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缺陷及分析

2009-03-26尹优平

金融博览 2009年2期
关键词:支农信用社农村金融

尹优平 常 冕

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当前山西金融支农情况的调查,本文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重点剖析了山西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当前山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山西农村金融得到较快发展,支农信贷总量不断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基础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主要支农金融机构及发展现状。山西目前共有各类银行机构网点4433个,其中涉农金融机构2518家,占金融机构总数的56.8%。主要涉农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目前仍是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全省共有1829个营业网点,其农业贷款约占到全省农业贷款总额的97%。乡镇企业贷款约占到全省的98%左右。截至2008年9月末,全省已成功兑付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农村信用社84家,兑付总金额41亿元,兑付机构数、金额占比均达到了76%。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下,全省农村信用社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力明显增强。农业银行“面向三农”股份制改革成效显现,在承担市场风险的同时,不断调整信贷结构,适时加大了对农业的倾斜。2009年,山西省农业银行要求涉农贷款增量全部贷款增量的50%以上,对农户的覆盖面达到50%以上,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粮棉油收购的同时积极拓展支农范围,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即“以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贷款业务为一翼,以农业和农村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一翼”的支农格局。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增加了金融支农的力量,目前全省621个邮政储蓄网点中,已有310个网点向城镇、农村地区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村镇银行兴起,发展势头强劲。小额贷款公司推广迅速,拓宽了农业经济的投融资渠道。截至目前试点扩大到3个地市、18个县,总共设立了20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11.7亿元。

支农资金总量及结构。截至2008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达到910.7亿元,较2003年增长1.88倍,农业贷款占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5.2%。乡镇企业贷款余额136.2亿元。从金融机构来看,截至2008年9月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884.34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34.6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两种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6.3亿元和52.9亿元。全省共有1658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8.69%,将近300万户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粮油储备贷款余额达69.9亿元,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贷款余额15.9亿元;农业银行到2008年5月末,与“三农”有关的贷款余额达198.8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30.1%;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6.6亿元。

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及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目前,全省已有630个农村信用社网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一些农村信用社依托大、小额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开办了代收话费、代缴税收等中间业务。“惠农卡”业务为农民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初步改善了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截至2008年9月末,全省近54%的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全省评定出信用户248.06万户、信用村7970个、信用镇202个,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

山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

存在的缺陷

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缺位,金融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信用社“一农独大”的局面尚未改变,其他支农主体力量薄弱。近年来,因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大量县域机构网点撤并,信贷权限集中上收,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有限,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农村金融资源供给需求失衡。一是农村金融有效供求总量失衡,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末,山西涉农资金供求缺口为350亿元,需求满足度为59%,较2004年下降1.7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资金需求多样性与资金供应结构单一化并存。山西农村金融供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三个矛盾:一需求主体多元化与农贷主体单一化的矛盾。二贷款用途多样化与贷款种类单一化的矛盾。三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的多样化与金融服务滞后的矛盾。一方面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且由单一信贷需求向要求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具体表现在对灵活信贷服务的需求、对便捷结算服务的需求、对农村保险的需求以及对投资理财等投融资渠道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不论金融机构的网点分布、网络硬件设施,还是金融产品的种类都不足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三是农村金融供求服务对象失衡。据对吕梁250户农户,30家农村中小企业的典型调查,我们发现:一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户的生活性需求。从需求方看,农户的生活性借款需求量大,发生笔数占借款总笔数的59.5%,但额度较小,仅占到借款总额的38.5%,小于生产性借款的比重61.5%。从供给方看,农户的生产性借款比较多地由正规金融渠道满足,而生活性借款更多的是由非正规金融满足,其中,亲戚朋友借款是农户最主要的借款渠道,占到了借款总额的48.7%。二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正规金融的抵押要求使小规模企业普遍遭受信贷规模约束,很多企业不得不将借贷需求化整为零,使得借款分散,且呈现出短贷长用的现象。据调查,企业向信用社的贷款中,有75%只是到期付息并不还本,采用循环使用的方式直接转为下一期的借款。可见,对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户信贷需求,农村信用社已是力不从心,山西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供给服务主体与需求对象的错位。

农村金融资源逆向流动。目前,山西农村金融资源流入与流出严重失衡,一方面资金呈现“逆向流出”,导致资金外流现象相当严重。一是体制性的资金外流。如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大部分外流。二是政策性的资金外流。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信贷审批权逐步上收,使得基层机构基本成为了储蓄所,除了小额质押和消费贷款外,基本上不放款,大量资金通过上存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三是逐利性的资金外流。为了追逐更高更多的利润,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惜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信贷资金由农业领域撤出并转入非农产业领域(这些非农产业领域通常具有较之农业更高的比较收益),造成支农资金事实上的短缺。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资源陷入“逆向配置”。“逆向配置”是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调状态。如从配置产业领域来看,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与赢利性产业的失调,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基础性设施领域撤出;从配置使用来看,存在着明显的由生产性配置为主向非生产性配置为主的转变;从配置结构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非农化倾向,农业类贷款所占比例较低。

农村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在山西省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被扭曲,资金价格僵化。而农村信贷市场金额小、管理成本高。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由于掌握了农村贷款利率的绝对定价权,往往通过提高贷款定价来解决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问题。这样,长期以往,形成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企业贷不上款,农村信用社能够贷到款,却执行利率偏高的局面。

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制约农村金融良性发展。调查中,61%的被调查者对当地信用环境评价为“一般”,20.1%的被调查者评价为“较差”,81.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欠发达,在此情况下,32%的被调查者表示近3年来,县域金融机构形成不良贷款最多的是民营企业贷款;分别有62%和75.5%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包袱重”和“信用环境差”制约了信用社的发展;56.2%的被调查者认为“信用环境差”是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信用环境建设的落后使大多数金融机构决策层不愿对农村贷款的重要因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山西农村金融资源利用程度和效率低,金融资源需求的满足程度不高,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体缺位、逆向效应、供需失衡等方面的配置缺陷问题,已不仅仅只是一个资金数量、资金结构或资金规模问题,而是涉及到农村金融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等多方面的深刻问题。因此,在构建新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时,应定位于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供需平衡,关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突出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的主体地位,辅之于政府金融、民间金融,发挥“合力效应”。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山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绩效阻滞”现象。

完善农村金融主体功能,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支农合力。一是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定位,调整和拓展业务范围,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在做好粮棉油收储资金供应的同时,探索农发行开展商业性贷款业务,逐步将业务范围拓宽到粮棉油加工、流通企业,支持开展肉、糖、化肥等專项储备,切实发挥政策性金融弥补县域金融服务的作用。二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三是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必须重点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进一步发挥资金实力、服务手段、支农经验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构建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反哺县域经济发展。

构造有效支农信贷资金供给机制。一是要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激励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营业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二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改革步伐,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明确规定最少多大比例的资金回流农村地区。三是扩大政策性银行的农村信贷服务领域,贷款规模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尽快改变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一是要提高农村金融的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的硬件配置,尽快建立便利的电子网络体系。二是要增加业务品种,大力拓展代收水电费、电话费、保险费等中间业务和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业务,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努力创新金融支农衍生产品。可考虑尽快推出各种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有效分散和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

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和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专职的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把分散在司法、工商等各政府主管部门的资产评估职能归集起来,可由县级政府调拨专项资金设立企业担保资金,组建担保机构,专门帮助农户和有发展潜力但没有足够抵押资产的民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以尽可能解决目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估手续繁琐、成本高的顽症;探索建立多形式的农业贷款担保基金,推动政府出资建立发展农业信用担保机构或农业担保基金,通过财政补贴或金融机构再保险的形式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保障“三农”金融稳健运行。

积极培育竞争性、多层次新型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应积极贯彻中央提出的“关于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指引,尽快制定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准入条例和制度。

继续创建和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前提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政、企、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严惩逃废债行为,规范社会信用。金融机构应继续健全内控制度与程序,完善防范风险机制。县域企业更要强化诚信观念,树立信用形象,与金融机构建立良性互动的信任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地方信用品牌,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支农信用社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