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闽东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09-04-05涂维亮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闽东茶业产业化

涂维亮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福建闽东茶叶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涂维亮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闽东茶业产业化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但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分析了闽东茶业产业化的建设中存在的产品质量、名牌效应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在当前进一步发展闽东茶业产业化需组织茶业产业集团化和集群,培育茶业产业市场等发展措施。

茶业;产业化;集团化

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不变的目标,闽东茶业产业化的发展,它不仅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且能不断满足社会对高质量、高品位生活的追求,以及健康、绿色、环保的需要。

1 闽东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闽东茶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闽东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优势。一是地理自然条件优越。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据气象资料统计显示:全区年平均气温在17.4 ℃~19.3 ℃之间,日照时数1 700~1 900 h,年总降雨量为1 506~2 070 mm。全区依山面海,以丘陵山地为主,间以河谷和海滨狭长小平原。土地面积129.1万hm2,其中山地面积占80.2%;山地土壤大部分属厚层红壤、砖红壤;局部属黄壤、紫色土和森林土,土层厚深一般在1 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2.0%之间,是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是茶树品种资源丰富。闽东是一个老茶区,富有茶树品种资源,主要良种有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其中福鼎大白茶被列为全国推荐的30个茶树良种的标准种。三是产茶历史悠久。资料记载,闽东早在唐代就广泛种茶和销售。目前,闽东所辖宁德、福鼎、福安、古田等9个县(市)普遍种茶,现主产绿茶、花茶、白茶、红茶和少量的乌龙茶等名特优产品。

1.2 茶叶产业已经形成闽东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茶叶是闽东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共有茶园面积5.3万hm2,产量4.81万t,面积产量占全省1/3,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闽东九个县(市、区)中,茶园面积在0.7万hm2以上的县市有3个,其中福安市茶园面积达到2万hm2,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约有70.0%农户,12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4],茶叶已成为闽东农村奔小康、农民增收的一条主要途径。

1.3 茶叶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通过整合重组,闽东茶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产业的格局较为稳定,产业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一是培育了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4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厅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如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福安市城湖茶叶有限公司、福鼎天鹤茶叶有限公司等;二是发展了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已有茶叶加工企业1 140多家,年加工各类精制茶3.40万t;三是营销网络初步形成。全市已在全国各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贸易公司等共1 000多家,还在北京、上海创办了“京鼎隆”、“大统路”、“大不同天山茶城”等茶叶批发市场,拓展了闽东茶叶的市场空间,已经形成了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1.4 茶业产业化无公害茶叶建设步伐加快

闽东无公害茶园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有3个县(市)先后成立了4个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强化了茶叶产品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已有19个茶叶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2 664.1万hm2;有“双芽”等16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1 333.3 hm2;有福安市天香茶叶有限公司等19个茶叶企业393.3 hm2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年茶叶产品农残抽查合格率达93%。

1.5 茶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闽东茶业产业化的发展,茶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加之近几年对茶叶生产的重视,闽东各县(市、区)及重点乡镇加快了名优茶的开发,无性良种普及率达到92.0%,远高于全国26.0%的平均水平。选育了11个国优良种和19个省优良种,全面推广应用短穗扦插无性繁殖技术,年培育茶树苗木达1.5亿株,为广大茶区结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良种;制定了“天山绿茶”、“坦洋工夫红茶”等一批茶叶的生产技术标准,提高了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1]。同时,闽东茶业产业化系统内部的管理日益完善和科学,基本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利益体,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协作能力大大增强,利益分配机制也更加合理。

2 闽东茶叶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化生产的茶叶种植品种结构和茶类结构不合理

目前闽东茶叶年产量4.4万t,其中绿茶占98.0%,而红茶、乌龙茶、其他茶分别只占1.1%、0.3%、0.4%[2],茶园种植面积5.3万hm2,茶区现有茶树品种多达31种,但主栽品种福云六号、七号的种植面积却高达2.3万hm2,占茶园面积的50.0%以上,其中仅 “福云六号”的种植面积有的县(市)就达到50.5%,周宁县达94.1%,寿宁县达90.9%,出现供过于求,茶叶积压太多,难以销售;同时闽东茶叶长期以生产绿茶、茉莉花茶为主,而市场热销的乌龙茶、白茶、特种茶等生产较少。由于茶类结构和品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闽东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影响了产业化的总体经济效益。

2.2 茶叶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闽东有茶叶生产企业1 140多家,其中有4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厅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但由于闽东茶叶基地大部分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整合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组织;加上茶叶加工企业大部分规模小、厂房设备简陋、管理落后、科技水平低,造成了对现在优质茶资源的浪费,难以与龙头企业形成合力,分散了产业化的整体性,影响了产业化的做大做强;产业化经营销售网点虽多但大部分都资金不足,难以整合成市场覆盖面广、消费群体多的经营销售系统来提高闽东茶叶产业化市场竞争力。

2.3 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差,通过QS认证的少

目前闽东地区的1 14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中通过QS论证的茶叶企业仅有15家,多数企业资金投入少,生产规模小,且以茶叶初制厂为主,除中型的茶叶精制厂外,大部分茶叶初制厂加工环境卫生差。调查的15个茶叶加工厂中抖筛、圆筛、平圆筛、拣梗机共187台,约75.0%都是陈旧的五、六十年代的机械,使加工出厂的茶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3],而且近年来闽东茶叶掺杂掺假等问题还时有发生,影响了闽东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质量形象。

2.4 产业化的主导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

近年来闽东茶叶涌现了许多的品牌,如“第三届全国茉莉花茶质量评比会”的评比中,闽东茶叶荣获绿茶、红茶、茉莉花茶“茶王”3个,获得省、部优产品就达200多个,但都没有整合成市场覆盖面广、消费群体多的知名品牌和产业化的主导产品。更为严重的是,各品牌企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能形成凝聚力,没有市场竞争优势。

2.5 产业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闽东各县(市)、乡镇虽有机构,但缺乏经费和管理机制,管理职能难以发挥,形同虚设,造成管理失控[4]。一是盲目办厂、重复办厂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粗制滥造,茶叶质量下降;三是投入少,职能部门作用难于发挥,科技推广滞后。还有检测手段弱化,监督机制不力,以及管理、服务机构在转制过程中出现许多不适应等问题。

2.6 产业化管理和科技队伍薄弱,人才缺乏

首先是茶叶企业多,但真正能统领闽东茶叶的战略型企业家少,产业化龙头企业少,龙头效应不明显。同时,闽东现有茶业科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市县茶叶技术推广部门仅有技术人员36人,乡镇一级基本无人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科技人员年龄、知识严重老化,平均年龄46岁,其中55岁以上的占43.2%,50岁以上的占51.8%,而30岁以下的仅占5.3%,人才断层问题也十分突出。

3 闽东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3.1 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茶业品种结构

闽东茶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加快高香型绿茶品种和绿茶兼用品种的选育、引进与示范推广。对现有的 “福云6号”品种进行改造,重点推广“福鼎大毫”、“元宵茶”、“龙井茶”等绿茶优良品种,以及近年选育的“丹桂”、“黄观音”等高香乌龙茶新品种。在茶类结构调整中,逐步形成以绿茶为主的多茶类生产格局,适当降低绿茶生产,提高红、白茶及乌龙茶的生产,同时各重点产茶乡镇要加大名优茶开发力度,使名优茶的比例逐步提高。还要在不同的市、县、乡按地貌和当地条件,合理布局茶生产的品种和规模。

3.2 加强品牌建设,发挥名牌效应

一是要集优势举全力推茶叶产业化主打品牌。针对闽东茶叶品牌杂乱,拓展市场的空间有限的特点,要从发展战略和地域特色出发,加快品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闽东众多的茶叶品牌统一到“坦洋”、“太姥山”、“天山”3个主打品牌上来;二是依靠科技争创名牌。把着眼点放在科技进步上,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名牌茶叶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力度。在包装设计上要力求精美有特色,以吸引客户,还要全方位进行宣传,如印刷宣传册,开设专门展柜,在公交道路旁竖立广告牌,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广告宣传等。

3.3 发展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传统的茶产业升级

闽东茶区自1960年开始引入机械制茶乃至现在的茶园机耕和机采茶叶,机械化程度逐步得以提高,然而茶叶深加工、综合利用确相对滞后。所以,要依靠科技,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开展茶叶深、精加工,开发有地区特色的袋泡茶、茶饮料、茶保健品,还可以开发茶牙膏、茶洗面奶、茶洗洁精等;在茶叶的综合利用上,可以晒干茶渣制成熏香或其也用途,从而充分利用茶叶资源。

3.4 组建闽东茶业产业化集团

闽东的区域特色优势有利于对外树立产品品牌形象,且各茶类、花色各有千秋,互补性强。要充分利用发展产业化的契机,发挥各县、市茶叶协会的作用,解决各茶叶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各自为政,产品规格不统一,无序低价竞争等行业问题。选择宁德、福安、福鼎等地实力较大的企业,加快茶叶企业整合重组,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组建闽东茶业集团,实行产业化经营,更有利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以实力较强的茶叶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茶叶生产基地及千家万户茶农,使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形成紧密协作型利益共同体。

3.5 政府和主管部门应予支持,加强宏观指导

一要把茶业产业摆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搞好发展规划,配套相关产业政策;二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闽东的茶人、茶事、茶文化,享誉海内外;三要继续举办茶文化节、茶博会,不断提高闽东茶叶知名度;四要创办生态观光茶园,发展新兴的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推动闽东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3.6 加强茶叶产业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水平

一要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和茶叶生产技术员的培训,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和茶叶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队伍;二要开展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三要加强茶树优质高效品种的繁育推广以及品种的保护和提纯,加强对茶叶病虫害消长规律的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茶叶病虫测报网络;四要推广应用茶园机采技术,提高采摘工效,有效解决采工不足、采摘费用高等问题,提高种茶的经济效益;五要推广应用先进的制茶设备,鼓励茶叶加工企业使用最新技术成果。

[1]田智仁,徐雪云.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产业效益 [J].茶业通报,2007,(6):30~32.

[2]余根平,陈振平.闽东茶叶产业发展的财政对策 [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11):15~17.

[3]陈 巧.闽东茶叶企业应对“QS”认证初探 [J].福建质量信息,2006,(8):23~24.

[4]张居德.做强做大闽东茶业确保茶业持续健康发展 [J].福建茶叶,2006,(12):9~11.

F326.12

A

1673-1409(2009)02-S090-03

10.3969/j.issn.1673-1409(S).2009.02.026

2009-04-05

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4Z010)

涂维亮(1965-),男,湖北荆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管理.

猜你喜欢

闽东茶业产业化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贵州茶业大事记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