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 本土化还不够

2009-04-03

环球时报 2009-04-03
关键词:中国制造欧洲人本土化

青 木

近来最热门的话题,不外乎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该怎样转型?尤其对于出口为主的中国企业,海外代工减少,各国保护主义条款增多,转型就意味着生存。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制造”要继续走出去,关键要在“产品本土化”上做文章。

近年来,欧洲兴起健康食品,源自东方的大米、茶叶、调料等也摆上了德国超市。前两天,笔者在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雷阿尔购物,发现50多个品牌的大米竟没有一种来自中国。后来问了超市经理,他说,中国大米“不合格”。这“不合格”可不是以前常被欧洲媒体爆料的中国食品农药超标等质量问题,而是中国大米不适合欧洲人食用。原来,来自中国的大米都是超过5公斤的大袋包装,而超市里卖的都是0.5公斤的纸盒包装,里面再分成四小份,每份用有机塑料袋装好。欧洲人做饭不淘米,更不用电饭锅,而是直接把这些袋装米放到水中煮或者在微波炉里蒸。

像这样的例子在欧洲还有很多:中国产的茶叶上不了柜台,因为欧洲人习惯喝袋泡茶,而中国产的都是原茶;中国的锅碗瓢盆也让欧洲人无可奈何,因为这些食具由于规格不同,无法放进洗碗机里洗……很显然,欧洲不是没有市场,可由于中国产品不够本土化,被来自其他国家的类似产品抢占了市场。还有的欧洲企业直接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再深加工一下,赚走了大头。一款在中国、东南亚甚至是美国热销的产品,却并不一定会在欧洲市场走俏。除了质量问题,中国企业应放更多的注意力在设计和当地的使用习惯上。

不过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像中国白色家电巨头海尔,1997年第一次参加德国科隆国际家电博览会时,只展示了几个品种的产品。而同时参展的其他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展出了大量设计独特、样式各异的家电产品。那一次经历让海尔认识到,国际化要从最基础的产品设计开始。现在他们不仅熟谙欧洲人的消费习惯,还研究他们的“未来消费趋势”,推出了台式冰箱、自然冷媒冰箱、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等绿色环保产品,夺得欧洲市场一席之地。

当然,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市场,这些市场应该被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同时,欧洲消费者的习惯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5年前欧洲个人笔记本电脑流行高端化,但金融危机后,廉价的小型笔记本风行。像台湾华硕电脑就成为这个领域的赢家。

要想做到本土化,中国企业必须对欧洲的顾客、企业情况都有非常详尽的了解。然后,制订一份明晰的市场分析报告,解答下列问题:同类产品是否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规格如何?需要什么技术条件?本公司产品在什么地区最有可能一炮打响?如何定价?怎么设计?以什么样的分量及包装投放市场?产品应达到何种质量等级?必须满足什么法律规定才能获得销售许可?等等。

也许,很多中国企业已习惯了“国际代工”,一时还无法适应“独立出击”。但是,与其“守株待兔”等国外客户上门,让别人垄断设计、技术和市场,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如果“中国制造”能在国外市场做到“本土化升级”,就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突围,迎来新的市场。▲(本文作者为旅德学者)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欧洲人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欧洲人复活节餐桌少了芦笋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