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2009年浙江高考历史第14题所想到的

2009-03-11祝旭东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行政机构

[关键词]高考,地方行政机构,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46-02

2009年浙江省首次实行文综高考自主命题,其中历史试题第14题比较难,考试结束后广大师生对此题众说纷纭,普遍认为该题考查的知识过偏、过细,先看试题: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该题的情境设置别出心裁,以“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为问题情境,以致于在文综考试时不少考生初读试题误以为试卷印刷时图片有误,纷纷向监考老师反映,着实使有关考点主考惊出一身冷汗。从残缺的图片信息来看,左边的半个“路”字、右边的地方机构所属官职、中央下面所设的二个地方行政区划都是有效的历史信息,其中左边的半个“路”字是关键信息,根据浙江省所采用的人民版历史教材表述和相应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判断,该图所反映的朝代不可能是如教材所言的唐朝的“道、州、县”三级,也不可能是元朝的地方机构,因为元朝的地方机构共有省、路、府、州县五级,而明朝的地方机构则是承宣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因此,该题可以用排除法作出正确选择B,当然,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牢的话,根据教材表述“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路、州、县”,也可直接作出正确判断。

但实际上,考生要正确判断该题会遇到一定困难,理由是:教材对宋代地方机构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只在“行省的设置”一目中出现“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路、州、县”,图片中的“提点刑狱司”也只在第二目“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中一笔带过,而这部分内容恰恰在浙江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为阅读内容来处理的,因此,考生自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命题者在命制该题时可能忽视了考生的学习背景,有难为考生之嫌,图片右边“路”的下属机构实际上是无效信息,因为确实很难说“安抚使司、转运司、常平司”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史学常识。

问题是,该题真的如有的老师所言,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考查是避重就轻?非也!该题并没有超出中学历史教材,也符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知识范围,从命题技术来看也无可指责,试题还是有效地考查了考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看,它取材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一“行省的设置”中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相关内容。像唐、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这样简单的历史知识,在中学教师眼里可能无足轻重,在高校历史教师眼里,或许恰恰是考生进入高校历史专业学习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在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和元朝行省制度的执行是两个重要的节点。但是采取诸如监察制、省官互迁等措施丰富郡县制、行省制的内涵,以收地方之权,实现强干弱枝是历朝历代的常态,其中,尤以宋代为明显。如果平时教学没有予以重视的话,可能导致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从中央与地方矛盾演变的角度,来说清楚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学生自然只会对这些地方机构的名称死记硬背,要应付紧张的高考是有点难度。

那么,如何讲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既能使学生记住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又能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呢?笔者认为,综合教材有关内容,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进行如下讲述:

中国自从秦朝起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政治制度在此后2000多年经过若干调整。这一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地方行政首长由皇帝或中央直接任免,且不能世袭,然而,历朝中央总是信不过地方,认为地方尾大不掉,有割据倾向。因此,中央传统统治有一种习惯:喜欢派一些中央官吏组成工作组,当钦差大臣到地方去巡行,对地方官进行监督。这些人到了地方往往包办了地方的事情,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由“过口龙”变成了“坐地虎”,巡行之官变成了常设之官。变成常设之官后,皇帝又不放心了,又委派新一轮工作组。因此,中国的行政级别越设越多。秦代实行郡县制,只设郡县两级。但是到了汉代,皇帝觉得不放心了,在中央设了刺史。所谓刺史,就是刺探情报的意思,通俗的说法就是“包打听”,他是在中央领工资的,组织关系也在中央,后来给他们划分监察区,将全国100多个郡分成十三个州,一个州安一个刺史,去巡行他的监察区。最早巡行的责任区并不是常设的,后来中央把越来越多的事情交给他们办理,郡守就被架空了。到东汉,郡守就退居了二线,州牧、州刺史就变成了一级地方官,便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后来,州又发展成坐地虎了,皇帝又派官员监督他们,到唐代,皇帝把天下分成若干个道,每个道上安排一个按察使,意思是这些新巡行官往这个道上去走走,看看他们是否忠于朝廷,是否忠于职守,后来道又变成路,这大概是“道路”一词的最早来历吧!中国的很多省份都是从当时的路发展而来。到了宋代,路又变成一级行政区,州和县上边就产生了这一级行政机关,这样,路的官又成了常设官了。到了南宋,皇帝们又发现路也不行了,也有重大危险,于是派出了很多中书省的官去行中书省的事,派他们到地方去办中央交办的事,本来是一些工作组,后来行省工作组在地方呆得越来越久,而且把路一级也架空了,逐渐就产生了我们现在的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叫做行省,省逐渐变成行政区。到了明代就在行省一级设布政使,就是省长,这也为皇帝所不放心,在省长以外又派了巡抚,头衔都是中央官,都是都察院的官,职位都是都御使,后来又加上兵部的头衔,兼头衔右侍郎,对巡抚有个尊称,叫做部院,部是兵部,院是都有察院,部院长官到清代就变成了封疆大吏,巡抚成了地方官,完全地方官化了。

由此笔者想到,要将教材中枯燥的历史知识讲出味道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必须要有宽厚的知识积累,通俗易懂的讲述。如果教师对教材缺乏理解,在上课时照本宣科,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动性,历史课没有了生动性,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学生不喜欢听,不愿意学,更谈不上通过它来培养人格、能力了。因此,历史教师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拓宽阅读面,改善教学方法与技巧,把历史课上“活”,让历史知识“死去活来”,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祝旭东,男,浙江绍兴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试题研究。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中央行政机构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浅析行政相对人在依法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