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需要文化更需要与市场兼得

2009-04-03

大众电影 2009年7期
关键词:陈凯歌樟柯世俗

禾 刀

2008年,全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总票房突破43亿元。在日前举行的电影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在肯定中国电影发展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电影里的文化都哪儿去了?为什么中国式大片里看不到文学的力量?”

越是纯粹的文化,越以抽象的思维与意境见长,影视技术则追求直观的展现。无论是文化还是影视技术,本质上都是沟通的一种载体。眼前的现实是,电影愈世俗,愈容易跨越不同文化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一方面捍卫着民族的脊梁,另一方面又往往是跨越民族差别的沟通障碍。

好莱坞影片并非不知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些年来他们没少翻拍莎翁作品但决不盲从,时代性的世俗化往往是改编的主攻方向,只因他们必须努力拓展票房市场。众所周知,好莱坞那些所向披靡的大片并不是以文化征服世界观众,而是借助于最通俗的人类文明伦理。他们明白,越是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即便引起一些观众的浓厚兴趣,但也会给更多观众制造理解的障碍。在票房才是硬道理的好莱坞电影工厂里,文化愈发像是一尊陪衬的道具。

有人可能会以《梅兰芳》印证文化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梅兰芳》被陈凯歌寄望为走出大片《无极》阴影的翻身之作,这部作品的主要基调是京剧,是梅派。但无论从演员清一色大腕化,还是剧情偏重感情的特征来看,经陈凯歌的化骨绵掌,文化其实已蜕变为爱情世俗的一块金字招牌。在这块招牌的背后,观众甚至可以清晰地察觉到,今天娱乐圈许多熟悉的趣闻。

贾樟柯的电影文化味浓,在国际上有很有声誉,但票房向来是最大的问题。对此,贾樟柯“觉得一部作品在文化上的作用和影响,并不能以它影响多少具体人来评价,有一百万人在观看和一万人在观看,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在文化上不能用数量来衡量”。抱着纯粹的文化心态,这是贾樟柯笑傲国际影坛的重要根基,但贾樟柯的不可复制性不仅仅在于他对文化的执著与独到的揣摩,也在于他背后源源不断的投资支撑。

若弃文化只图票房,电影中将会失去民族的脊梁;但若弃市场只谈文化,难免落得个形单影只的凄凉景象。一个贾樟柯可以坚守,但不可能有更多的贾樟柯都拥有这样的生存机遇。这并非就是鼓励电影弃文化而直奔世俗,而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影生产销售体系里,怎样尽可能发挥文化特长,做到文化与市场二者兼顾,怎样培育更多能够静下心来品尝更富文化味电影的观众,这较一味鼓励电影的文化味更有意义。毕竟,我们不能总是让那些文化味极浓的电影有口碑无市场,得了奖便送进库房以铁将军把门吧!

猜你喜欢

陈凯歌樟柯世俗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不愿向世俗投降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贾樟柯:走西方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