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病治疗合理用药问答

2009-03-14编辑部

上海医药 2009年1期
关键词:链霉素结核菌间歇

1 治疗结核病为什么必须联合用药?

结核病属于慢性感染,其疗程较长,长期应用抗结核药,药物的使用易于选择出耐药菌。并且,在结核病灶中的菌群不均一,初治患者的大部分结核菌对一线抗结核药敏感,而天然耐药菌虽然很少,如耐利福平的概率仅为10-8,耐异烟肼、链霉素概率为10-6,但在单药治疗时,敏感菌被杀灭,耐药菌反而大量生长而成为主要致病菌,造成耐药。若联合用药则药物间具有交叉杀菌的作用,可防止耐药的产生。

我国在过去虽然也强调联合用药治疗结核病的原则,但由于贯彻不力,医疗机构落实情况不平衡,因此,不规范用药仍然存在,致使结核耐药严重。在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结核病“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属于联合用药的指征。

2 抗结核化疗为什么分强化和巩固两个治疗阶段(即二步治疗)?

致病的结核菌按其生长繁殖的状态有处于“持续生长繁殖”(A群)、“间断繁殖”(B群)、酸性环境中“半休眠状态”(C群)和“完全休眠”(D群)之分,不同的抗结核药对不同状态的结核菌的作用不一,如吡嗪酰胺对C群的作用很强,而链霉素却对此几无作用。C群与B群的结核菌若不能消灭很容易造成复发。因此在制定抗结核化疗的方案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和足够的疗程。

根据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全世界均公认宜将抗结核化疗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治疗阶段,即在强化期采用强有力的联合用药方案,针对结核菌大量繁殖,抓住初用药物最能发挥杀菌效能的有利时机,尽快杀死繁殖期菌群,使菌量急剧减少,防止和减少继发性耐药的产生,且有可能杀灭可能存在的原发耐药菌及突变耐药菌。实践证明,初治时杀菌效果越佳,则以后产生顽固耐药菌的机会就越小,复发率也越低。而巩固期则主要针对病灶内残留的少数代谢低下或半静止状态的、处于延缓生长期的结核菌,这部分菌相对较顽固,对药物不敏感,即使每日给药也难见疗效。有研究证明除氨硫脲(Tb1)外,其他的抗结核药均使结核菌带来不同程度(2~10 d)的延缓生长期,其中链霉素与利福平最短。度过此期后结核菌又开始生长繁殖,恢复对药物的敏感性,最后在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下被全部消灭。

鉴于上述原因,在巩固期可采用间歇给药的方式,每周服药2~3次,加上疗程延长,长于强化期,既使疗效提高,又减少不良反应和用药费用。

标准短程化疗的总疗程一般为6~9个月,即2~3个月的强化期加上3~6个月的巩固期。强化期选3~4种药物联合,巩固期以2~3种联合。药物包括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吡嗪酰胺(Z)和乙胺丁醇(E) 等。常用方案:

1)2S(E)HRZ/4H3R3:即强化期2个月,每日使用H、R、Z和S(或E);巩固期4个月,每周3次间歇使用H和R。

2)2S3(E3)H3R3Z3/4H3R3:全程间歇用药方案。强化期2个月,每周3次间歇使用H、R、Z和S(或E)2个月;巩固期4个月,每周3次间歇使用H和R。

3)2S(E)HRZ/4HR:全程每日用药方案。强化期2个月,每日使用H、R、Z和S(或E);巩固期4个月,每日使用H和R。

3为什么抗结核药通常采用顿服法给药?

长期以来抗结核药均以每日分次给药的方式服药,当时的理论依据为抗结核药的作用与血中持续血浓度相关。但后来深入的研究发现抗结核药的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峰浓度,即峰浓度越高(未达到中毒水平),接触结核菌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且顿服法使用药的顺从性提高,保证了疗效。临床证实了这一结果,其疗效提高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因此,抗结核药通常采用顿服法给药,但个别品种如丙硫异烟胺(PTH)需分次给药。

(编辑部)(收稿日期:2008-10-13)

猜你喜欢

链霉素结核菌间歇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PCR-反向点杂交法耐药基因检测和BD960结核菌药敏在耐药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农用硫酸链霉素正式退出舞台
以CdTe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测定黄瓜中链霉素的残留量
gp1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联合异烟肼的体外抗结核菌活性
结核菌素试验有何意义?如何判断其结果?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