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宽窄巷子与张采芹故居

2009-04-01魏明生

文史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满城张大千巷子

魏明生

成都市的核心部位,东城根街的西面,历史上原为少城、后建“满城”的地方,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着三条古老的街道: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进入21世纪以来,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宽窄巷子经过三四年的修复打造,在第三个中国遗产日,以崭新形象向国内外开放。宽窄巷子陡然成了成都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人们不禁要问:宽窄巷子何以有如此魅力?

本是芙蓉城一座,

蓉城以内且分明;

皇城满城各东西,

三座城成一座城。

清人吴好山《成都竹枝词》对清代成都城作了真实写照。“蓉城”因五代时后蜀后主孟昶命百姓于城中遍种芙蓉而得雅号;“皇城”乃明代蜀王府,在今天府广场以北,后子门一带,“文革”中被炸毁建“万岁展览馆”;皇城以西即清代所建“满城”。满城的东墙与西墙分别沿今东城根街和同仁路南北延伸,南墙在今君平街、小南街一线,北墙在今八宝街、小北街一线。今同仁中路还保留了10余米满城的城墙遗迹;而以今长顺街为中轴的8条官街和42条兵甲胡同的轮廓犹存,走向清晰可辨。

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满城的目的,一是派兵驻防川省维持地方治安,二是作为进军西藏的后方基地。当年3000名清兵从这里开赴西藏之后,尚有1600名官兵在此长期驻扎。满城以四合院为主,每个庭园相距10多米,以胡同相通。满城作为军事重地,除了将军衙门、左司衙门、右司衙门等指挥机关以外,还有专供军需的仓库、兵工厂、养马场、骑射场等。5座城门均设盘查厅,另有卡子房和军营大卡,各街巷设有栅子,只供旗人出入,汉人不可越雷池一步。

满城同时又是旗人(清八旗官兵及随军眷属)世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旗人喜爱栽花植树,房前屋后有花圃、菜园,比住房面积大好几倍。满城内还办有学校、书院,教满文、汉语。满城里的旗人,完全是一种独立生活方式,与汉民不相往来。

1911年辛亥革命,封建帝制被推翻。随着八旗子弟陆续外迁,宽窄巷子的满蒙文化逐渐消失,代之以中西文化交融。西方的《圣经》说,下地狱的人多,道路宽宽的;上天堂的人少,道路窄窄的。于是,有人以此为依据,将原来的“兴仁胡同头条”、“兴仁胡同二条”分别改名为宽巷子、窄巷子。更有一位留洋归来的成都人,在宽巷子买下了一座八旗子弟的宅院,将本与街道平行的大门改为正南正北方向,同宽巷子成45度夹角;就连石匾上的宅名“恺庐”二字,也抛弃汉字认读传统,按照西文方式,从左向右排列。这说明成都早在20世纪初年就开始汉字认读形式的改革,比新中国文字改革要早半个世纪。

宽窄巷子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浸蚀,除了勉强修复的几家四合院以外,几乎看不到满蒙文化的踪迹了。据四川满蒙学会统计,如今生活在成都的满蒙后裔不下5000人,居住在宽窄巷子的,除了“恺庐”的主人达木尔·羊角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满蒙人了。宽窄巷子重新开街之后,满族后裔关升春在一个酒吧里举办“满文书法艺术展览”,最后还是没有找到落脚之地。不过,经过“修复”的宽窄巷子,除了部分改动较大的街区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保留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格局,也可说是为宽窄巷子留住了道根,体现了老成都的神韵。

而最能表现中国文化根柢和神韵的,能给人以艺术启迪的,非张采芹故居莫属。张采芹故居在宽巷子西段35号,门楣上方悬挂着“思贤庐”匾额。这是当今宽窄巷子最大方最靓丽的一块金字招牌。大门左边的“张采芹故居”刻石以及掩映在竹从中的《张采芹故居赋》(如图)都是在张采芹的入室弟子张礼先女士的张罗下完成的,最先到此瞻仰的是时已97岁高龄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金振声老先生,继后来此探问、采访、瞻仰、照相留念者,更不计其数,着实为宽窄巷子增添子不少光彩。

张采芹(1901-1984),原籍四川江津县,1925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川,任成都高师、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大专院校美术系教授,并创办四川女子美术学校,任教务长,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习与传授。中国画最讲究神韵,即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神气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神为“精神”,气为“气韵”。中国的文化精神,不离现象以言本体;中国的绘画,不离自然以言气韵。张采芹在我国传统花鸟画方面造诣极深,所画墨竹,老干新枝,心到笔随,晴雨风月,不拘一格,各极其妙,不仅状竹之貌,而且摄竹之神,虚心劲节,寄意无穷,技近于“道”,非可言传。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由上海金城美术工艺出版社出版了《采芹画集》、《采芹近墨》。张采芹于1934年移居宽巷子,1940年秋天,他在这里创作并举办《采芹画展》,以清新的“千竿”墨竹,使沉醉于花鸟之风中的成都画界为之震动。

新中国成立后,张采芹的画作先后参加四川省文化局举办的“四人画展”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举办的“四人画展”,均获好评。他的画作还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被推荐到国内外报刊发表,声名远播。1954年,文化部收购他的墨竹画送往日本展览。1979年,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出访英国,将他的《墨竹图》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现陈列于英国皇家博物馆。1981年,瑞典国王及皇后来华访问,通过外交部特约请他作《朱藤双燕图》,带回国内珍藏。

画如其人。自古以来,凡是有成就的中国画画家,总是首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晋人宗炳《明佛论》中说:“若老子与庄周之道,松乔列真之术,信可以洗心养身。”道家认为德美才是真正的美,正如庄子所说:“德将为汝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张采芹正是以这种“大美不言”的高尚品格,去凝聚、团结四川美术界。成都原有“蜀艺社”、“蓉社”、“成都美协”三个美术团体,张采芹是其中重要成员。他经过积极努力,促成三个团体合并成立“四川省美术协会”。张采芹当选为四川省美协常务理事,担任“总务”一职,人称四川美协的“大总管”。张采芹居住达10年之久的宽巷子,一直是美术界高手云集之地,傅抱石、徐悲鸿、吴作人、张善子、张大千等等艺坛大家,无一不是他的座上宾。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大批艺术人才撤退到大后方,四川成了全国文化艺术中心。张采芹在自身经济来源并不丰厚的情况下,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安排生活,筹划展览,运用美术宣传全民抗战,弘扬民族精神,为四川乃至全国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了极大贡献。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将自己在战乱中“冒着敌人的炮火”保存下来的一大批珍贵画卷如数奉献给国家,体现了他那“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弘”(《道德经》第七章)的人格魅力。

张采芹是巴蜀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享有画坛“三张”(张善子、张大千、张采芹)之一的美誉。他与著名画家张大千过从甚密,结成笔墨之交,深得大千感佩。身在台北的张大千,于生命最后阶段创作《海棠春睡图》,弥留之际嘱其女将此画转赠给张采芹先生作为永久的纪念。张大千在这幅画上题款写道:“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写呈采芹道兄赠留,老病缠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岁,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张大千对张采芹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张大千先生的情思与魂魄伴随着《海棠春睡图》回归,与张采芹的“墨竹”神韵交相辉映,折射到今天的宽窄巷子。这里没有留下张采芹的遗作或遗物,当年的建筑物也早已拆毁重建。但人们仍留连忘返,去探寻张采芹的艺术精神,怀念张采芹的人格风采。

作者:四川省老庄学会(成都)副会长

猜你喜欢

满城张大千巷子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吃货”张大千
满城尽是黄金果
作品五
游成都宽窄巷子(外一首)
我的最牛老爸
一湖山水满城诗
浪漫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