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选用“既重要又有趣”的实践性思考

2009-03-11刘汝明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重要有趣

刘汝明

[关键词]选择材料,重要,有趣,可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18—04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张元先生的《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见《历史教学》2008年中学版第10期),我读了三遍,最有感触的是他提出,课堂教学中选取材料的“标准”——“材料应该既重要又有趣,重要在于它呈现了精辟的见解,有趣则是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南京师范大学姚锦祥教授对这一标准进行了解析:重要,即材料与所学的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精辟的见解”可以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其作出解释、提供证据、说明理由;有趣,即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情节,或能说明一定道理。

张教授建议教学操作时,“最好也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一面读,一面作答,也就是边读边想,这是很好的思考练习。如果选用的资料较难,或学生的程度稍弱,老师亦可标明关键词句,作为引导。”他还指出,“不断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他们不停地想答案,当然是要点所在。不过我相信,整堂课中不时出现的‘故事,才是吸引他们注意,让他们不想睡觉的兴奋剂……选出精彩故事,讲出它的意义,仍是教好中国历史的不法二门。”

这是真知灼见!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首先,要明晰选用材料“既重要又有趣”的原则。这个材料很重要,但艰涩难懂,学生不能理解,用在课堂上就会浪费有限的时间。“重要”,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前者是第一位的。有些材料虽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激活学生的已知,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与当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不一致,即使能产生一些“生成性目标”,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影响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材料的选用与设计的提问要真正符合科学的历史体系。有些见解尽管“精辟”,但要考虑学生是不是能接受、教师自己能不能把握住。

“有趣”,但没有教育价值,或者与教学内容脱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趣”,应从材料本身是否有趣和材料是否符合学生兴趣两方面来判断。其中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应该是第一位的。学生经验不同、阅历不同,认定的有趣的标准也不同。老师认为有趣的材料学生不一定感兴趣。材料的故事性有个是否符合基本史实的问题。“有趣”的材料不能偏离历史脉络和知识体系。不能因有趣而把一些东西搞得庸俗,不为有趣而损害历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材料、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材料的选用就基本成功了。

合理选用材料,还应该以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风格为依据。材料作用的发挥与教者的兴趣爱好、教学风格相关。擅长叙述的教师选用的材料与擅长分析的教师选用的材料应该不一样。同一“既重要又有趣”材料,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那里,其作用会有明显差异。引人材料的方法也不应一成不变。与本地区丰富历史遗迹相关的内容,可以把历史与现实链接起来。围绕已成定论的结论,可“还原”成原始材料。应用新观念、发现新材料的地方,则应介绍新论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移极思考。

另外,一节课像张教授一样全部通过材料来展开,对中学老师来说难度很大。中学教师的阅读积累、史学理论和史学训练不可能适应抛开教科书,全部用材料重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一节课选多少个“既重要又有趣”的拓展点?关键是如何拓展重组教科书、理性处理教科书。这也是中学教师自己必须好好分析把握的。

因此,实践“既重要又有趣”的标准问题,说到底就是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供问题载体,激发学生思考,增强课堂目标达成度和有效性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新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发展,是选用“既重要又有趣”材料用于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次,建立课前调查机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要选用合适的材料,就要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已经知道什么和想知道些什么,围绕学生兴趣较集中又符合课堂教学核心目标的地方选取材料。

课堂教学或教学准备时,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每节课前搞一次调查,对学生和老师来说均是负担,操作性不强。每单元或每专题教学前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对老师教的要求和学生学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有效地实现课前师生互动,也有利于导教导学。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去查找材料、设计课堂提问,易于实践“既重要又有趣”的标准。

几年前我讲隋唐这单元时,电视中正在热播《武则天》。单元教学前进行调查,关于武则天的历史,学生提出的的问题最多,较深刻的几个是:“电视中讲的武则天那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吗?…‘武则天当政了,是不是说明唐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很高了?”“那么多的优秀男人为什么甘愿受武则天统治?她有什么‘驭男绝招?”“武则天为什么能统治那么长时间?”“唐代到底有多开放?”我选取了如下材料并设计了一系列与教科书学习紧密相关的问题,印成活页,课前一天发给学生,以节约一些课堂讨论思考时间。

材料一上元元年(即唐高宗统治时674年)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官名,掌管宫廷器玩服饰之制)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堵塞)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帝皆诏略施行之。

——《新唐书·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

材料二则天临朝,初欲大收入望。垂拱(则天的年号)初年,令溶侗铜为匣,四面置门,各依方色,共为一室:东面曰延恩匣,上赋颂及许求官爵者封表投之;南面日招谏匣,有言时政得失及直言谏诤者投之;西面日申冤匣,有得罪冤滥者投之;北面目通玄匣,有玄象灾变及军谋秘策者投之。每目置之于朝堂,以收天下表疏。

——《旧唐书·刑法志》

材料三(武则天)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进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宣公集·请许召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材料四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一《隋唐五代史》

材料五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史,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武则天的地位有何变化?

(2)材料一中,武则天提出的建议中哪些有利

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得照抄原文)

(3)在用人纳谏方面武则天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中哪项制度是武则天统治时期首创的?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武则天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由于有课前的阅读思考准备,教学时结合教科书所讲内容,我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花了不到十分钟时间。虽然未能全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但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及教材内容进行归纳,从武则天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措施,对武则天统治作出的评价比教科书的结论生动得多,丰满得多。

再次,整理改编材料,讲究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提问方式。限于篇幅,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都较简略、单调,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选用材料时应变换呈现方式:历史人物可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呈现活动事迹,使其形象更加丰满,个性更鲜明;对学生兴趣不大的数据表述材料可以转换成图形图表,便于学生阅读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能力;重要历史场景“再现”可通过音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目睹”历史“现场”和“过程”。只有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便于学习的方式呈现,才能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参与。

整理改编历史材料应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教科书的知识世界为目的。学生对史事的兴趣大于对历史“结论”“规律”认识的兴趣。材料故事性越强,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但材料的故事性应服从历史真实性,不要选择没有史实依据的“野史”“传奇”“秘闻”之类的材料。教师要注意考据材料,鉴别真伪,适度给学生介绍一点材料评鉴的方法。教学中基于历史真实的“虚拟”情景也不可滥用,更不能“编撰”材料以满足教学需要。应杜绝使用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材料或基于“假设”的推论。

与材料配套的提问设计,从能力要求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从教育价值的角度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特别是历史发展意识和以史为鉴的观念。问题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清史实,分析和认识过去,而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着眼长远,将历史——现实——未来联系起来思考,启迪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无疑是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对帮助学生认识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了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成绩与问题,把握社会转型期的方向和矛盾,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但经济史中的数据表述材料较枯燥,学生阅读兴趣不大。我选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市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为此专门修建一个“水晶官”(如图一),长560米,高20多米,全部用玻璃钢架搭成,占地37000平方米,造价8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产品和大约同样数目的外国商家展品。英国商家几乎全都陈列工业品,外国商家则几乎全都陈列农产品或手工业品。展厅一进门,迎面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象征着工业的巨大力量。庞大的汽锤、运行的机车无不显示着工业的雄伟命脉。博览会向世界宣告英国已进入工业时代。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图二图三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对比图。

——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英国工业革命中,进行了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法》;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4年颁布《工厂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法》、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2)自由主义经济原则是1776年谁在哪本书中提出的?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化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谈谈对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4)引起英国就业人口比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农业受天灾急剧萧条

B.英国工业化进展速度很快

C.19世纪中期海外移民增加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作用

材料五杰德狄亚·斯特拉特生于1726年,父亲是小农。杰德狄亚学过制轮,是个工匠。1756年,他向别人借了五英镑买下工匠罗珀发明的机器模具并加以改进,这就产生了历史上杰出的发明——提花机。无钱无势的杰德狄亚费尽周折取得了机器的专利。他凭借手中的专利,开厂致富,资本越积越多。1769年他出资资助阿克莱特,帮助取得水力纺纱机的专利,又帮助在克朗福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工厂。两人成为当时的绵纺织业巨子。杰德狄亚给子孙留下五个棉纺织工厂。当时报纸说他“十年的一瞬间从一个不值五镑的穷鬼,成为拥有马车仆役的采邑地主,并买下了价值二万镑的地产。”19世纪,他的孙辈们被推上英国权力的宝座。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5)杰德狄亚的经营历程,给你哪些启示?

材料七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工艺品。中国村里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6)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材料七说明了什么问题?简述晚清政府为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作出的努力及其结果。

材料六图四是版画《破坏机器者》(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7)读图四。工业革命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新部门出现,就业机会增加,同时导致手工劳动力相对过剩,部分失业,出现了机器破坏者。探究生产技术进步、失业和再就业的关系。

通过把旧人教版教科书的结论“还原”成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性,也“感受”了面对进步应有的心态或观念。材料和提问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民工潮”“法制化”“创业”“下岗再就业”等概念及其中的矛盾与问题,也有了探究的兴趣,找到了新的学习探究领域,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所设计的问题中,(1)(2)(4)(6)是史实性分析理解问题,(5)是对学生人生具有启迪性的问题,(3)(7)是认识社会现实的问题。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这比让他们背几条干巴巴的结论意义大得多。

总之,教学中选用适当材料的问题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并研究的问题。如果结合我们自身教学实际,明确标准的真实内涵,建立起材料取舍的操作机制,通过可操作的程序,就能真正做到课堂选用的材料“既重要又有趣”。

【责任编辑任世江】

猜你喜欢

重要有趣
谈创建特色英语课堂将学生点亮
浅议幼儿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价值
交往是幼儿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奠基石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浅谈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有趣的预习题组作业使课堂更高效
美国的“平等保护”条款如何适用
游戏让英语教学课堂更有趣
论如何提高六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宣传为扶贫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