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履先对新四军的支持和援助

2009-04-01

党史纵览 2009年3期
关键词:黄桥陈毅新四军

小 卫

朱履先,原名朱先志,字履先,1884年农历五月七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

1901 年,朱履先以优异成绩取得官费留学的资格,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学习炮兵。期间,他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影响。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朱履先毕业回国,不久,被委任为清军南洋第九镇三十四标二营管带,驻地南京杨公井。

1911年11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第九镇的统制徐固卿决定起义响应。11月8日拂晓,朱履先被任命为前敌指挥官,率领起义部队由秣陵关出发,进攻南京城。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委任朱履先为陆军第二师师长,领中将衔,并亲授文虎章一枚。孙中山宣誓就职那一天,举行了中华民国首次阅兵式,朱履先被指定担任阅兵总指挥。后来,朱履先把身穿中将服的照片和文虎章悬挂黄桥家中,他的住宅由此得名“中将府”,一直留存至今。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连年兵戈。朱履先心伤意沮,终于带着迷惘和惆怅,解职归田。

1931年,朱履先受蒋介石之聘去南京军令部任职。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因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他又辞官而去。

汪精卫汉奸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后,几次派人到黄桥请朱履先“出山” , 准备委任他为“苏北委员长”和“江北招讨使”,后又要请他出任“和平军总司令”。朱履先嗤之以鼻,置之不理。

新四军东进抗日到达苏北后,朱履先与陈毅和新四军结下了深厚情谊,团结抗日,共赴国难,被传为佳话。

相见恨晚识陈毅

1940 年,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东进。7 月底,黄桥一解放,陈毅立即登“中将府”拜访朱履先。那时陈毅还不到40岁,朱履先已 56 岁,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陈毅和朱履先下棋的事,至今还被传为美谈。朱履先曾多次谈起当年首次对弈的情景:朱履先按棋家的规矩,请陈毅先出子,陈毅就来了个“兵三进一”。朱履先说,这着棋叫做“仙人指路”,它有两个意思:一是对主人的尊敬,二是看看对手的棋路。

交谈期间,陈毅向朱履先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介绍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实践经验,并讲述毛泽东《 论持久战 》和《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精辟论点。陈毅披肝沥胆的坦诚相待深深打动了朱履先。他对陈毅说:“抗战之初,何应钦邀我出山,共赴国难,我没有答应。因为单以我学的炮兵来说,英、美的每一门炮每天供应的炮弹是不计数的,日本每门炮每天供应的炮弹是1200 发,而中国只有200 发,这样悬殊的供应,必败无疑。我对于中国军队能抵抗日本没有信心。了解了《 论持久战 》后,才知道自己有唯武器论的看法。”共产党浴血奋战、抗御敌寇的事实,使朱履先对共产党的认识由朦胧而逐渐清晰,他和陈毅等领导相见恨晚。在此后频繁的交往中,陈毅也向朱履先谈到自己的经历及所作的诗篇——从《 梅岭三章》到丰岗战斗的“脱手斩得小楼兰”。朱履先曾当着许多客人的面说:“你这个人是不会死的。”陈毅笑问为什么,朱履先道:“你,‘犹领貔貅兵十万,手提宝剑斩阎罗,阎罗怎敢让你入境?”惹得满座大笑。

陈毅和新四军许多将领如粟裕、陈丕显、叶飞、管文蔚、惠浴宇、朱克靖、陈同生、许家屯等,都是中将府内不拘形迹的熟客。他们渊博丰富的知识、谦恭好学的精神、豁达大度的气概、爱国救民的炽热感情,使朱履先热血沸腾起来,他一扫多年的抑郁和悲观心情,兴奋地对陈毅说:“没见到你,我不认识共产党。自从你们来了,我才真正看到中国的前途,看到了光明!”

集资筹粮纾国难

新四军东进黄桥后,就全力投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但新四军刚到黄桥,立足未稳,军饷筹集一时困难,陈毅便找朱履先征求对于筹饷问题的意见。朱履先说:“这么多军队,如果没有粮饷来源,怎么能维持,怎么能打仗?国课钱粮是百姓对国家应尽的天责嘛!”朱履先向陈毅建议开征田赋。陈毅非常高兴,说:“此议仰仗履老了!”

过了几天,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黄桥中学“谦三堂”召集有地方士绅参加的开征抗日救国公粮动员大会,朱履先以黄桥首户身份首先发言:“中国所有的政党没有任何一个党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中国所有的军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像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样秋毫无犯!孟夫子说的‘王者之师不就是今天的新四军吗?如今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民抗日救国,也要吃饭穿衣,我们老百姓筹集军饷,支援新四军抗日,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首先保证如数将最好的粮食拿出来交公粮。”由于朱履先带头缴纳田赋,士绅们纷纷表示“唯履公马首是瞻”。会议顺利通过在通如靖泰地区征收公粮的议案,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物质基础。

1941 年初,新四军主力北上,黄桥被日军占领。朱履先突然接到朱克靖的通知,要他立即到乡下一个指定的村庄去。他赶到那里一看,原来陈毅、叶飞、朱克靖等人都在。陈毅向朱履先谈起国民党第三战区不承认新四军江北部队,致使这支部队和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经费无着,各项工作出现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特别是公粮一时征集不上,军民吃饭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时只好煮黄豆、绿豆当饭吃。陈毅用手比划着一个碗说:“有的新兵一顿要吃六碗饭,没有粮食我心疼啊!”

朱履先当即向陈毅表示:对于开辟根据地和政权建设中的困难,一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他回到黄桥后,以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很快筹集到 6 万元钱送给新四军。

黄桥决战共生死

在著名的黄桥决战前夕,朱履先以高昂的爱国热情,跟随陈毅、陈丕显、管文蔚四方奔走,宣传共产党的抗战政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联络苏北中上层士绅进行倒韩活动。

陈毅在争取江苏耆绅韩国钧前,郑重地告诉朱履先:“我们想争取韩紫石参加到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中来。”朱履先立即赞同,并主动写信给韩国钧,把陈毅的特使朱克靖介绍给他。

韩国钧,号紫石,江苏海安人,时年已 84 岁高龄。原在东北铁路上任职,辛亥革命胜利后通过朱履先帮忙,顺利回到江苏,民国11年起出任江苏省省长,是第一个“苏人治苏”的省长。

韩紫石与朱履先私谊甚深,曾多次探询朱履先对共产党的看法。一次,他直截了当地问朱履先:“你和共产党交往的时间比我长,你觉得陈毅、粟裕这些人怎么样?”

朱履先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从辛亥革命起追随孙中山,为的是立国兴邦,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党派像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陈毅、粟裕就是这样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子。”

朱履先的鲜明态度,对韩紫石最后坚定地站到共产党一边,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那时,苏鲁皖边游击总指挥部的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与朱履先都有多年旧谊。新四军东进后,韩德勤曾多次催逼二李进攻新四军。郭村一战失利,二李向朱履先请教如何办?朱履先说:“有了兵好当司令,兵打光了,总指挥也就没得了。你们不可为韩驱使轻举妄动,保存实力才是上策。”

黄桥决战前夕,朱履先受陈毅委托,致函二李,要他们随时制宜,严守中立,不要冒险。 1940年10月1日,韩德勤挥兵 3 万,向战斗人员不过 5000 的新四军根据地黄桥掩杀过来,黄桥决战终于拉开了序幕。陈毅、粟裕成竹在胸,运筹帷幄,韩顽一下子陷入困兽犹斗之境。在黄桥决战最激烈的时候,前线的新四军战士一天一夜没有吃上饭。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找朱履先商量,朱履先立即和管文蔚一起挨门逐户动员群众给新四军烧饭、做烧饼,做多少,怎么算钱,都作了具体安排。黄桥镇上大小商人和黎民百姓见朱履先亲自来请,便纷纷行动起来,并说:“三大人(因朱履先曾担任过孙中山的中将师长、南京城防司令和讲武堂长,黄桥人称他为‘三大人)都亲自出来了,我们哪有袖手旁观之理!”就这样,全黄桥几十家烧饼店赶做的烧饼和各家各户用饭锅摊的烧饼,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哎!

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呀多缴枪!

脍炙人口的《 黄桥烧饼歌 》,就在这火热的支前高潮中诞生了。10月6 日下午,朱履先在黄桥迎祥巷西首遇见了陈毅。此时仍有炮弹不断飞入黄桥。看见朱履先,陈毅着急地说:“老先生,你怎么在这个时候到处跑呀?”

朱履先说:“有你在黄桥,我怕什么?”

陈毅哈哈一笑:“你真不愧是位老军人!不过,这仗已到尾声。”说着,抽出一份军用地图,指点着告诉朱履先:今晚先吃掉三十三师,然后一、二、三纵一同吃掉八十九军军部和三四九旅,明晨再吃掉一一七师余部,“到明天上午,黄桥就听不见枪声了”。

果然,10 月 7 日上午,黄桥镇上听不见枪声了。国民党的少壮派后起之秀、留洋归国的独立六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韩德勤的前敌总指挥、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带着溃兵于黑夜中逃到挖尺沟边,连人带马一起跌入河中,横遭没顶;而那位中路主力前锋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在进攻黄桥前还写信给他的老师朱履先,说什么“攻下黄桥十拿九稳,请先生暂避他乡,免得炮弹无珠,玉石俱毁;待攻下黄桥再专程拜见先生”。可7 天后,朱履先却在陈毅指挥所门前与做了俘虏的孙启人“师生相见“。孙启人沮丧地说:“从前看戏,看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总慨叹项羽的无能。没想到今天我自己亲临其境,亲尝其味了。”至此,韩德勤的王牌军几乎全军覆没。

黄桥决战胜利不久,新四军在海安镇北召开第一次参政会。刘少奇、陈毅、粟裕、陈丕显、管文蔚、朱克靖、惠浴宇等都参加了会议,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讲演,朱履先当选为苏北参议会议长。

光荣入党托终生

1941年下半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黄桥已被日军占领。当时驻扎黄桥的是伪第三十七师,师长丁聚堂以前是朱履先的勤务兵,非常熟悉。丁请朱履先做他的参议。朱履先及时向苏中三地委书记叶飞和三专署专员朱克靖汇报,他们认为这对革命事业有好处,同意朱履先就任参议。这样,黄桥镇表面上由日伪军占领,而实际上抗日力量十分活跃。党在朱履先家中设立了城工部联络站,“中将府”成了党的“安全岛”。新四军同丁聚堂部常在这里进行联络、谈判,使丁部为我军所用。

日伪下乡“扫荡”捕获了我党政干部,三地委就立即将被捕人员名单通知朱履先,朱履先马上设法营救,一般都能救出来。一次,泰县县长汪海粟让泰县参议长徐观伯先生专程来黄桥找朱履先,告之日伪“扫荡”抓去一些泰县的重要干部。朱履先立刻奔走营救,没有几天,这些干部全部被放回。

1943 年,朱履先 60 岁时,由叶飞、朱克靖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烽火,不但激起朱履先的一腔爱国热血,而且使他在严峻的岁月中逐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的真理,把自己的一切与党和人民的命运维系在一起了。

1945 年冬,朱履先当选为鲁苏皖边区参议会副议长。不久,为了重点歼灭敌人,华中解放军作战略转移。粟裕率部北撤离开黄桥时,特向朱履先告别:“朱老,我们要走了,暂时没有人照顾你了,请你保重。”并将一把缴获的日本军刀赠送朱履先作纪念。朱履先因年过花甲,不能随部队转移,便隐蔽到乡下。当时苏中地区斗争形势险恶,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派重兵进行“清剿”、“会剿”、“驻剿”。朱履先不顾年老,毅然投身斗争之中。他曾手执短枪,和泰兴县县长张鹏举(后牺牲)等一起与国民党军作战。1947 年春天,朱履先在部队的护送下,越过蒋军封锁线,北撤到了东台、台北(现大丰县)等地。就在朱履先撤离泰兴后,敌一○二旅因没抓到朱履先,将朱履先新盖的 30 间房屋全部夷为平地,修筑碉堡。

生当衔环死结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朱履先处于极度的振奋和激动之中。他虽年事已高,仍然关心经济建设。那时,朱履先担任苏北行署副主任。对于土地改革、水利建设和征收田赋等工作,他经常下乡实地了解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苏南、苏北合并后,朱履先已有 70 高龄,并患严重的高血压,陈丕显、管文蔚、惠浴宇等曾劝朱履先“好好休息,颐养天年”,但朱履先不顾体弱多病,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在他担任江苏省抗美援朝分会主席时,因为忙碌,在一次接见外国代表团时中风倒下。后虽经医生奋力抢救,脱离了危险,但已瘫痪。粟裕知道后特赶来探望他。

1958年,朱履先的大儿子下放劳动前,前去向父亲辞别。那时,朱履先说话已很困难,他送了两句话给儿子:“子孙虽愚,马列主义不可不读。”“生当衔环,死作结草。”还将 1952 年陈毅偕张茜去扬州看望他时的合影,赠儿子作临别纪念。

1959 年初,朱履先久病不愈,与世长辞,终年 75 岁。

猜你喜欢

黄桥陈毅新四军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我的家乡
黄桥烧饼
又唱黄桥烧饼歌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