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的确立及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

2009-03-19

探索 2009年1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余 凡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的核心,在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育全党全国人民,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构筑了坚强的社会思想政治基础,形成了具有时代性与中国国情的特点,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引导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主导性政治文化;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6;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074—04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会清晰地观察到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现象:中国共产党人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破解了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基本问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导;而每一个创新成果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即持续有效的教育和传播方式,都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政治观念,成为指引他们更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政治信仰,推动改革开放的新发展。

这一独特现象揭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行进的政治文化实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政治文化作为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的思想意识的总和,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评价等,核心是政治思想、理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在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就是这个国家的主导性政治文化。

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执政党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居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这一理论通过政治宣传、政治教育的途径,使其政治原则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的培育,不断提高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意识,巩固了共产党执政的思想政治基础,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包括国家指导思想的确立、指导思想的传播及其政治导向作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

一、新时期政治文化的变迁与主导性政治文化的确立

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转变,标志了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的开端;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及其在全党全国人民中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主导性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使之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共识,并确立了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主体性、主导性地位。

1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创新:邓小平理论的创立(1978~1988)

一是作出转变中国发展战略的政治决策。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和原有政治文化体系受到极大的动摇和质疑,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拨乱反正,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思想局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的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指导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科学理论。

三是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传播,经历了政治思想领域“左”和右的思潮的冲击和干扰,焦点是主张改革开放的思想与“-阶级斗争为纲”传统政治理论的斗争,突出表现在姓“社”与姓“资”的争论上。邓小平理论以科学的思想力量和成功的改革开放实践,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戴和理解,成为中国走进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2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1989~2002)

一是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了中国稳定发展的局面。这一事实证明,执政党创立的主导性政治文化,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

二是执政党建设的创新。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这一理论创新回答了在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这一理论创新推进了从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的转变,使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更加符合时代进步和人民的要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三是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结构转型加快,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如何认识改革深化与利益关系失衡的问题。执政党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改革开放继续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主导性政治文化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创立(2002-)

一是应对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使中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奋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国情特征,在经济实力、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城乡发展等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国家战略层面作出重大调整。

二是重大战略思想的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回答了“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创新确定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理念和目标,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心理的需求,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评价标准,巩固了主导性政治文化的社会基础。

三是促进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成为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执政党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理念,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三农”问题、民生问题,协调发展等问题,政策措施获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拥护。科学发展观为全

党和全国人民公认,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针。

二、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的特点

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必须服务服从于这一大局,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发挥精神变物质的巨大作用;它是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国内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必须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完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改革思想宣传、理论教育的方式,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必然体现自身的时代特点。

1协调性。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没有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建设;同样,没有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建设,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以思想理论的新创造为改革开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原则,以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政治稳定,保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

2继承性与创新性。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保持了政治思想的延续性,避免了政治文化体系解构可能引发的巨大精神危机;同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为民族复兴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3科学性与实践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改革开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重点,在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实践中,开拓创新,形成科学的理论观点,因而能正确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深化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引导他们把积极性创造性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4实效性。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传播的过程,就是国家政治领导和管理层面向社会中的民众传习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管理和发展需要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特定的政治观念的形成过程。在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建设中,党始终高度重视政治宣传、政治教育的传播引导功能和实际效果,坚持大力推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思想建设工程,保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在传播媒介上,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作用,学校的正面教育作用,家庭的代际传递影响;在传播内容上,针对社会思潮和群众思想的新动态,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群众的亲身感受,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唱响时代主旋律;在传播对象上,既重视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又重视人民大众的宣传教育,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

三、改革开放中建设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历史意义

新时期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为依托,在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奠定了社会思想政治基础。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理论以新的思想和观点,克服了党内外左和右的严重干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建立起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的政治共识,由此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必须看到,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这一历史的巨变,不仅取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也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正是因为党的指导思想创新,契合了人民群众期盼国家发展,渴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能够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并迅速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形成支持改革开放启动和持续进行的深厚社会思想政治基础,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2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率地位,并以这一科学理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使他们始终保持对改革开放的信任和支持。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复杂影响。党在建设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党和国家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认知和评价标准,增强了他们对改革开放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并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2008年抗震救灾和举办奥运会中,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就是这种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3主导性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巩固了党的执政之基。任何政治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之上的,权力是否拥有合法性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拥护。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认知、感受和评价,除来源于个人生活的实际感知外,主要受到主导性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一方面是基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广大群众深受其惠;同时也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思想影响——它已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政治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因此,人民群众大多能对执政党、政治制度和国家发展作出肯定性评价,并表示由衷的政治自豪感。2008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世界民意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20个国家中,中国领导人获得最高评价,高达93%的中国人表示对中国领导人有信心。中国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这种政治信任之上的。

责任编辑:向波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