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 创新 高效 发展

2009-03-30高红玲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双循环研讨集体

高红玲 于 璐

多年来,备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而且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在几年摸索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就如何激发个人潜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增强备课效果进行了探索与大胆的改革,逐步构建了“双循环”备课体系。

一、背景——课堂教学实效的深思

我们一直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多种技能的培养,把高效的教学、优异的质量看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课堂,连续几年,先后以“落实课标、狠抓关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关注学习过程,凸显教学实效”等作为我校教研的主题。尤其是在2006年11月,我校承办了长春市宽城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现场会,通过听课、观摩、汇报、沙龙、研讨、总结等六个环节,对我校一个时期以来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做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这期间也促使我们对走过的课堂教学实践之路不断地加以反思、清思,使得我们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又有了一个更深入地探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深厚的积淀,有了更深层的定位,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上提高教学实效的核心要素,而这些要素的达成是要通过备课来实现的。所以说,备好课是学校登陆优质教育的支点,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与保证,若要向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就要先向备课要实效。基于这样的思考与定位,我们确立了以提高实效为坐标,以备课带动整体教学质量提升为定位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五案定教的“双循环”备课体系。

1999年,我校建成了校园网,运用单机版进行个人电子备课,之后由单机版又升级为网络版;于是,我们完善了原有的备课方法,采用了“分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新的备课形式。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调讲、随堂听课及知识质量测查,又发现这种备课形式存在的问题,其弊端主要有两点:

1. 讲解的多,研讨的少

集体备课时,每个主讲人对自己分到的课都能拿出比较合理、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讲解较多,而其他老师有疑义的少,提出问题的少,出现无话可说、有话难说的局面。这种集体备课缺少“研”的成分,缺乏“讨”的氛围,也就是说,分课备课制使老师只对自己主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而对其他的课缺少研读和设计,所以在集体备课时拿不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致使集体备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借鉴的多,思考的少

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虽然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一些优质的教学案例给老师们提供了帮助和借鉴,但真正能够取其所长、为己所用的这一筛选、转化过程往往被忽视,优秀教案所传递的理念往往被忽视,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被忽视,生搬硬套,使原本优秀的案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经过充分论证,我们在原有网上备课的基础上,决定补充一个个人研读整册教材环节,补充一个集体备课的环节,加之原来环节,从而构建了五案定教的“双循环”备课体系,即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研读整册教材,使老师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教材;加大集体研讨,是因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封闭的系统很难有激情、张力和创意,同样一个封闭的个体也是不可能有创新、活力和智慧。做为管理者,我们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努力构建富有激情、充满理想、凝聚智慧、放射活力的备课环境,要让老师们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研讨,在研讨中成长,在教师的成长中实现学生的高效、高质发展。

二、运行——双循环备课体系的构建

所谓“双循环”,是指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位教师都要经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这样四个环节;通过“双循环”备课,形成“草案、简案、详案、精案和个案”五案定教的备课模式,从而实现“思考、研讨、记录、梳理、评议、修改”六位一体的教研流程。

第一循环:立足自身,把握教材;集思广益,研讨落实;能上常规达标课。

第一次个人备课。教师要独立研读教材中每一课,找准教材的知识要点,明晰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环节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粗线条地设计教学“草案”。此环节重在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后的独特感受,所以也称“素备”。此环节的目的是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每一节课都能有一个整体把握,培养教师独立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为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能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准备。

第一次集体备课。这个环节是整个“双循环”备课体系的核心部分。同组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把第一次个人备课中的个性化理解拿出来研讨,同说一课。此环节重点落实“两个方面”,即落实个人备课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落实个人备课优长方面的重新整合;研讨“三个如何”,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如何落实知识要点。在组内教师智慧的碰撞中,实现资源共享,弥补教师个人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帮助教师加深教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促使教师在交流中深化,在研讨中提升,在倾听中互补,在借鉴中完善,提高年级组教学的整体水平。最后每位教师都要综合大家意见,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教学“简案”。这个循环后,实现了“思、研、记”教研过程,教师能上常规达标课。

第二循环:重点突破,细化环节;精雕细琢,发挥优势;能上常规优良课。

第二次个人备课。这个环节是在第一循环的基础上,主备教师综合大家意见,体现大家共识,再进一步对教材深入挖掘,重点针对某一课进行突破,将教学“简案”变成“详案”,即在电脑上形成电子教案,链接好素材,挂到备课平台上。到了这个环节,对于组内的每一个教师个体来说,对全册教材的每一课都进行了思考、理解和把握,经历了每一课的研讨,又都有重点地对自己主备的课进行了细化完善,从而使教师既能统览教材,又有重点研究,既有面的思考,又有点的突破。

第二次集体备课。这个环节首先由主备人细说每一个教学环节,同组教师再共同研讨、精雕细琢,关注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备透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形成“精案”。同时,每一位教师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对“精案”进行适度的个性化调整,以适合学情和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最终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个案”。

这个循环后,实现了“理、评、修”的教研过程,教师能上常规优良课。

在这种重思考、重过程、重研究、重讨论、重个性的“双循环”备课体系下,形成了“草案、简案、详案、精案和个案”五案定教的备课模式,衍生出“思、研、记、理、评、修”六位一体教研活动,加大了教师独立研读的力度,增强了教师集体研讨的力度,充分体现了个人力量与集体智慧撞击后的完美结合。只有当教师在备课中能够深入,授课中才能浅出,只有平时厚积,课堂上才能薄发。通过“双循环”备课达到“课前用功,课上提效”的目的。

三、策略——多维保障机制的凸显

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将理念计划、组织执行、检查指导、总结提高等环节落实好,一招一式皆讲实效,一举一动皆求规范。由此,我们确立了由校级领导组成的指挥机构,从上到下,全员参与,建立了由中层和教研组长组成的执行机构,成立了由组长组织、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实施机构,运用管理策略,凸显多维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转。

校长层面——双循环备课体系的调控者

从构建这个备课体系起,我们三位校长就反复推敲,积极论证,出思想、出方法,多次听取意见,多次提出改进措施。为了保证时间,我们排除干扰,每周为教师留出两次或三次大约六个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了备课体系的实施。为了落实有效,学校采取行政推动、骨干牵动、组长带动等多种形式,为了减轻负担,我们设计了详细的备课记录让教师们填写。

也正是校长层面的重视与助推,盘活了一切利于备课的积极因素,保证了实施的顺畅。

主任层面——双循环备课体系的引领者

执行双循环备课体系初期,所有主任都下到各年级组,详细解读,答疑解问,还要发现不足,汇总改进;并通过布置、参与、查阅、反馈等几个环节对本周的备课进行检查,加强过程管理,做到管理精细化,管理立体化。

布置:每周一的组长例会上,明确本周的备课内容、备课时间。由于课型不同,对于集体备课时没有完成的任务,我们将增加备课次数,保证每周备课任务的完成。

参与:每次集体备课,我和各科主任一起深入各组参与研讨。

查阅:每次集体备课后组长检查本组教师的备课记录及电子教案,然后每周三早晨上交备课记录,由教学校长和主任一起查阅,检查集体备课质量,重点检查“研讨”的过程记录。

反馈:通过参与备课、检查备课记录和检查电子教案,将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与各组面对面地交流。

组长层面——双循环备课体系的组织者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而在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人物就是教研组长,他们是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者,是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每学期学校都要利用假期对教研组长进行专题培训,交流经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成效——思变与积淀结合的迸发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思考的多了,研究的氛围浓了,常规教学落得实了,把握教材的能力强了,驾驭课堂的水平提升了。通过测试也感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扎实了。教师们从“双循环”备课体系中品尝到高质备课带来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促使学生高质发展的喜悦,逐渐地从“双循环”备课体系的执行者,成为主动的落实者。现在,常规出精品已成了老师们努力的方向,打造优质课堂已成了老师们奋斗的目标。有的老师深有感触:每一节课,从“青涩”到“成熟”,从“简约”到“精致”,都凝结着老教师的实战经验、中年教师的周到细致、青年教师的独到创新,以及主任们及时的画龙点睛。这些都把备课做到细致,做到精致,把“遗憾的艺术”遗憾值降为最低。目前,在享受到了拔节的幸福的同时,我们也在跟进思考:在“双循环”备课体系基本框架上,我们正在考虑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怎样体现出备课形式的异同;如何让备课记录更科学、合理;如何建立更便捷的备课共享体系,以进一步增强备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双循环研讨集体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