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课程资源 创设和谐课堂

2009-03-30朱艳武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学科资源文本

孙 吉 朱艳武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用具等;二是课外学习资源,如:报刊、电影、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风土人情、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以及教者与学者平时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等等。

一、教材为本体——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儿童所认识的世界,不是以学科形式出现的,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工具性决定了它与其它各门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一年级新教材中,编者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其融会贯通,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网络式的知识体系,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利用各学科的整合,就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语文与计算机、语文与音乐、语文与数学、语文与美术……学科与学科之间有着众多紧密的关系。学科整合突破了原先的片断与琐碎,有利于儿童形成全面统一的观念,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胆地把各学科的优势借鉴过来,注意各学科的兼容性和交叉性,将其他学科内容渗透进来,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在各学科中寻找语文实践的生长点。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滋文学习与语文活动的兴趣,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他们活化知识,运用知识。

二、文本为核心——教材与生活的整合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一个孩子耳熟能详的,因此它是生活的,正因为它是生活的,决定了语文是大气的,是厚重的,它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生活”对我们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蕴藏无限丰富的宝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丰富资源。

1. 让生活融入文本——多元解读

当今孩子直面的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许多崭新的内容已悄然融入了孩子的视野,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认知。孩子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对同一个问题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依据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他们对问题的解释。因此,学生作为课程资源选择的主体,是生命形态的语文新课程必不可少的要素。

2. 让文本再现生活——情境创设

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能够很快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反应,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情境创设可以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的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通过边缘方式来感知、体验。

图画、音乐、影像、表演是与学生的生活,与他们心驰神往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的,他们给孩子们带来欢笑,带来哀伤,带来律动,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3. 让文本走向生活——拓展延伸

生活中学语文,语文中学生活,语文教学和生活教育相结合在一起,实现双向互动。

亲近自然。小学生天生好奇,尤其是对自然界的瞬息变化充满了认识和探究的渴望。因此,我们要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去体验,借助大自然的课堂,引导学生去捕捉课文所显示的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声响,连同那变化莫测的场景,都能成为孩子们生动的教材。

关注社会。如今的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语文信息铺天盖地,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合为一体。一年级学生重点以识字为主,因而引导学生通过周围的广告牌、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进行识字,是学生扩充文本知识、增加识字量的最好方法。这也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触及社会焦点。

体验生活。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多一份用心,多一些观察,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把自己的体验和课文内容有效结合,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猜你喜欢

学科资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资源回收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