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外资扩张对中国大豆油脂行业的安全危机

2009-03-20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植物油油脂外资

由于粮食产业在中国的特殊战略地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满足国内油脂供给,我国才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同时,以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也借机大举进入中国植物油压榨市场。经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供给量已达24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油脂油料折合食用油量接近1500万吨,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正在逐步将中国变成全球植物油加工工厂,中国油脂压榨业被外资垄断风险加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的外资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通过资本的输入逐渐渗入并控制一些企业实体,甚至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而其中大豆油脂行业近年来的激烈变局则为这一趋势提供了一个样本。

外资在中国大豆油脂行业的扩张简史

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国内最早开放的粮油品种之一,大豆市场逐渐向外资开放,包括美国ADM、嘉吉及益海嘉里等在内的世界级粮商纷纷加大了对中国的大豆加工贸易。从外资对大豆产业的渗透来看,大豆原料渠道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从原料进口贸易来看,面对质优价廉的国际转基因大豆,缺乏国际贸易经验的国内油厂普遍采取与这些大粮商合资或委托进口的方式。随着国内大豆油脂等产品需求的迅速扩大,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开始纷纷兴建扩厂,而厂址纷纷选择在沿海地带,并在享用进口大豆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逐渐放弃了东北大豆渠道。

2004年3月,得知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即将前往美国采购2507万吨大豆,在国际炒家的哄抬之下,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先前的约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接着在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签下4100元/吨的高价进口合同离开美国之后,整个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随即暴跌,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吨。最终造成参加采购团的各家中国企业损失惨重,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大豆风波”,也从那一年起,国内民族大豆压榨企业市场盛宴不再。同时,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享受一系列的包括地方和中央的引资优惠政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外资投资成本相对较轻,而更多的地方企业也愿意与外资合作获得小范围的共赢。至2004年年底,外资已初步形成在中国油料压榨市场的产能布局。

资料显示,目前开工的97家大型压榨厂中,有64家为外资或外资参股,其日压榨能力为12,1万吨,接近中国大豆实际压榨能力的60%左右,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产能的66%。

外资扩张的背后,是产业安全危机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外资的进入一是满足了国内民众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另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也促进了国内相关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但从国家的产业安全考虑,却又面临巨大风险。

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了一份《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开篇强调:大豆不仅是重要的食用油脂和蛋白食品原料,而且是饲养业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豆油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用油,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的40%;豆粕是重要的饲用蛋白原料,占国内饲料工业蛋白原料的60%左右;豆制品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植物蛋白食物。大豆加工业与种植养殖业、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等紧密关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目前,对于大豆产业外资比重过大对相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虽然尚无法估计,但以下几点弊端却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大豆种植户的利益问题。大豆种植业攸关全国4200多万农民的生计与增收,尤其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大豆维生。据了解,黑龙江北部很多地区都属于第四积温带,其气候条件偏寒,可播种粮食作物品种有限,大豆是主要的种植作物。进口大豆的大量涌入已经对当前东北大豆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其次,产业竞争环境。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本身是强调公平为第一原则。但我们注意到,与国外投资机构相比,国内企业在贸易管理经营资金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外资在市场的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从当前国内油料的压榨能力来看,产能已经严重超过实际需求,年有效加工能力尚未达到全部产能的40%,而外资在近年来的个快速扩张已经导致整个油料压榨行业竞争环境剧烈,不利于民族企业的成长壮大。

第三,垄断危机。与外资在国内压榨业快速扩张相关的,除了行业竞争环境加剧外,外资存在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的机会。

第四,产业创新机制逐渐减弱。外资的进入一方面利用自身优势造成民族企业发展困难,研发投入降低,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更多的是直接将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管理、技术进行国内复制,这使得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在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却每况日下。据悉,目前大豆加工业大型豆粕脱溶机(DTDC)、大型离心机、豆粕蒸脱机、精炼分离机、高级过滤机、高级减速机等油脂加工关键设备仍依靠进口;配套装备稳定性差,易损耗;高温豆粕改性、油脚高效利用等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程度低。

随着大豆产业危机的加剧,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修订《外资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油脂油料进口申报、油脂加工企业加工统计等行业调控政策以及《反垄断法》等经济引导机制,从产能布局、原料加工销售、企业资本重组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与控制。但与政策调控相对的是,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资本与经营策略的优势已经使得外资在国内的运作领先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我们注意到,在政策层层紧逼下,2009年以来外资的整体投资规模仍呈上升势头。其次,随着国家对大豆产业的调控加强,包括益海在内的外资企业开始加强其米面等粮油品种的业务。第三,随着中国粮油市场体制的改革,受地方利益驱使,越来越多的基层粮油机构倾向于向外资靠拢。

猜你喜欢

植物油油脂外资
北京烤鸭,香飘世界
杯中彩雨
橘子燃火花
油脂树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酯和油脂”的重要知识点
“糖类 油脂 蛋白质”知识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