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访三式

2009-03-30朱广正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效果心理家长

朱广正

一提起老师家访,很多学生心里就会发怵,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这是老师与家长背着他们进行的一次联合行动,所以以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希望老师尽量不要来自己家里家访。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大多数教师会郑重其事地把家访当作教育工作中的重头戏来抓,事先作一些精心的准备,比如家访的具体时间、学生的家庭背景、谈话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从教几十年,类似的家访我也进行过许多次,家访的确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构筑了一架桥梁,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是总感觉到一味地进行这样的家访有时会成为一种形式,自己感觉累,家长感觉累,学生也感觉累。家访仿佛成了一副想甩又甩不掉的重担,付出了很多,效果却不明显。尝试改变一下家访的形式呢,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随意式

一般的家访都是事先作过精心的准备,容易使双方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为了避免双方的心理负担,不妨采用这种无意撞见的形式。无意撞见式就是双方在一种事先并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意中见面从而进行谈话、沟通、交换意见的家访形式,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场合遇到学生的家长,这其实是我们进行沟通的良机。因为这时家长大多没有戒备心理,不再显得拘谨,容易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反而更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却又十分重要的信息。

有一次周末,我去菜场买菜,意外遇到了班里的一位女生。这位女生平时学习并不是十分用功,成绩中等偏下,但是为人活泼开朗。起先我还以为她也是帮家里买菜,而她却指指旁边的一对中年夫妻说,自己利用周末正帮家里人卖菜呢。原来如此!于是我便抓住这次机会与女生一家进行了轻松的交谈,从卖菜谈起,谈到了求职谋生、读书做人,特别是对学生不愿刻苦勤奋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后来这位学生与我几乎无话不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十分支持,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绩提高很快。

采用这种方式并非是毫无准备,正是我们平时对学生无时无刻的关注,才使我们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与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

二、借故式

如果我们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到学生的家中去访问,往往会引起学生与家长不必要的猜疑,这样家访的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总是在学生出现了问题的情况下才去家访,时间一长,学生与家长一听到老师家访就会产生条件反射,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或许最近出了什么问题,这样一来,家访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实,巧妙地找一些合适的理由去家访也是一门艺术。所谓借故探访就是找一个让学生与家长认可甚至欢迎的理由前去学生家中访问。

有一次,我听说班里的一位学生在家中与父母闹别扭,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成绩下滑。但是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学生家中走一趟。恰巧一天下午的自修课该学生来向我问一道练习题,我刚讲到一半,放学的铃声响了,一般情况下我会把这道题目讲完,但是这次我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提出老师现在还有点事,这道题目老师晚上亲自到你家给你讲解。实际我是想借此机会一举两得,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辅导,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家访的任务。由于我是主动上门给学生辅导,学生与家长不但没有戒备心理,反而心怀感激。这次家访不仅进行得很顺利,而且双方交谈得也很友好、很愉快。这位学生在我的“牵线搭桥”下,慢慢理解为人父母的一片苦心,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道理,不再与父母闹别扭,而学生家长也在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老师进行了沟通,有了新的认识。

三、约见式

一般来讲,我们往往都把家访的地点确定在学生家中,因为家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但这并不是进行家访的唯一地点。由于大多数家访都把地点确定在学生家中,无形中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永远是家访的主导者,学生与家长是被动的受访者;而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这样,家访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取得真实的效果。所谓互相约见式家访就是一种互动式的家访,双方都可以提出并确定合适的地点进行交流与沟通。

有一次,一位家长主动打电话请我去家中赴宴。其实我并没有去这位学生家中访问的打算,很显然,这位家长是有求于老师。倘若我贸然前去,家长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多得到老师的关注而过分殷勤或做出其他不当行为,如果这样,家访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我便提出因为最近学校的教学工作比较紧张,请家长在合适的时间到学校来一趟,并明确告诉家长下一次我还要到家中亲自回访。在随后的沟通过程中,学生家长不仅打消很多顾虑,而且也能正确面对老师的家访。后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多次互相约见,在不同地点与时间进行了交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效果心理家长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长错了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心理小测试
伪装效果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