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的“前世今生”

2009-03-17

初中生学习·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变通途天堑前世今生

从古至今,不知曾有多少文人墨客路遇三峡,对它的雄伟壮丽发出由衷的赞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早发白帝城》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磷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轻舟,不仅仅是指船行快,更是指作者那愉悦的心情。三峡江水迅猛湍急,若顺流而下,行船者不需要费气力划桨,船一样会飞快向前。

再来看看大诗人杨炯描写的三峡:“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窗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三峡景色迤俪,两岸的崖壁上全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天险叠生。而夜晚的三峡更是不平静,若是夜间行船,一旦被激流冲离航道,卷进暗礁,那就是船毁人亡。那时的三峡,美则美矣,可也凶险万分。

三峡两岸的居民与水共生,他们爱水,却也怕极了这水。洪水,一直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饶的粮棉油基地、密布的村庄城镇、密集的工矿企业以及近8000万人口,长期被长江水患所困扰。特别是荆江险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10米的“悬河”。到了现代,我国领导人不止一次地讨论实用三峡的可能性,毛泽东主席曾在1956年游三峡时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词不仅写出了三峡风景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人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而“三峡千古不夜航”的历史也正在被改变着。

对于三峡的改变,百姓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如今的三峡,一过夔门,江面开阔了,江水平静得几乎找不到流向,“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呈现在眼前。库区沿岸比较大的移民新城几乎都建起了跨江大桥,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坝泄洪时,远远望去,巨大的洪峰从泄洪孔咆哮而出,奔腾而下,蔚为壮观。三峡船闸上下落差113米,船舶通过时就像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登上185平台,这里与大坝近在咫尺,它似一条巨龙将长江隔断,让长江发挥出巨大的防洪、发电、补水、航运等综合功能。“185”即185米,这是三峡大坝的海拔高度。站在这里,游客和三峡大坝就矗立在同一个海拔平面上。

月明三峡晓,潮满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

猜你喜欢

变通途天堑前世今生
天堑变通途
一桥飞架家校,天堑也变通途——用真诚读懂家长,用关爱唤醒学生
天堑通途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二) 天堑征服者
劈山越壑洒热血天堑变通途
——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喀斯特地貌山区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纪实
精油的“前世今生”
敌前练精兵 海峡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