工作,直到出国的那些孩子安全登机,她才急急忙忙地赶回老家。然而,她在母亲身边只待了两天,就告别母亲回到了单位。

2004年,孙力力的母亲和婆婆先后息了脑梗塞,生活上均不能自理。在此情况下,孙力力依然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分别为两位老人每人雇了2名保姆,代自己照顾。

眼下,孙力力的最大愿望是:尽快把手下这150名学员带出来,让他们在杂技园地里争奇斗艳、散发芬芳,为中国杂技团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

猜你喜欢

杂技团杂技艺术
高空杂技
空中杂技师
李广玉 把杂技带到深圳的人
杂技团里的小精灵
纸的艺术
“冰凤凰”的涅槃之旅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