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的求索之路

2009-03-15邓先桂

教师·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母语教材素养

邓先桂

有人对中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你们最不怕耽误的课是什么课?你们上甲课做乙事哪一种课最多?教师的授课水平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关性最小的学科是什么?在高考中最不能预测成绩的是哪个学科?最不需要辅导老师的是哪个学科?答案是:语文课。如果对教师就哪门课最难教进行问卷调查的话,保证是语文老师最无奈。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却让我们无所适从,确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如何当好语文老师是语文老师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有力却无处使,有心却没有办法,这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深圳红岭中学胡立根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危机与价值重建》中谈到,现在的语文教师有三种可能的生存状态:一种是“教材—学生”型;一种是“课标—学生”型;一种是“学生—背景—学生”型。而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处在第一种类型中,即按照教材的设计将教材承载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我们把主要精力耗费在怎么讲课文,怎么把课文分析透等方面,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部塞给学生。而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实际上都是“素材型”的,并不具有明确的价值系统,所以我们分析得再生动,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没有进入状态,语文能力与素养还是原地踏步,没多大进步。语文教师的教学一直都走入一个误区,不知怎么教才能真正教好语文。如何求索出一条语文老师能真正教好语文的道路呢?

一、热爱母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认识

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热爱母语,积累渊博的知识,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更深地理解文学背后的内涵和意义,用文学教育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用对母语的热爱之情激发自己去阅读、加强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广度和深度。如果自己的阅读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指导学生的阅读呢?基于这个原因,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特别在教学中对教材更要吃透,彻底抛弃依赖各种参考书的做法,独立自主地阅读、钻研、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文章最精彩、最引人深思的内容,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果教师自己都吃不透,那又怎么会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更不要说传授其他东西了。而这不是读几本文学名著和教学参考书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平时要多看、多听、多思、多写,做生活中勤劳的小蜜蜂,这样才会随时产生思想的火花。如中央电视台开辟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经常沉浸在于丹的讲课中,回味儒家思想的经典与深邃,道家思想的高深与莫测。《论语》原本是一部深奥难懂的教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于丹却用许多浅显的故事、朴素的语言,使之变得通俗易懂。于丹用她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将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在和圣人直面对话,讨论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沁人心脾。这样一个平台提高了很多人,也可能改变了许多人。语文教师应该多受熏陶,做一个热爱母语并有自己独特思想认识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搭建好文本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完成这个使命,那我们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自己浓浓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情感与思想的火花。语文情感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政治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态度情思。这些情感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语文教师花费心思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情境,通过熏陶与感染,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慢慢形成的。例如,在教白居易《琵琶行》时,我创设音乐导入法,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入情。学生初步感受到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文学更是如此。接着让学生自己初读文本,说出感受。学生只能说个大概,说白居易很悲伤或很痛苦,其他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让他们齐读、个人读,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写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分析出作者写得如此美妙,是为了刻画琵琶女技艺之高超。那么这跟白居易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找出表达这种关系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细细品读分析,原来作者写琵琶女的不幸与悲惨,一切都与他自己息息相关。琵琶女才情得不到赏识,是因为难逢知音;白剧易自己呢,才高八斗却遭到被贬的命运,这岂能用“悲伤”和“痛苦”两个简单的字来形容?于是我介绍了写作的背景: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我又让学生设想他们自己心情不好时,是不是更容易触发伤感之情。学生一下就明白领悟了。原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琵琶女的遭遇来抒写自己的不幸,抒发被贬的心酸和悲愤。最后,我以名家朗诵赏析结束全文。学生在这节课里情感完全投入了,并深深走进了白居易的心灵世界,对白居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情感的种子何愁开不出思想的浪花?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切情切境,步步引导,搭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逐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自觉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三、做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找到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畏难心理

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找到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觉得语文容易学,从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畏难心理,真正热爱语文。语文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学生智能发展的程序设计师和施工员,是学生语文学习病患的处方医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或陪练。语文教学难就难在它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转变为指导学生的“学”。教师素养水平如何,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才能下结论。语文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是人性张扬的学科。让学生学出真正的个性,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能在看似平淡的教学现象中发现教育深意;在一节节语文课中获得真知;在改革实践中找到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既能感悟文本又能开拓文本;既能组织学生又能放开学生;既能研究教法又不拘泥于教法;既重视课堂教学又能关注课外吸收。赵明老师在《倡导生活化、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中说道:“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灵活动;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应该倡导积累、感受、实践、创新的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的掌握靠运用,能力的获得要靠实践,情感萌生要靠感动,素养形成要靠积累。”现在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什么都要学会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去观察、分析、思考和领悟。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匡正学生理解不恰当的地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在自己的感悟中有自己独特的心得,有了心得就可能升华,有了升华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审美观,这是阅读和写作的根基。做到了这些,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学会阅读和表达,这个目标就容易达到了。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毕竟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一定要把语文在学校的小课堂扩大为生活的大课堂,实现语文课内外有机的衔接。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他最终要融入社会,语文作为其母语在生活中的地位就更显重要性了。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激发学生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热情的活动,譬如:课前三分钟创意活动、改剧本表演赛、为某种理念进行的辩论赛、成语接龙、讲故事比精彩、文学沙龙、每周周记评比选出文学之星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把学母语的热情张扬到极致。这样的热情奔放的学生一定能学好母语,运用好母语!

四、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下做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并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完成人格魅力的塑造

文学即人学,它对人性格的影响和精神的塑造是深远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文学的价值,完成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在李白诗歌中感受李白的伟岸与傲气,明白荣华富贵的虚浮和做人讲骨气的重要;在杜甫诗歌中感受杜甫的无私与悲愤,懂得在苦难中情系社稷和苍生的卓越,做人民的诗人才会永垂千古;在苏轼的旷达与豪迈中知道挫折让词人飞得更高更远;在柳永的缠绵柔情里体会一个男人也有侠骨柔情的一面;在陆游与辛弃疾的诗词中,更深地领悟了祖国在男人心中就是生命的一面旗帜;在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看到了人与生活风浪搏击的坚强;在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感受到他的远见与崇高,以及充满人文精神的伟大。这一切的一切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那么刻骨铭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这样的思想熏陶,自觉完成人格的塑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有高尚人格的中国人!

不管语文教学之路多么艰难和坎坷,我都用屈原的话来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母语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母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