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内生动力问题

2009-03-10涂自力王朝全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政府规制内生动力循环经济

涂自力 王朝全

〔摘要〕 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内生动力是关键。基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考虑,企业不可能自发地内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但是通过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地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培育企业内生动力的过程中应着重绿色价值观,形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价值作用机制;注重效益追求,形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利益机制;培育绿色需求,形成催生企业内生动力的倒逼机制;强化政府规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内生化机制。

〔关键词〕 企业;循环经济;内生动力;绿色价值;绿色需求;政府规制;利益机制

〔中图分类号〕T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1-0053-05

引言

循环经济着眼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企业着眼的更多是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这种不一致或矛盾性难以使企业内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由此,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企业动力问题成为理论界探索的一个重点。王朝全认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可归结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社会需求拉动机制和技术进步推动机制,这些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制度设计是否恰当。〔1〕姜国刚认为,循环经济演进的核心障碍在于自然资源的不完全价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应通过制度规制确立自然资源的完全价格机制。〔2〕涂自力认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切实解决动力机制即动力源和相应的实现机制问题,并认为我国企业并不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缺乏的是使这些动力源发挥作用的实现机制,即激励、引导、控制等手段和传导、作用的途径。〔3〕乔延清认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技术水平低、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应的制度政策环境。〔4〕

关于企业动力机制问题,理论界不同视角的研究颇多真知灼见,但如何从内生性角度研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目前还是空白。对该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内生动力是动力体系中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第二,从内生性角度研究动力机制更符合企业的行为逻辑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第三,通过对动力内生机制的研究,可以探索外生性因素对企业产生内生性影响、精神因素转化为企业的物质力量、宏观的政府规制转化为微观的企业行为的机理和途径,从而有利于利用各种因素培育企业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本文认为,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内生动力是关键。基于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考虑,企业不可能自发地内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但是通过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地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培育企业内生动力的过程中应着重其绿色价值观,形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价值作用机制;注重效益追求,形成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利益机制;培育绿色需求,形成催生企业内生动力的倒逼机制;强化政府规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动力内生化机制。

一、企业内生动力的利益机制

利益追求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动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另一个事实却容易被人们忽视:利益追求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动力源。该命题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动力源不是现实的动力,但利益追求这一动力源可以转化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推动力;第二,必须具备相应条件这一转化才能实现;第三,人们正在探索和创造条件,更好地促成这种转化;第四,该动力源性能良好,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利益追求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动力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循环经济与企业利益追求之间存在一致性。形象地说,循环经济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这与企业降低消耗、增加利润的追求是一致的。循环经济不但不反对效益追求,而且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提高经济效益。国内外实践证明,绿色技术确实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第二,尽管循环经济与企业追求之间存在矛盾性的一面,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化解形成新的统一发展格局。循环经济与企业着眼的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不一致或矛盾性确实难以使企业内生动力,但是,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其他方法将利益机制与资源、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循环经济与企业追求形成新的统一。第三,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只要我们在循环经济与经济效益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循环经济就能满足企业合理的利益追求,企业就会内生巨大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动力。

有了动力源,还需要能促使动力源发挥作用的实现机制,即动力的激发、控制、传导、作用的过程。由于我国现阶段自然资源定价过低、企业技术装备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利用再生资源的成本大大高于其一次性资源的成本,研发和设备更新费用无法通过产品价格或其他途径摊销等原因,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利益追求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动力源也因缺乏激发和催化因素而不能转化为现实动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足。对此,需要下大力气构建促使动力源转化为现实动力的机制。

创建该实现机制必须采取措施。第一,针对现阶段企业利用再生资源与利用一次性资源成本不对称的问题,在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应深化资源价格体系改革,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使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形成合理的价格,真实地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成本,搭建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与非循环经济的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第二,针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且效益主要表现为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特点,应通过多种手段促进两种效益的结合,比如由政府投资兴建大型资源循环利用公益性项目,对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对进口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绿色技术产品减征关税等。通过这些政策,保证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能有合理的利润,或者保持必要的竞争优势。第三,加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单个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往往受规模、技术水平以及所处产业链位置和涵盖产业链长度等因素的制约,生态工业园可以克服这种局限,园区内采用废弃物交换等清洁生产手段把一家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同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让这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实现形式发挥更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企业内生动力的价值作用机制

资源环境问题追根溯源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工业社会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导致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该价值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此价值观支配下,人类长期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大量抛弃和排放污染物,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衰竭和环境急剧恶化。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解决价值观问题,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观取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最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内生动力。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可以为了响应一般号召或服从行政命令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但这种缘于外力推动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应付性的。尽管前述的由利益机制驱动而产生的推动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动力,但支持利益机制的相关条件和政策会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发生改变,这种动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由绿色价值观激发而内生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而生成的,具有更多的自觉、理性、无私成分,所以是最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动力。

培育绿色价值观作用机制应该从多方面努力。第一,培育和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既是绝大多数资源的消耗者,又是绝大多数污染物的排放者,在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该通过宣传环境知识、强化舆论引导、公开环境信息、运用典型环境案例进行教育等多种手段,培育和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绿色价值观转化为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发展循环经济就不再被企业视为外来负担,而被主动地融入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融入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一句话,企业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中。第二,用生态化经营理念代替“利润最大化”经营理念。利润最大化经营理念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在此理念支配下,利润最大化成为全体业主最神圣的信条和亡命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命题最浅显的诠释就是钱比命大。〔5〕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宣告了以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大量排放废物及污染环境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的终结,企业必须贯彻绿色价值观,用生态化经营理念代替“利润最大化”经营理念。生态化经营理念是绿色价值观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体现,它尊重生态规律,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开展经营活动,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能将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只有奉行生态化经营理念,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循环起来。第三,强化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随着资源、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者群体日益壮大,政府有关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国际公约中的环境法规也日益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循环型产业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6〕也正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新型武器。让企业明白现在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顺应绿色潮流赢得竞争优势,要么继续粗放式经营而最终被淘汰。

三、催生企业内生动力的倒逼机制

生产为了满足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需求不仅影响着企业产品的数量,而且影响着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所以,不少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而积极主动地开辟市场,创造消费需求。但循环经济具有初始投资的沉淀性、效益的外部性和滞后性等特点,〔7〕这些特点与企业的利润追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在社会协调该矛盾的相关政策、措施产生预期效果之前,许多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存在等待、观望等消极心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逆向思维:不是要企业先去开辟绿色产品市场,而是要企业先有意识地培育绿色需求,再通过绿色需求向企业反馈和传达市场信息,倒逼企业内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

通过培育绿色需求而形成催生企业内生动力的倒逼机制是可行的。尽管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尚不高,培育绿色需求、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应该看到,培育绿色需求也有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形成绿色需求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绿色浪潮,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绿色消费市场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第三,我国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在绿色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强烈愿望孕育了巨大的绿色消费需要,只是受许多因素制约,这种潜在的绿色需要尚未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通过不懈努力,绿色消费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当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非绿色产品的市场日益狭小,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大量没有退路的企业便会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活剧,自觉地、千方百计地加入循环经济建设大军。

培育绿色需求要做细致而艰苦的工作。第一,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消费理念支配消费行为,应该通过宣传绿色商品知识、绿色消费示范等方法增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了解,改进消费者的绿色信息结构,促成其消费理念的变化。第二,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绿色需求是有层次性的,需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变动趋势,提供适合消费者目前绿色需求层次、同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产品和服务,以绿色需求的最大满足鼓励消费者继续消费。第三,为绿色产品科学定价。有些绿色产品属于“利己型”,其消费能够直接增加消费者眼前利益,如无公害农产品等;有些绿色产品则属于“公益型”,其消费只能增加消费者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不能给个体带来明显的眼前利益,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等。可以采用对“利己型”绿色产品高定价策略,对“公益型”绿色产品低定价策略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第四,发挥政府采购在绿色消费中的示范作用。政府对绿色产品的采购不仅会增加绿色需求,更重要的是对绿色消费行为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各级政府应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并规定绿色产品在采购总量中的比例,引导和推动绿色需求迅速增长。

四、外部动力内生化的政府推动机制

市场机制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失灵,“看不见的手”无能为力使政府推动这只看得见的手有了特殊的意义。从国内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看,没有政府的积极干预,资源、环境意识很难在企业的决策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推动虽然属于外力,但只要条件具备,外部动力可以转化为内部动力,外生性因素可以产生内生性影响。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强化政府规制,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理念转化为企业职工的共识,把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倡导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即把政府影响力转化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

将政府影响力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政府规制必须责任明确、赏罚分明。明确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好怎么奖励,违反规定怎么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了企业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和责任,但还不够,还应该就循环经济的主要产品、关键环节或管理制度等制定专项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具体职责和相应的管理办法,比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就是一种责任明确、赏罚分明的制度,该制度要求企业承担管理、处置废弃物品的经济责任,如不履行这一责任,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就将企业抛弃废物形成的社会成本以处罚的形式内部化为企业成本,企业为提高利润必然尽量避免处罚,从而积极开发低耗高效的回收处置系统以回收废弃物,并从产品的设计、制造等环节着手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使产品在报废后便于回收利用。由此,一幅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的路线图清晰地展现出来:企业不进行废弃物处置要受处罚——抛弃废物形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为企业的成本——企业产生降低成本的动机——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废弃物减少、产品报废后便于回收。第二,政府规制必须具有相当的力度并能持之以恒。“牧童经济”模式从工业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将这种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沉淀为企业思想上的传统和行动上的习惯,循环经济的新思想必须具备很强的渗透力,才能穿透这层传统和习惯的外壳,触及企业的灵魂,促使其转变动机和经营方式。这要求政府规制有足够的力度:激励措施要使未获奖企业感到羡慕;处罚措施要使未违规企业对违规处罚感到畏惧。这种有力度的政府规制需要贯彻到底并持之以恒,经多次刺激以形成企业的思维定势,从而逐渐改变其经营理念,内生政府所期望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三,构建完善的监控体系。要使企业持续保持足够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单凭企业的自觉性和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是靠不住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监控体系对企业行为进行监测和控制。该监控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强化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监测、预警和控制;二是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其主要作用是将企业的环境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三是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其主要作用是调动全社会力量监督和保护环境。

发挥政府规制的作用须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政府规制应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处罚)为辅。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排污处罚、污染损失赔偿等负激励措施,但是,负激励是被动性激励,它引起的是减力情绪,对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消极的一面;而正激励是主动性激励,它引起的是增力情绪,受鼓励者的动机得到强化,会大大提高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第二,正面激励要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实实在在的减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正面激励措施,但是,激励措施归根到底属于刺激、推动和导向性质的,其目的是通过强化企业动机和发挥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而不是给企业多少钱,让它去发展循环经济。所以,必须注重激励措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让国家投入的资金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第三,实行企业领导人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不能搞一刀切。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将环保绩效作为企业领导人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和晋级条件,的确是一种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制度,但是,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不同企业和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各有其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困难,怎样实行企业领导人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应该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搞统一模式。

五、余论

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内生动力的培育途径是多方面的:可能基于对内生性因素的引导,也可能基于诸多外生因素的内生性影响;可能因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可能因为价值理念的升华;可能缘于企业主动参与的意识,也可能缘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但不管那一条途径,都是沿着以下这一动力传递轨迹运行的:政策或措施作用于企业的需要——企业产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机——企业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培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就是遵循这一规律,千方百计地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其作用于企业需要,引导企业产生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动机和行为。

〔参考文献〕

〔1〕〔7〕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J〕.生态经济,2006,(8).

〔2〕姜国刚.从价格机制谈循环经济演进的驱动力〔J〕.中国经济问题,2008,(2).

〔3〕涂自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培育〔J〕.经济纵横,2006,(9).

〔4〕乔延清.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理论探讨,2007,(5).

〔5〕胡培兆.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活要求〔J〕.中国经济问题,2008,(2).

〔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策,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 琦)

猜你喜欢

政府规制内生动力循环经济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视角下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中小型矿产企业融资风险谈政府规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