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作品阅读新题满分训练

2009-03-31崔登乾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克己儒家孔子

崔登乾

温馨提示:2009年江苏卷的《语文考试说明》,文学作品阅读增加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今年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以下一组训练,就是这样设计的。

下文内容我们在《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中读过,请联系所提到的“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对文中说法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复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2.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

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

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

3.联系春秋时代社会特点,说说你认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处处碰壁的原因。

4.结合你对五四时期作品的了解,你认为五四运动为什么要“砸烂孔家店”?

5.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孙中山说“仁之定义,博爱之谓仁”。根据你对两人的认识比较一下“克己复礼”和“博爱”,试作简述。

答案:

1.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是什么。D.“和而不同”没说出“不同”的内涵)

2.B(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妥 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3.答案要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要求诸侯国去复周礼,当然行不通。

4.答案要点:克己和复礼,都是不要“个人”的民主自由。

5.答案要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规范,最终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就是恢复周礼。孙中山的观点是:博爱“这个名词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国‘同胞两个字是一样解法,一般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因为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

猜你喜欢

克己儒家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知命
克己与主敬:朱子晚年的工夫抉择
船山“克己复礼”义析及其时代关切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