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创意也可能有争议

2009-03-11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秦始皇课程标准历史

殷 俊

赵士祥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人物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尝试用故事、材料引出话题与问题,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不但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而且学生也超越了以前的认识,设计很有创意,笔者深受启发。但是,白璧微瑕,这个设计的某些方面也还可以再斟酌、再思量。

一、这样的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人物的个性作为切入点来思考,以故事(以及材料和由此产生的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赵老师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角度生发一个看似完全对立或否定传统观念的话题,制造悬念,引出评说,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很有技巧。因为秦始皇的故事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内容熟悉难免形成思维定势,很难突破,如果开门见山地评说秦始皇,就很平淡,而以荆轲为参照物,引出让人一下子很难说得清的话题:“如果说赢政是大英雄,两个人都是英雄吗?”这种似乎矛盾的说法,搞得人莫衷一是,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而接下来设计中提到“这个故事的流传也反映了人们对秦王的憎恶。”藉此话锋一转,提出“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的问题,应该说是恰能激趣、恰到好处的。紧接着,又进一步指出“秦始皇的为人也的确不怎么样。”又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秦始皇的为人哪些方面的确不怎么样?赵老师通过尉缭对秦始皇形象的描述,再结合教材上“秦始皇”的画像,提出画像是否与记载相吻合的问题,再一次引起学生对评说对象的兴趣,所以他再讲几件事学生基本不会厌倦。接下来,嬴政为泄私愤报复性的杀人、为自己一句话被传出去而杀随从、为禁止非议秦政而焚书坑儒,但又能考虑到有利生产而宽容郑国,在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学生已经在思索: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但是,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多停留在有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主要是停留在对故事的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而这种直接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削弱、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概念重复,而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主科学习的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

这个设计方案也不是处处都能引起学生兴趣。“不懂方言”可能会引起兴趣,而“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语音文字”因为概念较深,学生就难以理解,也可能引发不了兴趣。假想一下,换一种方式,能否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值得考虑的。学生可以参与讲故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少初中教材中就有,“图穷匕见”的典故绝大多数同学也都知道。让他们讲故事、演故事,也许他们更会有兴趣。笔者曾经在7年级教学《秦王扫六合》中,让学生就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自己设计一个历史课本剧,完全由学生去构思、去表演,有一小组的4个学生按捺不住,走上讲台,一个学生吆喝着“卖包子啰,热腾腾的包子快来买呀!”另外三个学生先后上前,其中一个学生拿着另一国的货币来买时,遭到拒绝;一个学生因包子的大小、重量与卖主发生争执;另一学生则因语言不同而无法与卖主进行买卖沟通(这时下面有学生议论,一同学说:“听不懂可以写在纸上嘛。”同桌的学生说:“写在纸上也看不懂呀,当时各国的文字不一样。”旁边的同学说:“所以说还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好。”)。这样的表演耗时不到3分钟,但学生们都明白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意义。学生的表演从效果上远远超出了老师普通的讲授,而高中学生的表演可能会更深刻(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以他们所听到、看到、悟到、想象到与讨论研究到的相关内容,非常投入地表演,剧情、台词与意蕴可能会比七年级的学生更胜一筹)。

二、这样的课能否引发学生思考

一堂课下来仅停留在兴趣上是不够的,能否引发学生环环紧扣的思考更重要。赵老师比较善于引导学生从对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思考上来。他在“怎样看待人们对荆轲的评价呢?如果说赢政是大英雄,两个人都是英雄?”问题后,接着提出“认识的标准是不是不一样?”这样一个需要从史观角度深层思考的问题。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赢政的心理,幼年心灵的创伤很严重,报复心也很强吧?还有呢?”“想象一下,要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会是什么结果?”更是明确要求学生进行思考想象。至于最后设计的“你们怎样评说秦始皇?说出你的根据,写一篇小论文吧。”则是对思考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故事本身,而且揭示了故事的价值所在,进行了认识的升华。因为学生们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学习时那样,只有肤浅的感性,而缺乏深度的感知。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和恨全由你操纵”。而能否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一些活动呢?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提出“用心地体会这些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而这个设计中有不少问题并未完全由学生亲自感受。让学生对一些传统说法质疑后自己去发现,不是更好吗?柳宗元的《封建论》、王安石的《秦始皇》诗,留下了对“千古一帝”的“千年一叹”;千年之后,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也许又会在前人的基础上生发出对“千古一帝”的新“千年一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在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在对过去历史的品味与回味、触摸与回眸中,他也许能更好地、更积极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把一堂课中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有意识地避免唱独角戏。

三、这样的课是否符合课标和考纲

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课标与考纲的要求?设计中的“你们能用知道的史实说明这话有根据吗?”确实,说清了这层道理也就揭示了评说人物“不能仅看谁怎么说的,还要看有没有史实依据”这样一个基本原则。而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中总结出一些结论,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耐性与悟性,符合高考对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的要求。

但是,这样上课也还要经过高考的检验。这个设计中的8个故事中有7个基本是否定秦始皇的,只有一个是明确肯定的,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秦始皇过远远大于功。当下,我们有些老师为了高考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逼”着学生把知识往脑袋里灌,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而教师也很疲惫,课堂“死水一潭”。我有时在想,改变这种课堂现状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比如给学生适当讲讲历史故事,说个历史趣闻,插个幽默风趣的笑话等等,不失为良方,但要少而精,因为高考不是看谁是故事大王。秦始皇固然是历史上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江苏省“教学要求”的“学习要求”部分又具体化为4条: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而在“教学建议”中更是从过程与方法层面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叠,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去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用秦朝疆域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组织探究活动课来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突出其对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贡献;可以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感受始皇帝的英雄气魄。国家课程标准和省教学要求都是以文件形式发布的,必须要执行,要依据它们来进行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评价应以《标准》为主要依据。”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来说,更多的是“要在人物评说的过程中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技能和方法”。就这些要求来看,这个设计恐怕还过于理想化。匆匆浏览,即兴所感,很多长处没看出来,恳请赵老师和读者谅解。

【责任编辑任世江】

猜你喜欢

秦始皇课程标准历史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秦始皇忆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新历史
秦始皇拜荆条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