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学与休闲旅游

2009-04-01冯超颖

文史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灵渠民间文学九寨沟

罗 曲 冯超颖

“旅游”作为一个行业的专门术语的出现,在国外开始于19世纪中叶;在中国,如果从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设立“旅行部”算起,不过80年的时间。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行为,则应追溯到人类社会三次分工后出现的“商旅”生活。《逸周书·大匡》说周文王在当时的程(即今陕西咸阳东)时曾“告四方旅游”,其中有这样的语句:“津济道宿,所至如归。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旅游,使无滞。”虽然这里的旅游与现在的旅游,其内涵不完全一样,但从“使无滞”看,指人实现其空间的移动这点是没疑问的,在空间移动中有消费亦可想而知。所以从这条资料看,中国的旅游生活开始是很早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既然有旅游的生活行为存在,自然会有反映这种生活行为的文学出现。文字作为记录社会生活的书写符号系统,据目前所见的资料,在中国最多只有4000年。而在那漫长的无文字的历史里,不可能没有反映包括旅游生活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文学;只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书面创作。应该说,口头的民间文学创作乃是尚无文字符号应用系统之前的唯一创作方式,历史久远。笔者认为,不论专家们在现在的语境下如何去定义旅游文学,作为文学源头的民间文学,其中的一些门类或内容,它们最早与旅游生活产生联系,最早描述和宣传旅游资源,最早反映旅游生活,可称之为最早的“旅游文学”。文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运用于社会生活之后,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无条件学习和使用,口头创作仍是民间的文学创作方式。同时,从文学发展史看,就是有了学习运用文字的条件,口头创作仍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方式,民间文学仍是文学中的一大门类。因此,在进入文明史后,仍有不少属于“旅游文学”的民间文学产生和流传。反映旅游生活的民间文学,虽然与现在专家学者所界定的旅游文学的概念不大相符合,作品风格也不同于作家书面创作的“游记”之类,但如果因此而否认它与与旅游休闲的密切关系,不承认其中有旅游文学的成分,则是对我们先民历史的不敬,是对我们自己的先民所创造的文化的一种忽略,也是对现实客观事实的熟视无睹。

民间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和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在没有系统的文字书写符号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展示社会生活、抒发对乡土山川的热爱感情,认识和反映社会、记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或赞美、寄托各种美好愿望的最为重要的形式或工具;作为文学则是唯一的创作方式。所以,民间文学不但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性,而且与山川风物和历史上的旅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自然的的山川景色最先染上“人文”的色彩,使早先的旅游生活记录于民间文学之中。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与旅游自古以来就有着天然的关系。

在民间文学中,神话传说与旅游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旅游资源的视角看,神话传说是一种最富有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之一;从旅游文学的角度看,有相当一部分神话传说可视之为旅游文学。神话传说以历史上先民的一些生活现实为原型,以先民们特有的思维,钟山川之灵秀,赋造物以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将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投射到山川景物之中,并将山川景物拟人化,通过瑰丽的想象,借助人与神灵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来演绎人们心中的真善美,使作为自然的山、水、物有了“灵气”,和人类一样的生活,出现了有着山川风物的许多神话传说。由于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由于先民们特有的思维,使几乎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甚至有的溪流、石头、印痕,都有相应的神话或传说。特别是名山胜水,神话传说更是丰富而多彩。其中,有的还表现出“文化积层”的现象。比如,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在没有开展旅游业之前,已经不是一片“纯自然”之地,而早已凝结了当地藏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被赋予了美丽的神话传说,被染上人文的色彩。九寨沟之所以在四川率先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表现九寨沟神话传说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九寨沟最奇特、最迷人的风景是高山湖泊,当地俗称海子。关于这些海子的由来,有如是的传说:

古时山上有一位美丽的女神被魔鬼无理纠缠,另外一位男神见状急忙前来营救,以定身法将魔鬼定住在九寨沟外的悬崖上,至今该处仍被称为“魔鬼崖”。以后,男神与女神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男神将一面神镜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女神,女神不慎失手将镜失落地上成为碎片,形成了九寨沟的108个海子。现九寨沟东面有一座雪山叫女神山,西面有一座山叫男神山,据传说这两座山就是当年相恋的女神和男神的化身。

被外界的人认为“纯自然”的九寨沟,其实早已被藏族民间文学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就连一棵有特征的大树,也会被人们依物取形,随类赋彩,创作出有趣的传说。九寨沟最大的湖泊是长海,长约7公里,深达百米,海拔3000余米。近处危崖深林,吞波吐浪;远处冰山角峰互比高,银光耀眼。湖面波行闪光,湖底飞云影动,景象苍茫壮阔。在海子口屹立着一株古柏,一侧枝叶横伸,一侧光秃如削。当地藏族人称之为“老人柏”,并有如是的传说:从前有位老人与恶龙搏斗,一臂伤断,但终于将恶龙镇于海底。他化为柏树在海边守着。现冬季的海底每有巨响如雷之声,如恶龙悲哭,形成惊心动魄的“长海龙吟”。由于有断臂老人立于海边守着,恶龙无可奈何。

有关九寨沟的神话传说远不止于此。像九寨沟这样被人们最先以民间文学染上人文色彩,从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向往的美境,寄托愿望的所在之山水、景物实在太多。如云南大理点苍山的“望夫云”、“蝴蝶泉”,四川西昌的邛海,大凉山境内龙头山的“狐狸嘴”,各地的“乞子石”,等等。毫无疑问,这类神话传说不仅最先给自然的山水染上了人文的色彩,还成为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旅游资源起到宣传和促销作用。

此外,在构成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六个环节上,民间文学都表现出独特功能和魅力。比如,就“吃”中的饮料酒而言,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丰富多彩、趣味无穷的酒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人传统休闲生活中,自古就被人们视之为旅游的“伴侣”。历史上不少云游之士更是身不离装酒的葫芦,人们休闲时饮酒以“酒令”取乐。酒在旅游中有着很实际的功用:旅游者在旅游中喝少量的酒,能助兴提神,舒筋活血,交结朋友,还可以购来作为纪念品赠送亲友。在民间文学中,有关酒特别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名酒,其神话传说故事可谓是五彩缤纷。它们既是具有独特审美效应的文学作品,又是旅游的可贵人文资源,还有宣传促销旅游的特别作用。

比如,在名酒之乡的四川,流传有一个名酒《剑南春与玉妃泉》的传说,说很久以前,蜀王为了重建宫殿,伐木采石,派人到绵竹把武都山上的樟树砍伐光了。这样一来,生态失去平衡,水源遭到破坏。第二年绵竹大旱,溪水断流,河床干裂,禾苗焦枯,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百姓祭天祈雨,悲切万分,惊醒了原为贫苦出身,后为蜀王之妃却苦闷而死、眠于地下的玉妃。她走出石砌的墓门,来到鹿堂山头,缓缓揭下头上的凤冠,摘下冠上的四百颗珍珠,用双手捧着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一扬手向天上撒去。只见颗颗珍珠随风飘转,纷纷坠落,化为一道道清泉,像甘露滋润着久旱的大地,解救了乡亲们的苦难。乡亲们就把这些泉水命名为“玉妃溪”。(图一)后来,人们用这甘甜的玉妃溪酿制出优质曲酒“混料轩”。20世纪50年代,任教于四川大学的蜀中诗人庞石帚先生将之命名为“剑南春”。

这则传说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它从绵竹生活的土壤中生发出来,表现的是绵竹人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其次,说明了佳酿与水质的关系;在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又可以吸引游客,刺激游客购买旅游产品剑南春酒的欲望。

在民间文学与旅游的关系中,除了酒的神话传说外,还有关于茶以及名菜佳肴的神话传说,艺术美术以及建筑的神话传说,花木鸟兽的神话传说等。它们无一例外地提升了相关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使之增加了旅游的价值,从而也就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语言艺术,是民众智慧的结晶,群体意识的积淀,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集体性,作品的传播最为广泛,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集体性的审美心理依据,因而在休闲旅游中具有其他文学艺术门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种作用和价值在当今的旅游发展中,不断地被扩张和提升,使历史积淀的民众智慧结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成为吸引游客或者丰富游客旅游生活的一大要素;也是强化游客对所游之地产生良好印象,保持久远记忆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1981年,笔者在广西参加学术会期间游览灵渠,听过导游、讲解员讲述的修建灵渠的“三将军”的传说。其大意是:

秦始皇要在兴安开一条水渠,把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第一次修的渠,不是湘江水涨,灵渠水干,就是灵渠水多,湘江水少,修渠的负责人被杀头了。修渠的第二个负责人,从上游把十根木头放下来,流入湘江的是七根,流入灵渠的是三根。他就在这三七分的土方上修筑了铧嘴。可是洪水一来,过多的水涌进灵渠,毁堤成灾,于是这第二个负责人也被杀头了。被指派的第三个修渠负责人,经过考察发现:灵渠堤岸太低,但加高了又不稳固;问题是如何既能经常维持灵渠的一定水位,保证通航,又不会涨洪?后来他就在铧嘴尾部通向南北的江岸,砌了两道不高不矮的人字坝,叫做大小天平:平时可以拦水,洪水来时又可以泄流,从而解决了分水、通航、防洪的问题。第三个人获得成功之后,缅怀前人的功绩,觉得自己的成功都是以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基础的,功劳不能只归自己。前人为修渠积累了经验,反而被加罪问斩,自己活下来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就自刎而死了。人们把这三人合葬于灵渠岸边,后人尊称为“三将军”,把合葬墓称为“三将军墓”。

在灵渠的游览中,有关灵渠沿岸的自然风物传说很多。这些传说,不仅使自然物染上了人文的色彩,还使灵渠置于一种“文化的背景”之中,大大地提升了作为旅游资源的灵渠的文化品位,使游客能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民间文学,在现在的旅游业中作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很多旅游景区景点都编印了有关当地景区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作品集,向游客们销售;游客们也乐意购买,因为可以作为一种纪念品,通过“书游”可以帮助游客更加深刻地了解认识旅游点的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这类民间文学作品集实在太多,比如大足早在10年前就编辑出版了《大足石刻的传说》,乐山则在20多年前即编辑出版了《乐山风物传说》(图二),剑阁县也编辑出版有《剑门传说》……旅游的发展实践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在开展旅游之初,或者是单独印一本当地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集,作为宣传资料;或者是在介绍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材料中,列专栏用大量的篇幅登载当地的神话传说故事,有的还登载民歌。如四川彭州开展旅游之初,由中共彭州市委编印了一本资料集叫《可爱的彭州》。这类资料集有的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在特定的渠道散发或销售,其对旅游地的宣传促销的价值不可低估。作为历史文化研究,它们更是须臾不可缺的比较真实的材料。在各地开展旅游的过程中,除了出版或编印民间文学作品集外,还把有关民间文学作品编进导游词,如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东黄金旅游线导游词》中关于玄武湖、莫愁湖、试剑石等解说词,四川省旅游局编印的《四川导游》中有关彭祖山、泸沽湖的解说词。应当看到,它们作为民间文学作品的导游解说词,是对民间传说的提炼加工,而对有关游览对象的解说,未必是真的;但游客们却能够沉浸于由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所创造的特别的审美空间之中,对作品所述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而长久地回味不已,以至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罗 曲:西南民族大学(成都)教授、

历史文献学硕士点领衔导师

冯超颖: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灵渠民间文学九寨沟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灵渠颂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情满灵渠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