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2009-03-27徐小佳许曦明

现代语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味觉

徐小佳 许曦明

摘 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汉英语言中“酸”味觉的概念隐喻。研究结果表明:汉英语言在“酸”味觉隐喻化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层面的同一性和差异性;“酸”的投射范围主要包括五大经验域:听觉/视觉域,情感/心智域,生活/时间域,性格/方式域,性质域;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绝大部分相同,但其隐喻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关键词:“酸”味觉 概念隐喻 汉英对比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是我们对抽象事物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人类基于自己的身体体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来认知世界。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观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并且这两种体验都会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Sweester也提出了“以身喻心”的观点。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有人对汉语味觉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不过论题尚未涉及汉英“酸”味觉隐喻的对比,这就是本文要着力探讨的内容。

在人类主要味觉——酸、甜、苦、辣中,酸味觉是排在第一位的。“酸”是指像醋一样的味道或气味,酸味觉就是指人类对这种味道或气味的感知。概念域在语言层面上的表达是一个经验的有机组织,不可能只限于一种词性,所以酸味觉范畴的基本词性至少应包括表示酸味觉器官及其功能的名词,表示酸味觉的动词和表示酸味觉特征及其效果的形容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英味觉动词、形容词中“酸”的概念隐喻,分析汉英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系统研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个性及其背后的理据。

二、“酸”味觉概念隐喻英汉对比分析

人类可以通过味觉器官感知外部事物,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酸味觉的各种词类可用来指称认知域中诸多方面,并扩展出各自的抽象意义。由于汉英语言所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同,即使有相同或相似的酸味觉感知条件,“酸”味觉概念各自的隐喻意义除表现出共性外,还呈现出个性的差别。

(一)“酸”味觉隐喻投射的共性分析

1.酸喻嫉妒心理

酸本意是指当人们尝到或闻到像醋的味道或气味时的器官感受,而当人类有嫉妒心理时,会产生类似的感觉,正因为这一相似性,当这一原本身体器官感觉投射到心理时,“酸”也就扩展出了“嫉妒”这一隐喻意义。汉英中都有以“酸”来喻指嫉妒心理的表达。

(1)The losers scorn for the award is pure sour grapes.

失败者对奖品的轻视纯粹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2)He looked a little sour grapey for someone who must have willingly shown up to help.

看到有个人主动去帮忙,他的表情酸酸的。

(3)愉悦顿时照得她脸上发光,甚至忽略了英子失意的表情。她听见英子酸溜溜地说,追求这万元户的不少吧?

(4)我见过一些漂亮女子,大多都有那么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心也多是游移的。

(5)他是个醋味十足的人。

Sour grapes酸葡萄源出《伊索寓言》,喻指由于得不到而加以贬低的东西。英语中许多表达都源于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通常来讲,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静的适应性倾向,常常像寓言故事中的狐狸那样,贬低得不到的东西,以平衡心理。人们不稀罕酸的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酸葡萄,即这些东西和酸葡萄一样不好。后来,人们逐渐沿用酸葡萄来指嫉妒心理。无独有偶,在中国也有一出自唐代宫廷的典故,李世民重臣房玄龄的老婆反对其夫纳妾,李世民赐其“一坛毒酒”(实则为醋)逼其就范,她接旨后端起坛子就喝,从此,“醋坛子”的叫法就传开了。现代生活中,有些人见别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别人,也被戏称为“吃醋”。汉英中都以酸味觉喻嫉妒之心,这并非纯粹出于偶然,正因为人类对酸味觉感知和人类心理产生嫉妒之意时的感知有着相似性,才在汉英中具备这一共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酸味觉在英语中常用“sour grapes”(酸葡萄)表嫉妒之意,而相对来说,汉语中的“吃醋”“醋意”“醋坛子”“酸溜溜的”等均表示嫉妒的心理。

2.酸喻脾气乖张、刻薄、烦躁、易怒

(6)“No wonder Biddy looked so sour at the wedding.”said Perdita savagely.

“难怪在婚礼上比蒂看起来挺烦躁的”,帕题塔恶毒地说。

(7)Mental misery soured her disposition.

精神上的痛苦使她性情乖张。

(8)She was, I am afraid, a sore trial to Eliza a sour-faced woman of forty odd.

我恐怕,她对伊丽沙白,一个面带愁容,四十开外的女人是个大麻烦。

(9)“你看看那是些什么人哪?”庄寡妇尖酸刻薄地说,“看那皮猴!那管理员!那主任!”

(10)他呢,性格很酸,不爱说话,三句话不到就翻脸,一说话能呛死人。

从例(6)~(10)可以看出,汉英中都用酸来喻指性格,常指不好的个性,如乖张、刻薄、易怒等。英语俚语中也有sourpuss,喻指脸色阴沉的人,整天绷着脸,脾气乖张的人;Sourpussed喻脸色阴沉的,满腹牢骚的。汉语中也有尖酸刻薄的说法,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因此在酸喻不好的个性方面表现出高度相似的联想。

(二)“酸”味觉隐喻的个性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酸”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相同的隐喻投射,这是由于两个民族共同的身体体验,把这一共同概念特征投射到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域。但不同民族由于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形成的社会文化不同,所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在选择事物特征和功能投射到其它事物时会表现出差异性,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隐喻投射。

1.汉语中“酸”特有的隐喻投射

A.酸喻伤心、悲苦、难过。

由于汉语构词的特点,酸常与其它词搭配一起使用,如“酸辛”“酸心”“酸楚”“酸苦”“悲酸”等表达伤心、悲苦的心理,英语中sour不能对应此意,只能用“bitter”“poignant”等来表达此意。

(11)暴骨累累,见之酸辛。(宋苏轼《徐州祭枯骨文》)

(12)到家后,母亲抱着我只是哭,我亦觉得十分酸楚。(洪灵菲《流亡》)

(13)说罢,一股悲酸凄楚的感情袭上心头,不禁泪流满面。

英语中没有“伤心、难过、悲痛”这一映射。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也是历史上佛教在中国广受推崇的原因之一。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平民百姓经历了许多苦难,而语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汉语中以“酸”喻人内心酸楚伤痛的表达不胜枚举,这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中产生的个性映射。

B.酸喻过度简朴、姿态不大方、经济拮据等

“酸”原本是味觉范畴,映射到了视觉域。由于人的大脑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感觉与酸味感受相似,因此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在古汉语中,“穷酸”可以直接指人,而在现代汉语中多被用作形容词、动词等词类来表达经济拮据等。

(14)与了一个富家,也不枉了,却与了这个穷酸饿醋。

(15)皇儿仁慈不杀禽兽,天子义侠挽救穷酸。

(16)杨玉桐看着这间寒酸的屋子,看着这病态的老人,心里有些不舒服。

汉语中,酸直接指人或是用来描述人(或物)的样子,如“穷酸”“穷酸命”“穷酸相”“酸秀才”“面目寒酸”等;而英语中“酸”味觉没有拓展出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意义,而用“shabby”“barren”“gloomy”等词表达类似的意义。

C.酸喻言谈迂腐、爱引用古书词句(含讥讽意)

汉语中,人们常用酸腐来讥讽那些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文墨、言谈迂腐的人;而英语中酸味觉也无此类隐喻意义的拓展,常用“pedantic”“narrow-minded”“bookish”“scholarly”等词表达类似的意义。

(17)哪里像这些酸丁,日日抱上书,明念到夜,夜念到明。

(18)他就喜欢卖弄,酸溜溜地来两句之乎者也。

(19)读书人把一生经历都消耗在八股文上,变成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蠢人。

2.英语中“酸”味觉特有的隐喻投射

A.酸喻天气阴冷,人的心情阴郁、闷闷不乐

(20)We had a sour winter.

我们度过了阴冷的冬天。

(21)He kept him occupied especially as an escape from a sour mood.

他让自己不停地忙,免得情绪低落。

(22)He was soured by misfortune.

他因遭遇不幸而郁郁寡欢。

英语中用“sour”表示天气阴冷,常见的表达有“sour weather”“a sour day”等,而这些表达是英语中独有的,这是由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夏季之外,其它季节都时常下雨,天气阴冷,因此英国人对阴冷的天气感触颇深,逐渐在英语中形成了用酸味觉感受喻天气阴冷。科学已证明,天气与人的心情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心理学家已研究表明恶劣的天气可以消耗我们个人储藏的精力,以至扰乱心理和情绪的平衡,因此在英语中也出现了用sour来喻人心情阴郁,情绪不好,如“sour mood”“sour spirit”等,而汉语中无此类表达。可见,同样的酸味觉体验,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会在各自的语言中扩展出不同的隐喻投射。

B.酸喻令人不愉快(讨厌)的事物、不和谐的声音等

(23)The joke is on us,a very sour joke indeed.

那笑话是嘲弄我们的,真是一个恶毒的笑话。

(24)Although it is a sour start, we now enjoy the sweet fruit of globalization.

尽管开端拙劣,我们现在享受到了全球化的成果。

(25)The room was full of sour laughter.

屋里充满了刺耳的笑声。

(26)Everything in the house soured the newcomer.

屋子里的每样东西都使新来者失望。

英语中,“酸”味觉大多是不愉快的(unpleasant)联想,且拓展到了包括形容词、动词、名词在内的各个词类。例句中的译文没有出现“酸”字,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隐喻意义也为英语所特有。值得一提的是,“酸”味觉在英汉语言投射中,即使投射到了相同的域,其隐喻意义也并不一定相同,如sour words并不能对应汉语中“酸溜溜的话”,而是指“令人不愉快的话”,这在汉英两种语言的互译过程需要注意。

C.酸喻关系变坏、形势恶化等

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如果在温度较高、保存不当的情况下,事物一般会变酸、发馊和腐化。人们根据这一经验,在英语中,把这一特点拓展到形势和事物关系恶化上。

(27)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getting increasingly sour.

两国的关系在变得越来越敌对。

(28)General business sours and car sales dip.

商业普遍不景气,汽车销售额下降。

(29)His marriage has gone sour.

他的婚姻已经破裂。

在例(27)~(29)中,英语中“sour”可用作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恶化”“变坏”等意义。但即使在汉语中也有如“牛奶变酸了”“这菜酸掉了”等之类的表达,却并没拓展出形势和事物关系恶化的隐喻意义。

三、综合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述对“酸”味觉概念隐喻英汉的对比分析,“酸”味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8种隐喻投射,其中有2种投射是两种语言所共有的。王文斌在词义变化的论述中曾指出,词义的演变过程往往不是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也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变化,而往往是辐射型变化和连锁型变化相互交织,并且提出了词义变化的仙人掌模型。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汉英“酸”味觉的隐喻映射差异进行横向比较,而对各自的语义是如何纵向发展不展开讨论,所以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汉英“酸”味觉隐喻投射的共性和个性,本文用M/N集合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

其中,图1中各符号代表意义如下:M——汉语中酸味觉隐喻投射集合;N——英语中酸味觉隐喻投射集合;A——酸喻嫉妒心理;B——酸喻脾气乖张、刻薄、烦躁、易怒;C——酸喻伤心、悲苦、难过;D——酸喻过度简朴、姿态不大方、经济拮据等;E——酸喻言谈迂腐、爱引用古书词句(含讥讽意);F——酸喻天气阴冷,人的心情阴郁、闷闷不乐;G——酸喻令人不愉快(讨厌)的事物、不和谐的声音等;H——酸喻关系变坏、形势恶化等。

如图1所示,M/N交集中的A项和B项代表了汉英两种语言中共有的隐喻投射,而集合中剩余的项则是两种语言各自特有的投射。由于人类共有的味觉神经系统使得人类对“酸”的体验是基本相同的,人类的思维也存在共性,必然存在相似的投射。Lakoff和Johnson曾指出,某一文化中最为基本的价值观是与这一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的隐喻结构相一致的。王文斌指出,词义根植于特定的文化沃土,有些词义具有与其他语言中所对应的词的词义共性,是因为人类所认知的对象往往是具有相似性的客观世界,而有时却具有独特的个性,往往是在特定的文化中形成的。由此可见,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土壤的语言,对同一客观存在而拓展出不同的隐喻意义也是必然现象。

汉英中“酸”味觉隐喻的投射基于人类相同的身体经验,反映了人类基于身体经验来认知客观世界的观点,通过对M/N集合中各项的分析,我们发现:

1.汉英两种语言中,“酸”味觉概念由原本所在的味觉域投射到了听觉、视觉、情感、心智等域,印证了语言中隐喻投射从低级域到高级域这一共性。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认知原则之一就是从可及性(accessibility)较强的概念隐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Lakoff和Johnson也曾指出,人类总是用体现身体特征较多的感知来表达体现身体化特征较少的感知。

2.汉语中“酸”味觉投射主要对象是人,而英语中除此之外,还涉及阴冷的天气,令人厌恶的事物和声音,以及形势恶化等。这一特点反映了汉英两种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东方人的思维注重整体,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是分析性的思维;东方人更多地关注道德伦理,而西方人重理性认知。连淑能曾指出,思维方式是连接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他还指出,正是因为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东方人从总体出发,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把人类和上帝分离,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离,而汉语中的“酸”味觉隐喻投射主要是围绕人,而英语中却还投射到了与人相关的客观事物,如天气、事态等。

3.汉语中“酸”字常与其它字词组合,如“酸腐”“酸苦”“酸辛”等,这样拓宽了“酸”味觉的使用范围,其隐喻意义也得以丰富和发展,而英语中的“sour”却很少与其它字词组合,即使有“sour-sweet fish”(糖醋鱼),也仅仅取其原义项,因此,汉语中“酸”的表达形式丰富,而英语中相对单一。吕叔湘曾指出,西方语言的构词以派生为主,而汉语采用方块字,构词以复合为主,这为汉语的丰富组词提供了佐证。

4.从总体上看,汉英两种语言中“酸”味觉隐喻意义都具有“让人不愉快”之意。Ibarretxe-antunano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刻画构成始源域这一经验域的特征,那我们就能限制发生在相应的目标域里的语义扩展。换句话说,目标域中语义的扩展受制于始源域的语义特征。具体到“酸”味觉隐喻特征,如果我们能够解释“酸”味觉本身的特征,也能为其隐喻意义的拓展提供理据。汉语中酸是表达“像醋的味道,食物腐化的味道和身上微痛无力的感觉”;英语中sour指“having an acid taste like lemon or vinegar ”“of food, especially milk and bread”“having an unpleasant taste or smell because it is not fresh”。酸在两种语言的始源域中大多表达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因此,我们认为酸味觉的目标域中“让人不愉快”的感觉这一隐喻意义并非偶然,而是始源域的语义特征的延伸。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酸”的隐喻投射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同时也说明了“以身喻心”具有跨语言性质的特点。但不论是相同还是相异的隐喻投射,它们都是以人类对酸味觉的感受和日常生活经验为理据的,这也表明人类认识世界时,往往用具体的经验来理解相对抽象的客体。通过观察酸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各项,我们发现,由于人类思维和体验的某些共性,其隐喻意义的拓展中也表现出了相似性,但不同的民族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客体隐喻意义的拓展也表现出了个性。隐喻是语言表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即使对同一客体,也不能完全根据自己民族的经验和体验主观臆断这一客体在他国语言中的隐喻意义。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2]Lakoff,G.&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古今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KÖ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徐小佳 许曦明 浙江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味觉
引领意大利菜味觉的美酒力量
花园洋房里的味觉新趣
无中生有的味觉叉子
VR新技能:虚拟味觉技术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味觉训练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