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中受训教师的心理误区分析

2009-03-11郑小军杨满福黄帮龙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培训能力

郑小军 杨满福 林 雯 黄帮龙

摘 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受训者负面心理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本文将常见的心理误区归结为10类。对此类负面心理产生的背景、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培训;心理误区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2-0076-04

一、引言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面向高校师范学生(以下简称“高师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广泛进行。一方面广大的高师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学员(以下简称“学员”)从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员们普遍存在一些心理误区,而这些心理误区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培训效果的提高。笔者研究发现,当前针对成人学习者的特征研究已经较为完备,但这类特点具有共性,而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这类学员的学习心理分析尚不系统和全面。我们认为:对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充分、深入、准确,作为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培训的成败。因此,值得深入探究。

而从学员心理对培训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看,学员心理可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心理,相应地也带来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本文的重点是负面心理的分析及其矫正。下文中笔者依据多年来的调研和教学经验,将学员的负面心理归纳为“十论”,抛砖引玉,期与同行探讨。

二、学员心理误区分析

1.误区之一:培训无用论

现实中,教师的培训机会并不均等,据调查,不少参与培训的学员已经参与过此类培训,笔者发现,此类学员中有不少人持有培训无用论思想。究其原因,这与现行培训模式关联很大。在不少集中型的培训中,培训者一律为高校的教师,这些教师有较好的理论研究水平,但这些教师也存在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无直接经验体验的缺陷,加之一些培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缺少创意,堆砌理论,浮光掠影,学员私下认为与中小学的实践渐行渐远,上课时意兴阑珊,不能投入或敬而远之。长此以往,一些学员开始对培训持怀疑态度,认为相关的培训没有必要参加,参加不参加都一样。

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认为,成人学习一般要遵循这样的规律:第一阶段是激发起对过去的经历的回忆,让学习者回头想想自己以前做了些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方法做的;第二阶段,启发学习者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检讨这些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之所在,看看他们以前做得怎么样;第三阶段就要引导他们着力去发现他们自己还缺少哪些引导成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即确定他们自己应该学习些什么,即所谓明确学习目标;第四阶段才是进入学习理论、技巧、方法和工具的过程;第五阶段则要将新学的内容进行类比运用,包括练习、实验、写作学习报告或论文等等。有顺序地经过这样几个阶段之后,才能说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而实际的学习,则需经上述五个阶段的不断反复、提高才能实现。从这一规律中可以明确:成人学习与其说是由教师、培训者教会他们学习,还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学会如何学习,自己在对以往经验的反思和领悟中学习。[1] 因此如果培训者无视这一规律,脱离实际,简单说教,学员产生培训无用的心理是很正常的。

2.误区之二:条件不成熟论

我国国内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学校的现代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效果已经达到了较成熟阶段,而有的学校则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对一些来自较不发达地区的学员来说,相关内容就显得超前了。尽管这些学员也认为培训的理念和方法是好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有用的、有效的,培训也是必要的。但他们认为,目前在普通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未来的事情,现在条件还没有成熟。参加培训、学习就是看一看,听一听,要动手实践还为时过早。

笔者注意到,每期学员培训的学校背景差异是培训时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一般参与培训的学员常按地区划分,不分学校层次,导致了学员较大的培训需求差异,这使得培训的效果大为削弱。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培训学员安排可按学校条件等级做些后期调整,能将需求趋近的学员尽量安排在一起,此其一;其二是树立榜样,引导学员。在笔者的培训实施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时,都请一些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地区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来谈体会,如有一位教师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开展网络教学、教研,取得了很突出的教学成就,被多家媒体报道。我们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能引导有这种心态的教师产生面向世界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意识。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迎接未来挑战。

3.误区之三:机会-成本论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师累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量的增加是较大的。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说课、教改实验课,或参加课件比赛时才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而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上不用。在有些教师看来,用熟悉的传统方法做已经有不错的效果了,再花大力气去做课件,做教学设计,可能事倍功半。过去掌握课件制作技术的教师少,现在则越来越多,制作课件已不再是 “金字招牌”。既然学做课件,既辛苦、花时间、耗精力,又派不上大用场,从机会-成本(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工作量问题和教学改革问题,今后将长期困扰中小学教学。一方面我们希望进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未必都是革新的力量,一些人对眼前利益和成败看得重一些,甚至是保守的力量。不过情况正在发生转变,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正如对学生的评价要引入多元化一样,对教师的评价也要逐渐走向多元化而不是标准化、模板化。要鼓励教师多做创新,允许失败。否则,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会得到根本解决,因为没有有创意的教师,就不会产生有创意的学生。

4.误区之四:冲突论

中小学教师忙和累尽人皆知,有些学员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任务那么重,特别是重点学校的教师所面临的升学率压力和职业压力那么大,哪有时间和心思参加培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久而久之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当前的研究证明,这一状况具有普遍性。而在培训实施中,不少培训单位将教师培训简单化为制作多媒体课件,甚至成为计算机培训班,这是不可取的,这是教师排斥培训的原因之一。成人学习是一种“针对性、功利性强”的学习,[1] 培训者要认识到这一客观状况,多从教师的角度想,教技术也好、理论也好,要说清楚能带给教师什么便利,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如提高备课效率、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具有的竞争优势等,即讲究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的结合。教师培训的内在驱动是有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意愿,外在驱动是职业带来的外在压力,如岗位竞争、学历需求、现实的竞争优势等。内驱力作为推力,而外驱力可视为拉力,这样在教师中就会少一些冲突论者。

5.误区之五:悲观论

我们在培训中发现,一些学员过分高估了多媒体技术的难度,持悲观态度。如有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认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技术“高深莫测”,编程语言更是令人“望而生畏”,自己是学不会的。还有个别学员,在教学设计和制作技术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处在集体中,“高手如云”,觉得自己比别的学员差,所以也易失去信心。

我们知道成人学习者对任务的难度十分敏感,相比青少年,遇到有挑战性的任务,反而容易放弃,这是成人学习者的一个特点。培训免不了有一些技术性强的内容,培训者要较好地分解难度,循序渐进,其实引进门后,好多学员自己就是很好的自主学习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取得很好的成绩。

6.误区之六:速成论

有些学员培训开始时心态比较急,虽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他们认为那两天总够了吧。在这种心态下,他们总想“速成”,想一两天成为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的“高手”。当他们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时,一些学员便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积极性下降,甚至逃课、缺课。

速成心理其实反映了教师对效率的关注,教师只能在工作之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学习,不讲究学习的效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主张在培训中,培训者多给学员一些肯定和鼓励的信息,甚至可以“言过其实”,使学员觉得成就不错,成果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也要让学员明白,“风物长宜放眼量”,太过功利,急于求成是有害处的。

7.误区之七:模板论

在笔者的培训经历中,有不少学员是模板论者,如讲网页的制作,就问:“有模板吗?”如使用WebQuest,也问:“有模板吗?”在一些技术强的学习内容上,非常依赖模板,怕自己独立动手。这还表现在有些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大。他们习惯于教师一小步一小步地教学,手把手地教。一旦到了自己动手时,就变得畏手畏脚、生怕出错。给人感觉总是停留在模仿阶段,不能举一反三,更谈不上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创新。

当然,笔者认为,在初始学习阶段按范例进行非常必要,但到了僵化的地步就有问题了,就对教学改革有危害了。以WebQuest为例,其本身就融合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在里面。给教师这样的模板使用,减少了做网页的难度,教师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探究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上。而再如一些教学流程,教师是可以有些变化的,不要搞成模板化了,亦步亦趋,机械套用。

8.误区之八:技术至上论

有些计算机功底扎实、对课件制作技术钻研较深的学员存在“技术至上”的片面观点,他们把几乎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对新技术的跟踪上,而忽视新技术的运用和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忽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忽视教学设计水平和课件鉴赏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些学员认为只要运用了新技术,就是好课件,运用的技术越新、越多,课件就越好。个别学员还形成了对新技术和软件新版本的崇拜思想。一些学员以为做了几个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教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在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多次讲,“电教”姓“教”不姓“电”。笔者看到当前不少教育网站、学科网站,技术上、形式上是精美的,但因对教育教学规律不重视,华而不实,没有几个人用,是一种浪费。对教师培训而言,让受训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仍是提高教学效率,要让学员不要单纯地将教育问题变成软件或硬件问题。

9.误区之九:朴素论与唯美论

笔者在评审学员作品时发现,有些学员由于审美观、艺术功底和个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太注意课件画面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忽视动画、背景(包括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与教学内容的搭配,结果使课件的艺术性、可用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反映出他们对课件的艺术性、美学价值和美育价值缺乏认识。而另外有一些学员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在课件中制作了眩目的片头动画,导入了漂亮(甚至是花哨)的背景图片,以及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殊不知,这种“美”的信息呈现方式虽然满足了学生感官的刺激,但也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动听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美丽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上,而对视听形象所表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反而忽视了,从而干扰了教学内容的表达。

我们觉得一些基本的视听教育的规律培训者要自己明白,也要告诉学员,以制作PPT课件为例,一节课45分钟大致应该制作多少张,人的语速每分钟是多少,根据教室空间和学生数字号多大为宜,使用几种主色,如何搭配,动(画)静(图文)如何结合等,知道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唯美论与朴素论者也就不存在了。

10.误区之十:培训即放松论

笔者在培训中还遇到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 在此也有必要指出,笔者称之为放松论。其表现,一是学员对培训课兴趣低下,漠不关心;二是学员常以某些理由,如访友、去观光等请假;三是学员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配合度非常低。当课程安排较重,任务较多时,有学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也常令一些培训者感到困惑,怎么学员似乎心思不在培训上,再精心设计的课程,人家也没感觉,没热情。这其实就是由于培训者不知道学员的这种放松论心态。

产生放松的心态我们认为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培训单位过去对待培训工作不是太重视,课程少,休息多,使一些人产生了这种认识;二是派出学校没有重视培训人员的管理工作,甚至将培训机会当作给教师休息的机会,而不给予教师一些任务或考核指标,使教师缺少外部约束。我们认为培训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在国家、参与者和实施者都付出了较多财力精力的情况下,以等闲态度视之,没有良好的产出,是一种坏的倾向,值得我们警惕。

三、结语

研究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特点是进行有效培训的重要前提。而目前这类研究尚为欠缺。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学习者的心理研究,特别是特定专业领域学员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培训还没有转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来,仍以培训者的主观愿望和期望来实施教学。事实上可能是真正的主体被边缘化。虽然本文的研究比较粗浅,但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引起培训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姜荣国.浅谈成人学习的特点与成人培训的原则[EB/OL].

http://www.longjk.com/html/2006-10/20061025190157.htm,2006–10–25/2007–09–09.

[2]纪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及基本特征[J].中国远程教育,2006,(1):21.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培训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交换网课程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探究
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