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2009-03-13郑超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新课程课堂

郑超华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

首先,教师一方面面临着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行为转变的挑战。新的课堂教学机制呼唤教师采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的教学更具人文性,更富有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重新熟悉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搜集练习。在这种重担的压迫下,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迫切需求。

其次,新课程综合化的特征,不仅需要教师的广博知识,还需要教师与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紧密的合作,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因此,新课程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工作方式,促进教师整个集体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两位或更多教师一起走进课堂将由可能成为必要。

由上可见,实施“教师合作走班教学”是促进新课程改革、满足新课程需求的有力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背景及主要场景再现

东阳市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研讨会将在笔者的学校举行,根据教研室安排,要求笔者开一节公开课。如何让自己的课有新意?“合作走班”四个字眼顿时闪入我的脑海。一想自己的普通话并不是十分纯正,如果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聆听到更标准的普通话,那该多好。张晓玲,历史教师,普通话测试成绩一级乙等。于是一个合作走班的创意在脑海中逐渐明朗起来。

这堂课并不是说张晓玲老师出现在我的课堂上,而是在本堂课学生重点要掌握的“数据排序”、“自动筛选”、“分类汇总”三种操作的演示课件上配上了张晓玲老师的讲解。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投影进行看、听这三种操作的演示课件时,就好像是张晓玲老师在上信息技术课一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了历史教师张晓玲的声音,那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听得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注。最后的动手操作练习,学生的正确率在95%以上,并且操作速度之快令全体听课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制作这样的演示课件时,计算机操作是本人。笔者的操作演示加上张晓玲老师的讲解,两者二合为一,就变成了历史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难怪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经验评析

走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注程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好现象产生?这里面有内在的原因,一个教师长期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都暴露在学生面前,无秘密可言,好的习惯可以教给学生,不好的东西也可能影响他们,高中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独立意识快速成长,他们迫切希望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新的能填补他们知识结构不足的一切东西,他们这种需求的外在表现就是追求他们不熟悉的事物。

教师之间有共同的职业特点,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差异。有的思想深刻,有的善于表达,有的侧重知识,有的侧重方法,有的富有感染力,有的注重科学完整的严谨表达等等,这些不同可以共同补充学生知识结构、情感结构的不足,使他们得到满足,这或许是同学们提高学习注意率、表现出高专注程度的一个原因吧。

教师合作走班应该是当前形势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合作走班,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激活了整个教学系统,达到教学系统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

笔者认为,教师合作走班教学有如下优势:

1.教师合作走班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教研组是一个合作性的交往团体,其教学成绩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教师实行合作教学,使组内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识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研组的整体功能。

2.教师合作走班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首先将现有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加强合作。教师个体的“扬长避短”,小组群体的“集长弃短”,用“长长相加”来弥补教师个体的“长短抵消”,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3.教师合作走班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寓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于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从做中学”、“从教学中学习教学”的思想,把情境学习理论、人际互动理论从学生的学习领域运用到教师的学习与工作领域。这不仅可以优化教学工作,更可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单科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发展,协助年轻教师成长。而一些骨干教师在向新教师传授经验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归纳实践经验,并逐渐向理性转化。

●实践反思

虽然我们不能苛求每一节教师合作走班课都十全十美,但作为一项研究,却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以便为今后的“量体教学”做准备。笔者觉得教师合作走班教学的以下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1.学生从教师的合作中是否学会了具体的合作方式?合作不是空洞的,合作能力也不是抽象的,总是同一种具体的活动、具体的过程,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某种认知活动联系在一起。学生应该从教师的合作中体验到一个完整的合作过程,学会一些具体的合作方式(包括语言、体态、态度等)。合作也是一种技能,必然有可操作的具体方式。

2.合作走班之间的互动是不是足够?两位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新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从教师的互动中学到合作、理解、宽容、谦让、协调、援助等做人的基本美德,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楷模。

3.课堂结构有没有发生变化?在一堂课上,如果仅仅是增加了一位教师,而没有因为增加了一位教师而带来课堂结构的变化、内容的丰富、合作的体现,那就失去了增加这位教师的意义。

教师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我们在说与做的同时,学生也开始了学习“说与做”。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只要两位或三位教师来到同一个课堂上开始教学,学生便开始了对合作的学习和模仿。我们不应该忽视这种长效的潜移默化效果。■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新课程课堂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欢乐的课堂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