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永信:以出世的情怀入世

2009-03-24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方丈少林寺少林

陈 敏

今天在少林寺发生的改变,我敢说是为佛教负责,也是为民族负责。对于异议我是沉默地等待,总有被理解的一天。

约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并不容易。下午见方丈,他穿件黄色僧袍,正在吩咐小和尚煮茶,见我淡淡说一句:“来了?”仿佛不是远客,而是近邻串门。

有一位中年人揣着公文包在门口张望。方丈喊他进来,让我等会儿。那人掏出了几份合同,还有几块正方形的白玉石,说,这回修缮大雄宝殿用四川产地的,比北京的还好呢。

方丈笑了,上次你不是说北京的最好?草草翻了几下问:“这三份加起来多少钱?”“410万,不包括观音殿的。”方丈一边签名一边叮嘱:“你把握好工程质量。”三五分钟后,那人告辞离去。方丈给我添茶,说,问吧。

这位少林寺1500年历史中最年轻的方丈,并无江湖传说的棱角锋芒,喜欢自称“我们出家人”,有企业家的干练智慧,更有禅者的淡定谦和。

对于异议我是沉默地等待

2008年10月间释永信去了两次北京,因为电视连续剧《少林僧兵》11月3日在央视八套播出,“我参加新闻发布会,露个脸,表示这是少林寺自己推出的。”

这么做有点无奈。少林寺成了品牌,各路人马都来搭乘。释永信不去理会,但前几年的“少林寺火腿肠”实在是“一种精神伤害”,才打了第一场商标权官司。赢了。已经有学者感到忧虑:当地方力量将一个文化品牌作为经济支柱时,或许会影响该文化的健康发展。

让释永信操心的,远不止一两件事。从1999年升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就成了争议不断的公众人物。

2004年,因少林寺大大促进了登封的旅游事业,政府奖励给释永信一辆价值上百万的越野车。外面谣言四起,出家人不是奉行清净清苦吗?他打手机、开网站,竟然还有豪华坐骑。释永信不做过多解释,“人类的生老病死,事物的成住坏灭,一切处于变化之中,要用变化的眼光,理解把握变化的世界。现在处理事务不可能还骑驴下山,闭关自守也难以求得发展。”

2006年,释永信接访首位到访少林寺的外国元首普京,喝茶论禅,成为国际各大报纸头条。《洛杉矶时报》将释永信描述成“一位融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禅修圣地也能耀眼入世?释永信道:“世界在全球化,面对西方的经济强势和文化强势,少林寺不改变就无法在社会中保持影响力,无法发扬光大。”

2008年,全国“两会”召开,释永信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回寺后向僧众介绍大会精神,有些网民称之为“政治和尚”。被不少记者问及时,释永信道:“佛法讲报恩,第一就是报国恩和众生恩。我参加入代会是要维护佛教权益,为国家尽力,这是荣誉。中国佛教发展要靠政府的支持,和尚也要关心政治。”

与释永信在茶室谈过的易中天曾说:“动物有三种——圈养、放养和野生。我们都是圈里的跑到圈外了,然后被人们一顿暴打。我在学术界没有争议,释永信在佛教界也没有争议。争议来自哪里?都是行业外多管闲事的人。”

记者问:“这么多的争议评论,您如何看待?”

释永信喝了口茶道:“很多人无知无畏,我没必要解释,心平气和。出家人都有在家的时候,但出家后姓了‘释,就是另一个人了。今天在少林寺发生的改变,我敢说是为佛教负责,也是为民族负责。对于异议我是沉默地等待,总有被理解的一天。”

活得明白,踏实,欢喜,就是修行

30年前,文革“破四旧”刚过去不久,不少寺庙被焚毁砸抢,嵩山少林寺也无法幸免,经书史料或被毁灭,或遗散世间。著名的塔林因释行正大师舍命相护,才得以传承。

在乍暖还寒的1981年,少林寺仍是破败荒凉,十几个僧人守着28亩地,衣食堪忧,心有余悸。

嵩山脚下,16岁的安徽少年刘应成,跳下了颠簸的驴车,抬头仰望。他独自踏上崎岖的山径,在茂盛的野草中穿行,甚至摸黑穿过了一条几十米的隧道,才来到景仰已久的圣地。

寺庙虽已惨淡,少年不改其志,剃度出家,法号释永信,并发大愿重振少林文化。

入寺仅6年,因其好学聪颖,释永信承师命开始全面主持寺院工作,“我们要探索少林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必须依靠两样传承:一是少林禅宗祖庭的历史地位,二是‘禅武医大一统的文化。”

首先是整理恢复。34岁升任方丈的释永信先后创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书画研究院、中华禅诗研究会等,组织人力物力保护、出版少林禅武医典籍,尤其对藏经阁的古本佛经视若珍宝:“千百年来,雄伟的建筑会倒下,坚硬的冷兵器会锈蚀,而一纸佛经能够保留至今,这是一种奇迹。我们如果不好好保护,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

其次致力于传播,释永信要让少林文化走入芸芸众生,应对西方文化和全球市场化的冲击:“不被他人接受,少林文化就没有价值。”

“少林功夫”是少林寺的第一张名片。少林武僧团在1989年开始在全国巡演,10午后已经名气赫然,应英国白金汉宫邀请参加演出,并受到女王接见。2002年,释永信率领武僧团,随李鹏委员长带队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参加中日建交庆典演出……至今,武僧团“打”动征服7近70个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让少林成为国际品牌。很多外国人慕名前来,赏武参禅。记者在寺内看见一位老外爸爸,背着两三岁的儿子,正兴致勃勃地欣赏镀有1500克黄金的四面千手观音。

他可能想不到,仅这座木雕观音就耗资200万元,而2008年少林寺已在修缮建设上持续投资一两千万元。他可能也不知道,这所寺庙在2004年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整修,还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等机构,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双遗产:少林寺历史建筑群为代表的世界遗产和少林功夫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日的少林寺所处的位置幽静而又庄严辉煌,重现千年古刹的风采,让美国探索频道在纪录片里不得不称呼释永信为“少林CEO”。

“我很幸运,遇上了中国盛世。国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每个人都能做点事情。没有时代的大好背景,没有政府的支持,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当初释永信提出拆迁景区内的两个行政村及商店,此言一出,反对声一片。2001年,政府大力支持,迁移两万多人,从银行贷款投资3亿多元。近两年,修缮“塔林”成为重中之重,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从30亩地变成70亩地”。

采访中,释永信问记者:去寺里的“欢喜地”看过吗?

“少林欢喜地”是少林寺在2008年5月开张的实体店,销售修禅练功的禅香、禅台、功夫鞋、护具等用品。日前,“少林欢喜地”已经登陆淘宝网,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释永信说,这也是“推广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法,并会将分店开到世界各地。此外,他还在寺内推出了“佛教体验”课程,少至一节课,多至7天课程。信众们可以在此学习佛教礼仪、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感受佛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跟少林素饼、少林药局等一样,文化特色浓厚,也因其商业气息被人质疑。

释永信说:“总有人冒牌做,不如我们自己做,提供优质服务,让少林文化真正渗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为佛教徒营造一个好环境。”

对于寺内资金,释永信说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功德箱捐款以及银行贷款,大部分用于文物保护、发展建设,少部分用于僧侣生活学习之需,其中还有10%用于慈善——少林寺慈幼院已收养了各地1000多名孤儿。

虽然少林变化巨大,释永信坦诚自己的心态始终如一,仍是早4点起床,晚10,点睡觉,阅读人民日报;与寺院僧人问话,了解其修行见地;记录禅悟心得……

“勇猛心好发,但长远心难发。我们希望少林寺秉持慈悲、智慧、正义的一贯理念,将来建设成为世界禅修中心和国际性的交流重镇,为天下修行者提供好的环境。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努力。”

于方丈而言,活得明白、踏实、欢喜,就是一种修行。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那就是傻瓜了

释永信上午刚去少林寺的一所下院主持法会,与佛教徒交流,为信徒皈依。

“报道说我会晤国际要人、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其实我每月都要见信徒。这很重要。”

他曾在“两会”期间建议取消少林寺门票,保证信众出入自由。暂时没有回应。尽管这笔收入寺庙每年可分得数千万,但他觉得“不能让信徒用钱买信仰”。

少林功夫“申遗”6年,2008年才见眉目。少林寺博物馆筹划三四年了,至今没拿到批文……很多事情一时间解决不了,采访的记者问释永信是不是会烦恼。

释永信平静地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烦恼,出家人参禅,禅即宁神守制,静心思虑,全身心放松,忘却尘世烦恼。现在的年轻人更应该在“实际”二字上下功夫。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的时代、自己的生活。能做的就做,做不了的就等,总会等到能理解支持你的人,等到解决问题的那天。

对于普通人常认为的参禅成佛等,释永信的见解是:很多高僧悟道,悟到最后都不好意思说,因为禅的核心太简单了,五个字:别胡思乱想。就是这样简单。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东张西望,说不定佛就在身后窃笑,来个急转身,就不定能和佛撞个满怀。学佛就是“舍”和“减”的过程,把我们的妄心、妄行逐一减掉,才能呈现出完美人格。我并不鼓励大家舍得光光地去做事。但我要指出,若真有这份舍心,他就非成佛不可。平时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忘我”地工作,贡献社会,利益众生,实际上就是菩萨住世。做不到无我之空,都是假空。还有,就是要对自己满意。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那就是傻瓜了(笑)。但谈不到功成名就,是否成功,时间会给出答案。

猜你喜欢

方丈少林寺少林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你已经做了”
“你已经做了”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一招制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