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鲁迅

2009-03-30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记念白话文课本

刘 仰

鲁迅以及他身处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近日,一件悄悄发生的事情,又再次拉开了现代人与鲁迅的距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减少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再列入课本,只有《拿来主义》、《祝福》、《记念刘和珍君》三篇被保留。教材编撰者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很多,各种各样的议论也很多。反对这一决定的理由大致可以用一句话表示:鲁迅过时了吗?

我觉得,鲁迅是否过时,是个理论问题。把这样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放在未成年人面前。意义不大。中学生多学点知识,等到他们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判断鲁迅是否过时,这种状态比较好。因此,对于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我表示同意。事实上,鲁迅生前就说过,说他的思想比较黑暗,不主张年轻人多学他,还建议把自己的作品从学生课本里撤掉。但是,鲁迅的这个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对于鲁迅的整体评价还涉及另一个问题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神化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鲁迅的神性,把鲁迅当成一个“人”,我觉得可以让人们了解更加真实的鲁迅。

对于中学教材来说,关于鲁迅的理论评价,不应该是第一位的。语文教材应该把文学性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大概是新版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之一。因为,鲁迅的作品从文学上说,有些方面的确不太成熟。鲁迅身处白话文运动蓬勃推广的时期,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健将之一,鲁迅的作品在那个时期风靡一时。但是,由于处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相互转换的特殊时代,鲁迅的很多作品文白夹杂、佶屈聱牙。现在中学课本里留下的三篇作品,在这个问题上,算比较好的。即便如此,鲁迅的文字还是有问题。

鲁迅经常翻译外国作品,外国文学的文体和语法,因而也大量出现在他的白话文中。用今天的话说。鲁迅的文字很多都属于翻译体,与中文自身的语言规律相去甚远。因此,鲁迅的某些文字并非是真正规范的中文。翻译体对中文的伤害,现在已越来越多。尤其在~些学术文章里,堆砌罗列的前缀,叠床架屋的修饰,复杂累赘的超长句子,读起来,需要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读完还没懂,还要做一些语法分析,才能理解作者在说什么。这种现象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鲁迅,但是,鲁迅的文字确实为这个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从好的中文的角度来看。白话文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字作品。鲁迅的文字作为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确实已经与当代有了较大的距离。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中传播比较广泛的一篇文章,其中,“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经常被人引用。这句话就佶屈聱牙,短短的句子,就有几个可以不要的零部件,删去毫无影响。反而更精练。此外,这个短句的含义,属于鲁迅自己所说的“黑暗”。按照文中上下文的意思,向来都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结果中国人比这“最坏的恶意”还要坏,那就是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大概已经超过魔鬼的水平了。鲁迅的年代,他身处的环境,使他有这样的念头和断语。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永远这样看待中国人,那就很不合适。把这种念头教给年轻的孩子,就更不合适。理由很简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单位还是家庭,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永远把别人看成最坏的人,永远认为别人都怀有最坏的动机,这个人一定不受欢迎,而且令人讨厌,甚至可以说,这个人心理不正常,可能得了抑郁症,需要心理治疗。

所以,中学教科书中减少鲁迅的作品。我认为是件好事。我们不用担心,少了几篇鲁迅的文章,中华民族就没有了脊梁。中国的孩子要了解鲁迅,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途径。而且,让孩子们长大以后,更加成熟一点。再了解鲁迅,也许更合适。我想,这应该也是鲁迅自己的心愿。当鲁迅说“救救孩子”的时候,他一定不希望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把心灵变得沉重无比。

猜你喜欢

记念白话文课本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胡适妙解白话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